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气桥”是怎样炼成的 | 热血与智慧,甚至生命!

 梦想童年594 2019-07-15
1960年秋天,南京长江大桥克服缺少资金、缺乏钢材等困难,恢复施工。然而,长江水底岩层的独特形态却让大家犯了难……

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书,由梅旸春担纲当时的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主持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并负责施工组织工作。

年轻时的梅旸春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作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主要助手,参与修建了钱塘江大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

南京江面宽阔,水底岩层极其复杂,梅旸春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水下基础工程。世界各地都难以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而水下基础对一座桥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立桥之本。

朱海涛 中铁大桥局高级工程师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人员

一座桥梁,70%靠水下基础,技术问题就是桥墩基础的问题。如果基础不稳定,靠不住,或者下沉,那整个桥就不行。

梅旸春查阅大量资料,赴南京长江实地调研,并邀请全国专家一起研讨,终于形成了基本思路。

武汉长江大桥水下基础使用的管桩直径是1.55米,而南京长江大桥的管桩直径要达到3米到3.6米。试验墩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适用于南京长江大桥的管桩。

中国武汉竖有一座管柱纪念碑,它与苏联专家西林有关。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在中国的大桥建设事业上,西林是有功劳的。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苏联援华专家组组长西林提出,把效率低、安全性差的“气压沉箱法”改为“大型管柱钻孔法”。

武汉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方案,最终改用“大型管柱钻孔法”,比原计划提前15个月竣工。西林到南京的时候,梅旸春正在为南京长江大桥1号墩沉井基础的施工,绞尽脑汁。

1号墩地处古河道深槽,采用了沉井技术,施工前预计下沉深度要逼近甚至超过世界纪录。可是,实际施工中,沉井下到一定深度就很难再继续下沉了。西林根据经验觉得沉井无法达到预期深度,并建议即刻改用大型管柱钻孔法。

梅旸春了解西林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他的不同意见十分重视,行事更为慎重,组织技术人员不断试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年过花甲又患有高血压的梅旸春,每天守在施工现场,常常拄拐行走。

那么管柱和沉井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两个施工方法,哪一个更适合南京长江大桥呢?

管柱法,是把许多根管柱建好,在上面修筑一个承台,就像把一大把筷子捆在一起,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然而,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水下淤泥很厚,江底岩层有很多破碎带,如果管柱下得太深,长度过大,就会引起桥墩顶端晃动过大,影响桥梁安全。

沉井法,相当于把管柱放在一个“杯子”中,再把“杯子”按到泥巴里去,到达基岩。这样受力合理,不容易下沉。

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算,梅旸春认为,对南京长江大桥来说,沉井加管柱比单纯的管柱基础稳固得多。于是梅旸春向上级建议:采用沉井加管柱方案,并得到上级批准。

随着沉井一截一截下沉,梅旸春悬着的心也一点一点放下,1号墩终于成功了,沉井下沉深度超过当时的世界纪录。

1号墩的成功,让梅旸春意识到:这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难题,必须集思广益,让每个人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指挥部对创新成功者,无论大小,一律奖励。仅1960年,职工提出的建议就有15000多条。

梅旸春提倡每个桥墩建成后都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个桥墩建设提供借鉴。南京长江大桥一共9个桥墩,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方案,就是这样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的。

曹桢是梅旸春的得力助手,原南京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处处长、水下基础总设计师,他对7号墩施工方案的改进,为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立下汗马功劳。

7号墩在江心,原计划采用钢沉井加管柱技术。在那个钢铁奇缺的年代,这么大的钢沉井需要耗费巨量钢材,曹桢创造性地提出用钢筋混凝土代替纯钢,并设计出相应的施工方案。

跟当初西林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提议一样,曹桢提出的方案得到大桥指挥部领导的重视,7号墩的新方案送到原铁道部鉴定委员会评审。

梅旸春十分理解创新者所要承受的压力,他对曹桢的“薄壁钢筋混凝土浮运沉井”方案非常重视和支持,组织技术人员一次次试验、推算、讨论。

最后,梅旸春力排众议,选用了曹桢的施工方案。7号墩获得成功,不仅节省了大量钢材,还加快了施工进度。

1962年初春,就在桥墩相继出水、大桥工地一片火热的时候,总工程师梅旸春却倒下了!当时的铁道部迅速用专机派来北京、上海的脑血管专家,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让他的妻子儿女赶来南京看望他。

梅汝莉 梅旸春之女

我们去了,他特别高兴,他希望我们到大桥上去看看。说了一句:“你们看了才知道,我们祖国有多么伟大。”

组织上安排梅旸春回北京治病,临走前他执意要去工地看一眼。谁知,这一眼竟成最后诀别。当晚,他便与世长辞,只留下一句话:“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恶,不让我建完大桥?”

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荣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桥梁泰斗,名列个人获奖者之首。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们,以“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牺牲精神,用生命和热血创造了旷世传奇的人间神话。

征程漫漫,前路茫茫。等待他们的,还会有哪些始料未及的挑战呢?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