分享

地理指导思想和复习策略(转)

 许愿真 2015-05-15

  一、命题的四大指导思想

   1、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试题的内容与形式、忠实、科学地体现和强化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3、以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地理原理和规律,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层次,确定了高中地理教育评价目标。考试命题以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的考查为主线,改变“地名、物产加铁路线” 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坚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阐释,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
  4、设计取材于实际,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的试题,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的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体现时代气息,反映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动态,鼓励以创新性思维分析、解决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存在的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九大复习策略
  1、掌握地理学科综合、联系、区域、战略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会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不管地理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更新,其教学目的仍然要忠实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区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发展的不同基础。
  地理学科高考的内容始终围绕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及特点,以保证本学科的科学实质。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综合、联系、区域,战略以及立体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科学思想基础。
  地理科高考则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同时,考查的内容多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
  因此,必须注意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反映地理学科知识的本质、内在的联系,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运用综合、联系、区域、战略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探索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规律,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例如复习“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抓住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中国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形成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和气象灾害。列知识结构体系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帮助探索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规律,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见图1)。      
  2、强调学生在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出、认定、判断及反思中,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中筛选、提取、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
  除文字之外还必须用形象的表达,如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等才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特别是空间概念。形象表达和文字同样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地理应用题多用丰富的资料,包括各种形式的图表、图片,取材于新闻报道、文字作品的文字资料,各种数据、资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规律,但资料的来源,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密切地同现实联系在一起。要求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分析实际的社会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3、强调学生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等。地理学中基本的原理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必须牢固地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地理原理:(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时区和日界线;(3)地图比例尺和等高线原理;(4)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大气热状况;(5)大气运动;(6)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形成的影响;(7)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判断;(8)海陆间循环;(9)河流补给和水资源的利用;(10)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和自然带;(12)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3)农业布局区位因素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4)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区位因素;(15)人类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6)世界主要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地理事实聚合地点的特征和地区差异;(17)中国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
  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分析、说明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认知、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判断和定性说明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
  4、强调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
  效率是体现人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的过程本身,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考查考生的水平。同时,也要在效率方面区别出考生能力的高下。考试过程,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样质量和数量的试题,就是要全面检测考生的获取资料能力、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上,这也是考查考生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就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必须准确、反应快捷;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则应扎实、娴熟;并且具有正确使用地理专业词汇,进行简洁、扼要、层次清晰的表达的能力。
  5、运用“图导、图解、图变、图练”八字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敏捷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总复习最大的区别是运用“图导、图解、图变、图练”复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深刻性、发散性。
  图导——将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图形化,形象直观,易记,易懂,开阔学生思维空间。
  图解——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测试题通过绘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程度。
  图变——将教材中的图形进行变换或重新组合,以便设置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或巧解各种难题,逐步提高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难度、适应近两年高考地理试题“入门易深入难”的命题思想。
  图练——每单元精选、精编以图为载体,灵活、新颖的学科内综合或跨学科综合的题目,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总复习过程中,可将“图导、图解、图变、图练”八字法有机联系起来。例如,以亚、欧、非大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为基础,设计直观示意图,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有机结合落实在地图上,分析亚洲、欧洲、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既可以导入复习课,又可以在图上解答相关题目,还可以将此图变成典型植被和自然带的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
  6、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3+X”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会涉及一些不可能有普遍一致的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的答案,而是答案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的角度和层面,有很多的条件要加以讨论。因此,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答问题,在综合能力考试中这是一种必然。答案的多元化、弹性化是综合能力考试的基本特征。
  7、鼓励学生利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的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形成公民的环境意识。
  对21世纪而言,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索和寻求解决地表人类环境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环境科学包括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内容到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将逐渐反映到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以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地理学科转变为形成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学科。毫无疑问,地理考试内容也必然顺应这种变化,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当今社会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热点问题,都与地理有密切联系,从地理学科内综合来看,分析人地关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全球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持续干旱、水资源枯竭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考虑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措施;
  (3)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人们在用水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4)赤潮形成的原因、海洋污染及保护世界海洋环境措施;
  (5)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料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6)我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涉及到的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及保护湿地的意义;
  (7)现代新兴工业布局的因素以及跨国企业发展模式;
  (8)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
  (9)现代生态农业布局原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应用;
  (10)我国城市合理布局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结构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的差距。
  8、掌握地理学科内部以及地理学科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现实问题加以阐释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跨学科交叉渗透切入点,恰当地进行跨学科综合。
  高考命题专家设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跨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时,侧重考虑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根据试卷所设置的具体问题的要求来选择学科知识,围绕题目的主体、立意编排学科内容,而非以各科的重点内容为中心,学科的知识服从并服务于整个试题的立意所在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地理总复习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进行跨学科交叉渗透,不能牵强附会。可列如下表1进行复习。

 

表1 部分地理科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点渗透表

地理学科知识点
 可与之相渗透的其他学科知识点
 

农业、工业、城市区位因素和布局
 政治学科: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政府履行的职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
 历史学科: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政治地图的变化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历史学科:我国对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航海选择顺风顺水的最佳季节
 
世界人口迁移
 历史学科: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
 历史学科: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环太平洋工业地带
 历史学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内容
 
我国区域地理
 政治学科:我国区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内容
 
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政治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地理高考中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根据“3+X”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阅读情况来看,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中,地理失分率最高,分析其失分原因,一是受原“3+2”高考模式的影响,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多数考生未正确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解答地理试题,考生动脑的时间长,而动笔表达的时间短。因此,回答地理试题要做到“审题准确,掌握要领,语言规范,答题迅速”。解答非选择题的要领是: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避免杂乱无章。
  (3)要仔细读图,熟悉各种图例所表示哪些地理事物,然后再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空间联系。
  (4)要善于利用图上最基本的三要素(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和地面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河湖、植被)及经济要素(如矿产、城市、交通线、各经济部门的符号),根据题意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要注意图上有量值的内容,它们是帮助我们进行思考问题的必要的不可忽视的条件。
  (6)分析时要紧紧围绕题目的要求,问什么就分析什么,没有问的不答,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多余答案。
  (7)注意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以及地理学原理的关键性词语的叙述。
  (8)注意运用地理方法论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试题所要求的内容要点,一定要答全,观点和结论要准确。
  (9)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叙述力求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