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说戏 | 《红楼梦》与《西厢记》

 余近山 2015-05-20

作为元杂剧压卷之作的《西厢记》对《金瓶梅词话》与《红楼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红楼梦》除了在艺术上受到《西厢记》的浸润沾溉外,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主旨上继承了《西厢记》的重情反礼的精神。《红楼梦》对《西厢记》思想内蕴与精神主旨的把握则特别准确,《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观与《西厢记》中张生、莺莺的爱情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红楼梦》里面直接引用的《西厢记》的曲文。


第23回: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26回: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第35回: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第40回:


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第49回:


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就《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看,《西厢》曲文的使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红楼梦》在第23回宝、黛二人阅读了《西厢记》之后才引入《西厢》曲文,二是所引用的《西厢》曲文都是由宝、黛二人说出。这有情节设置上的合理性,因为二人有了对《西厢记》的共同阅读,才会有使用《西厢》曲文以表达情感的基础和可能。


当然,一系列曲文的引用是有其用意的。我们不妨从《红楼梦》对《西厢记》重情感反礼教的精神主旨的继承来看这个问题。


《西厢记》写张生崔莺莺不顾老夫人的反对,冲破礼教的堤防,追求两情相悦的自由爱情。张生莺莺的相恋既不是以门第相当为基础,也不是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建立在相悦、相知、相感的基础上的,张崔在佛殿初次相识,互有好感,这主要是对对方外貌的愉悦,在张生的眼里,崔莺莺是他的“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第一本第一折),是神仙下凡,无人可比;剧作虽然没写莺莺初见张生的具体感受,但她离去时“临去秋波那一转”(同上),正传达出她对张生的好感。后来两人墙角联吟,则是对对方才情的欣赏。孙飞虎叛兵围寺,在紧要关头张生修书借兵平叛,这时才奠定两人爱情的基础。老夫人背盟,张生相思病重,莺莺既感于张生一片深情,又有报恩之念,这样她才打消重重顾虑,不顾礼教堤防,既娇羞又大胆地和张生走到一起。《西厢记》真实地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为了情爱而奋力斗争的精神,展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两情相悦的爱情是《西厢记》着力歌颂表达的一根主线。《西厢记》把情感置于礼教之上,具有鲜明的反礼教意识,金圣叹从维护崔莺莺形象出发,认为老夫人许婚在前,众僧人可作为许婚的证人,张生莺莺欢会在后,张崔相合不算违礼,但是事实上,张崔相会佳期时并未经正式婚礼,这在当时属于是十分出格的反叛行为。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很像张生与崔莺莺间的恋爱过程,宝黛刚见面时,彼此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相处日长相知日久,两人共同具有的离经叛道思想使他俩成为人生的知己,同时也成为难舍难分、彼此魂牵梦绕的恋人。作为贾府的掌上明珠和未来继承人,宝玉理应娶一个宝钗式的人物,宝钗不仅才貌双全,更知书懂礼善于做人,最重要的是她经常劝宝玉应该用力于仕途经济,这符合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宝玉虽然也欣赏宝钗的才貌,但是他更看重两情相知相感,宝钗的过于世故和看重仕途名利,使宝玉无法把她当作自己思想的同道,因此也无法真正从心底接受她和爱她。宝玉爱上黛玉,不仅仅是因为她才貌俱佳,更主要的是她和宝玉心有灵犀,他俩有共同的精神旨趣。《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所描写的宝黛爱情当然不是《西厢记》爱情模式的简单套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雪芹对《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是赞赏的,《红楼梦》中对张崔爱情没有片言只语的指斥,相反通过小说中宝玉、黛玉对《西厢记》的称赏,他对张崔爱情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评价。

宝黛爱情和张崔爱情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他们都注重人性发展,都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都与封建礼教显得格格不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此回写贾宝玉看《会真记》(实为《西厢记》),被林黛玉发现,两人都陶醉于其中,小说写道: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时,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

(宝玉、黛玉论说《西厢记》)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后为黛玉假意作嗔,宝玉向黛玉陪罪。)

……(黛玉听到女孩子演习戏文唱《牡丹亭》,又想起古人爱情诗句和《西厢记》)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宝玉和黛玉是曹雪芹倾心塑造、凝聚了他的爱和感情的主人公,宝黛在阅读《西厢记》时都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尤其是黛玉,由《西厢记》中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人伤己,痛不能已。《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所唱的【雁儿落】中有这样两句词:“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她倾国倾城貌”,张生用“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分别指代自己和莺莺,此处宝玉借用来这两句话来自比和作比黛玉,正是把自己和黛玉当成了张生和莺莺。此回表面上看是写宝黛在欣赏《西厢记》、陶醉于《西厢记》,实际上是曹雪芹在表达他自己对《西厢记》的褒赞之情。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到宝黛爱情受到张崔爱情的浸染:

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

这里的典故源于《后汉书·梁鸿传》,原为梁鸿接了孟光案,《西厢记》把它改为“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唱【三煞】唱词的第三句),比喻莺莺接受了张生的爱情,《红楼梦》此处引用《西厢记》词句,也是用来比喻黛玉接受了宝玉的友情加爱情。


(本文部分摘自伏涤修论文《<红楼梦>对<西厢记>的接受与评价》。全文阅读可以戳“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