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问】柴纯青:什么是好学校

 大唐圣教序531 2015-05-18

什么是好学校/柴纯青


利益主体不同,对学校的期待就不同,对“什么是好学校”的判断就更不同。以各方争论激烈的衡水中学为例,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河北家长,那么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会认为衡水中学是好学校,因为它能让我的孩子考上好大学,虽然我的孩子未必这么想。


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教育决策者,应该跳出利益主体的思路,换到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来,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学校如何让我们的后代实现最好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何谓“好学校”就有了答案。


我想先讲述一个女孩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女孩上二年级时,学校要安排学生入队,前一周就发了入队誓词的小红本,她非常兴奋,每天念,唯恐背不下来。但有一天放学见到家长后,她哭了,周围很多孩子也一起哇哇大哭,孩子们哽咽着说:“学校不让入队了。”原来,学校要和另一所学校合办入队仪式,但舞台上站不下,就让每个班投票选出十个孩子入队。仅用一个所谓的投票,就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在学校眼中,台子比孩子的自尊更重要。


第二个故事,是她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考试,要填( )山( )岭,她填了一个(崇)山(峻)岭,但老师给她打了红叉,说我们只学了(翻)山(越)岭。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两篇作文的。有一次她写了一篇乘时间机器回到明代的故事。老师打了一个红叉,写上了“不达标”三个字,说是“因为没有教育意义”。还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昆玉河之冬》,描写了冬天的凄凉景色。但老师也认为“不达标”,因为“结尾没有昂扬起来”,后来修改成“看见了小草根部的绿色”,并“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才“达标”了。


这样的故事等于在告诉孩子,舞台是有限的,答案是不能超出书本的,作文是不能幻想的,文章结尾必须是昂扬的。这样的故事重复几年,孩子就只会在框框内思考。女孩有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是自困危城,给她任何一种另类的思考,她都认为是不可能的。


也许这个女孩的故事只是个案,但至少她同班的孩子都经历了这样的教育过程。北京有这样一个班,上海、广州又何尝没有?全国各地又何尝没有?因此,个案,并不是孤案。国家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所经历的,许多孩子可能都经历过,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类似的故事。孩子们在这样被设限的教育环境里,被切割了各种“可能性”,人犹少,心先老。


这几个故事令人不得不感叹:“为什么学校总想让孩子变得跟我们一样‘苍老’?”


回到“什么是好学校”的问题上来。大江健三郎在《为什么要上学》一书中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充分理解自己,并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这种连接需要学校做一些基本的工作:通过学校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变得比我们更有良善的品质,比我们更自信、更聪明、更优雅、更文明,有更加温暖的情怀、更有创造力、更有责任感。好学校的标准要从技术主义回到人本主义,我们的教育哲学也要回归到儿童立场上来。


因此,我想,一所好学校至少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它是安全的。包括身体的安全和心理的安全。在这个学校里,学生可以自由地舒展身心,在这里探索一下,在那里“好奇”一下,不受“非儿童”的约束、训斥和心理威胁。


第二,它让儿童处于生命自在的状态。这种自在,就是能够用自由的心智,单纯地去看待生命和事物。克里希那穆提说:“用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给孩子更多的生命空间,不去设计那个总是让试图超出的孩子撞头的“门框”。


第三,它能回应儿童的想象、好奇和探究。好学校要做的,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些天性,并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以满足他们的生命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过去,有些高中学校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专门支持时,我们都曾被感动,其实,这是好学校本应做到的“回应”,而且,这种“回应”应更早,更恰当,并面向更多的学生。


第四,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的厚度。学生若只能困守在四方的教室里,满脑满眼只有书本和作业,每天都被分数、考试、排名及各种纪律所约束,他就已经脱离了给他生命提供基本滋养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朋友,是社区,是邻居,是大自然,是跟路上的人打个招呼,是能够欣赏小河的静美,也能够感受树间习习的微风。


拥有这些特征的学校,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校。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