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跑去出差,所以没有机会去老师那里学习,加上来势汹汹的感冒,所以只能在屋里小规模的练几个单式,其中我练习的最多的就是搬拦锥。
上一次去的时候,我问到金老师,如果遇上本力大的,喜欢讲打法的,我们这样的练习,在对敌时候会不会有措不及防的隐患。于是金老师就叫我打他,有过以前的经验,所以我这次就没有客气,直接一记直拳打过去,但是,很快的一个瞬间,我只来得及听见老先生吸口气,我的胸口已经撞在老师的拳头上。金老师说,我还可以再快些,于是我又用了些力气,结果是,我更加猛烈的撞在老师的拳头上。
金老师说,这就是后发而先至的道理,说着给我把招式拆开来演示,当我一拳打过去的时候,老师用肘向内拨动我的拳头,但是这个不是用肘本身的力气,那样就犯顶了,关键是用跨带动肘,跨的动还涉及到膝的转动,这个在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个过程很复杂,就不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很明白,以后有进步了我再回来重新解释一下,现在能记得的要领就是通过跨的沉开带动手肘去拨动对方的来拳,当对方感觉到拨动的力的时候自然会向反方向用力反抗,这个时候,顺势用手做拦的动作,将对方的前手向自己身体的外侧引开,这个动作很重点不是手上,其实还是用身体做一个开的动作,动作的起源还是在腰跨中求,身体做开的时候,两肩要贯通,左手的拦和右手的锥要一气呵成,左手拦开的同时,左侧的力通过肩膀传到右手,右手几乎同时到达对方的胸口,对方越快,那就死的越惨。
这里再回过头去想想二水曾经讲过的摆好了姿势将自己的尖锐处对准对方的破绽就可以了,实在是很实在的话。而我们无法做到或者无法领悟,关键在于无法很快的将自身调整到一个尖锐的状态。否则只管做好自己的,不求退人,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很尖锐的状态,金老师说,有前必有后,后来又强调了一下,说,“有前必先有后”这个“先”字很重要。后面的靠和贴做足了前面的东西才出的来,任何一个动作,先把自己的后方做好,先不要管对方,自己做足了,对方也不敢进来。我想老先生说的手法为末技,估计就是对于拳法中以我为主还是以客为主的理解上的境界了,这个上面我还需要多思考。
L老师说,金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一套架子,他现在追求的不仅仅是这个动作怎么做,而是在深入的研究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动作上,手和身体的关系什么,脚和身体的关系又是什么。。。。。。。。金老师现在在研究的是拳的原理。所以大家每一次来的时候都觉得能在老师身上发现更多的东西,时间长的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还是每次都来,因为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听到这里我生出了很惭愧的感觉。
有一些动作,我经常做不好,不能领悟,就在那里反复练习,金老师就告诉我,要我把自己熟练的能领悟的动作多练习,后面慢慢会通的,不能急。这个就象写字,练书法,书法最根本的就是永字八法,但是光会这八法不代表可以写好字,尤其是自己写的不好的字,你使劲的写,很可能越写越差。练拳要向爱好一门艺术,而不单单是重复,比如写字,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写个几幅都很满意,但是你要是规定自己一个小时要写60幅字,到了后来肯定就象画符了。在老人的眼里,拳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不是简单的体力动作了。这也就是我们每次看到老师,都有高山仰止,目眩神迷的所在吧
这一周,跑去出差,所以没有机会去老师那里学习,加上来势汹汹的感冒,所以只能在屋里小规模的练几个单式,其中我练习的最多的就是搬拦锥。
上一次去的时候,我问到金老师,如果遇上本力大的,喜欢讲打法的,我们这样的练习,在对敌时候会不会有措不及防的隐患。于是金老师就叫我打他,有过以前的经验,所以我这次就没有客气,直接一记直拳打过去,但是,很快的一个瞬间,我只来得及听见老先生吸口气,我的胸口已经撞在老师的拳头上。金老师说,我还可以再快些,于是我又用了些力气,结果是,我更加猛烈的撞在老师的拳头上。
金老师说,这就是后发而先至的道理,说着给我把招式拆开来演示,当我一拳打过去的时候,老师用肘向内拨动我的拳头,但是这个不是用肘本身的力气,那样就犯顶了,关键是用跨带动肘,跨的动还涉及到膝的转动,这个在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个过程很复杂,就不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很明白,以后有进步了我再回来重新解释一下,现在能记得的要领就是通过跨的沉开带动手肘去拨动对方的来拳,当对方感觉到拨动的力的时候自然会向反方向用力反抗,这个时候,顺势用手做拦的动作,将对方的前手向自己身体的外侧引开,这个动作很重点不是手上,其实还是用身体做一个开的动作,动作的起源还是在腰跨中求,身体做开的时候,两肩要贯通,左手的拦和右手的锥要一气呵成,左手拦开的同时,左侧的力通过肩膀传到右手,右手几乎同时到达对方的胸口,对方越快,那就死的越惨。
这里再回过头去想想二水曾经讲过的摆好了姿势将自己的尖锐处对准对方的破绽就可以了,实在是很实在的话。而我们无法做到或者无法领悟,关键在于无法很快的将自身调整到一个尖锐的状态。否则只管做好自己的,不求退人,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很尖锐的状态,金老师说,有前必有后,后来又强调了一下,说,“有前必先有后”这个“先”字很重要。后面的靠和贴做足了前面的东西才出的来,任何一个动作,先把自己的后方做好,先不要管对方,自己做足了,对方也不敢进来。我想老先生说的手法为末技,估计就是对于拳法中以我为主还是以客为主的理解上的境界了,这个上面我还需要多思考。
L老师说,金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一套架子,他现在追求的不仅仅是这个动作怎么做,而是在深入的研究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动作上,手和身体的关系什么,脚和身体的关系又是什么。。。。。。。。金老师现在在研究的是拳的原理。所以大家每一次来的时候都觉得能在老师身上发现更多的东西,时间长的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还是每次都来,因为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听到这里我生出了很惭愧的感觉。
有一些动作,我经常做不好,不能领悟,就在那里反复练习,金老师就告诉我,要我把自己熟练的能领悟的动作多练习,后面慢慢会通的,不能急。这个就象写字,练书法,书法最根本的就是永字八法,但是光会这八法不代表可以写好字,尤其是自己写的不好的字,你使劲的写,很可能越写越差。练拳要向爱好一门艺术,而不单单是重复,比如写字,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写个几幅都很满意,但是你要是规定自己一个小时要写60幅字,到了后来肯定就象画符了。在老人的眼里,拳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不是简单的体力动作了。这也就是我们每次看到老师,都有高山仰止,目眩神迷的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