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温病的理解---读《赵绍琴温病》有感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5-16
我对温病的理解---读《赵绍琴温病》有感
作者 朱宏志

记得在渭南学习时孙曼之老师就对我说,“小朱,你要读温病,不读温病不行…”期间也没有好好读温病的书也没搞清楚温病的病因和证候,更不用说用药治疗了。之后,与众多老师谈话间多次提到温病,这才下定觉得好好读读温病书籍,于是在网上搜索购得近代北京温病大家赵绍琴老师的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确实是本好书,
我读完赵老师的温病讲座才明白为啥孙老师老强调要读温病,我此时也明白了为啥在重庆有治疗无效的病案了。
温病:温者热也,是从口鼻吸入而得,故口、鼻、咽先受之,初期症状诸如口干咽干咽红等(在渭南学习时值春节,孙老师每于摸脉之前查人是否咽红)。温邪随口鼻入肺、继而到脾胃、肝胆、大小肠,膀胱,顺序如此。若温病汗出过多伤了营阴,则会逆传心包,导致高烧昏迷,这就是称之为“逆传”的原因,因其传变顺序不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温病所出现的寒热不是表证,因温病和伤寒感受“邪气”的途径不同,它有别于伤寒因肌表皮毛感受风寒之邪。凡是有内热之人都心急易怒,也可借用温病的透热法,引邪外出。
温病的辩证分四个层次,由轻到重依次是: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温病治疗的用药,需要严格按照病邪所在的层次用药,即卫分疏卫,不得使用气分清气的药,也不得使用入营入血的药。不到气分不得使用气分药,不到营分不得使用营分证的药。

下面我总结一下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辩证和治疗:
温病卫分证:
症候:咽红、咽肿、口干、舌红、 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或寒热头痛。
或发烧头痛,寒热之象。
舌脉:舌红脉数
病位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治法:开宣肺气,宣郁清热
温邪在卫,肺气郁,卫阳之气不得宣发,治疗重在开宣肺气,邪去则卫阳之气达于体表,营卫畅通,则身潮微汗而出而愈。
卫分证属郁热,治以宣郁清热,即于疏卫开郁中佐以轻清透泄之品透热外达,清理体内郁热。不得多用寒凉,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易清。
俗话说:“给邪留以出路”,即为此意。打开一个门,让邪气有路可出,邪出热散。
用药:辛凉

温病气分证:
症候:气分证即在卫分证基础上,温邪已经化热;大热、大汗、口干大渴,一副热盛之象(或于下午发烧);
舌脉:舌红苔干、脉数或洪大。
病位:开始变化,到气分证,温邪开始往肺、胸膈、肝胆、大小肠、膀胱的路线走。时间最长。
治法:开郁清气
气分证要清气,但不是说一派寒凉就好,过于寒凉导致涩而不流,或者热被寒郁住之象,反而更不利于散热,所以清热同时也要开郁。
用药:辛凉+寒凉(可少佐辛温宣畅气机)

温病营分证:
症候:出现:斑疹,身热夜甚(或夜里发烧)、心烦不寐,反不甚渴(或口干不欲饮),甚则谵语。在气分证基础上营热伤阴了,温邪为阳邪最伤人阴液。营阴与心有关,高烧到了营分就昏迷。
舌脉:舌绛红,甚至舌干而龟裂;口唇干而焦;大便干小便少;脉细而数(或脉沉,沉为误用寒凉,气机为寒凉所遏)。
治法: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温病从营分证开始就更重了,而且营血属阴,病入了阴分。所以要透热转气,使病邪转到气分才可好转。热邪伤阴太深,所以要养阴补充阴液。
用药:咸寒佐以苦甘+甘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注意:热入营分时,常有兼证如食积、湿郁、停痰、停滞、血瘀等,须加入相应用药。

温病血分证:
症候:耗血动血,包括发斑、发疹、吐血、衄血、便血,内脏出血等等。阴伤热郁动风动血,多数从营分证传入,血不足而致肝肾阴亏。
舌脉:舌绛甚至舌黑,气虚则脉转弱,气盛则脉洪
治法:凉血活血,透热转营
用药:甘寒+辛凉(宣畅气机)
注意:热盛动血易形成血瘀;不能一味用碳类止血

温病治疗注意事项:
- 忌用辛温解表法>伤阴
- 忌一派寒凉>凝涩不流
- 慎用滋腻药>郁闭邪热
谨记:疏通气机。在病机不单一时要考虑痰、食、瘀、滞。

----------------转载自 汗牛塞屋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