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发德是长江大桥指定摄影师

 武汉人文 2015-05-20

    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建造过程属于高度机密,一般人难以靠近,时任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摄影组组长的任发德却享有“特权”。他是长江大桥指定摄影师,用镜头近距离见证了整个大桥修建过程,被称为“新中国桥梁摄影第一人”。近日,在南京中铁大桥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办公楼一间陈列室里,84岁的任发德接受记者采访透露,武汉长江大桥所采用的桥墩建设方案因并无先例,当年在龟山山洞里进行了秘密试验,方案后来也用到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

    龟山山洞、莲花湖旁都是试验工地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桥墩建设方案有过重大修改,最终采用管柱钻孔方案来替代原设计的气压沉箱基础方案。

    新方案由苏联专家康士坦丁·谢尔盖维奇·西林提出后,因在国内外都未尝试过,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任发德清楚地记得,当年西林秘密带着他和翻译人员、保卫人员,到龟山往月湖方向山脚棉纺厂附近的山洞里,试验管柱钻孔的新技术。试验管柱穿过泥沙,下沉到山洞内的岩层上。

    当年汉阳莲花湖旁也有一个管柱钻孔试验工地,如今那里建起了“5米大型管柱试验实物纪念碑”。

    任发德说,当时大桥用于震动下沉的管柱,直径1.55米,一个桥墩要打近30个这样的大管柱。后来修南京长江大桥,中国桥梁专家将管柱钻孔法应用到8号和9号墩上,管柱直径扩大到3.6米。

    任发德说,当年武汉长江大桥施工时,西林还有更大胆的设想:能否一根管柱建一个桥墩。他的设想在1958年10月开工建设的南昌赣江大桥上得以实施,赣江大桥的管柱直径达到了5.8米。

    通车那天人太多造成大桥震动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当时报纸上刊登过一张照片,反映大桥建成通车时万人过桥的场景,6辆开路的解放牌大卡车里坐着劳模。这张照片出自任发德之手。

    任发德回忆,当时武汉市民几乎倾城出动看大桥。桥上的市民感觉到桥身在晃动,像小等级的地震。

    大桥晃动反映到大桥局和省市领导那里。请桥梁专家诊断,找不出原因,西林也无法解释。

    后来修南京长江大桥,为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大桥局总工程师王序森将南京长江大桥横梁设计为比武汉长江大桥加宽了4米,桥面使用宽度反而比武汉大桥少。

    任发德就此请教定居南京的大桥局退休副总工程师李家咸。李家咸说,当年武汉长江大桥的晃动现在有了结论,是当时桥上群众太多带来的动力作用。大桥开通时,桥上人挤人,几乎没有缝隙,产生了“扭转和水平弯曲偶合的震动”,火车、汽车在大桥上直行反而引发不了这种震动。

    苏联专家墓碑刻上他拍的武汉长江大桥

    苏联专家墓碑刻上他拍的武汉长江大桥

    本报南京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

    任发德有意将采访地点安排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堡下的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见面,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当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大桥局二桥处。

    60多年来,任发德共拍了210多座桥,照片40多万张,许多照片是没有公开发表的绝版照片。他说,上世纪50年代拍武汉长江大桥的6年,是他桥梁拍摄生涯的起点。

    “通天工程”严格保密

    1953年,中铁大桥局的前身——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命22岁的任发德为摄影组长。摄影组就两个人,任发德和一名助手。任发德说,他拍的照片,局里再配上文字,反映工程进度和关键技术指标,每季度上交给中、苏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专家,主席和总理都会看到,局里称他的工作是“通天工程”。

    “工程”严格保密。胶卷要到局里机要室领,是用外汇买的进口胶卷。胶卷有编号,拍完要还回去。冲洗要密送到汉口大智门车站的“时计照相馆”,那家照相馆由公安部门指定,照相馆建有党支部,确保不泄密。

    大桥建设工地有公安人员把守,谢绝参观,大桥局领导非经批准也不得带照相机上工地。任发德持有特别采访摄影证,进出工地畅通无阻。

    “大桥局给我配备了当时世界一流的设备。在武汉,暗房有美国‘西蒙’带冷光放大机,有德国‘林哈夫’相机、瑞典‘哈苏’相机,用依尔福、柯达胶卷;需航拍,打报告向军区申请,很快就有直升机载你升空航拍”。

    任发德说,每次航拍起飞前,他担心安全,有点紧张。一位杨姓机长的一句话,让他终身难忘。杨机长说:“万一出现机械事故,让飞机滑翔,也要保证你安全落地。”

    跟苏联专家西林成为朋友

    “拍武汉长江大桥时,人缘好得不得了。与苏联专家西林处久了,也成为朋友。”那几年在东湖宾馆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宴会,西林都郑重给任发德发去亲笔请柬,请他参加。大桥通车两周后,西林回国,大桥局满满两卡车100多人到大智门火车站送行。西林送任发德一部“早尔”相机,任发德送西林一本相册,里面有他拍的武汉长江大桥。

    中苏关系改善后,西林再访武汉,搂着他和当年的翻译谈笑合影。西林去世后,任发德得知,西林墓碑的背面刻下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的画面,这个画面正是来自于他送西林相册中的一张照片。

    中央特批30万元拍南京大桥

    1959年4月,任发德奉密令从武汉去南京,拍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一直拍到1968年大桥通车。他也从此定居南京。

    拍摄南京长江大桥时,任发德爬上过用吊机悬空吊离江面的80多米高的预制板,9次进行航拍,也进入水下60米深的沉井最底层拍摄,亲眼见到桥墩与岩层相结合的坚固状况。

    南京长江大桥刚上马,国家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中央在审批工程总预算中,仍特批了30万元摄制费,拍大桥电影纪录片。任发德牵头拍摄的《南京长江大桥基础施工》科教片,还请来著名配音演员乔榛、毕克作解说。

    十几年前任发德到了退休年龄,又被中铁大桥局返聘了两年。这些年,他仍时常提起相机,再到南京长江大桥拍摄,拍出一套最新的大桥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