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健律师:我为什么要做律师执业指引?

 tom66 2015-05-20





从“历史之父”到“数学王子”

中学的时候,我的历史课修炼的相当棒,棒到我可以将整本书背下来,甚至连个都不会遗漏,还曾获得历史之父的美称。本来我梦想成为文科生,可是,选择文科地理课必须也要好。而我却不管如何努力,却一直无法记住外国的地名,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对旅游没有兴趣,尤其是国外游。因为地理成绩的薄弱,我只能放弃自己的文科梦,选择了理科。

可是我的数学同样不是太好,但是既然选定理科,那只能突击数学了。于是我选择主动接近班上数学最好的一个山东来的同学——“数学王子。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在那个同学的帮助下,突飞猛进,再后来那个山东同学的数学再也没有超过我,于是我稀里糊涂地成了第二任的数学王子,那个同学快恨死我了。

从“工头形象”到“律师气质”

1992年,高考发挥失常彻底毁了我的北大梦,然后,我不明就里地被调剂到福州大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学四年中,最有价值的经历要数担任学生会主席了,那期间让我学会了很多。尽管法学基础理论刚刚及格,但我学会了用规则管人,在我担任党章学习小组长的时候,竟然完成了整个小组学习规范制定。或许因为我骨子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在潜意识中萌生了用规则约束人的观念,这为我最终爱上律师这个职业播了颗种子。

1996年,毕业分配到福州一家建筑公司,我很积极上进,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很快就得到提拔,担任科长,晋升为中层。为了让我所在的部门有革命性的变化,我起草了一百条的管理规范提交给了公司管理层,得到了公司总经理的高度重视,但同时我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政治斗争,从那以后我呆在公司总有要窒息的感觉。

于是,我有了离开的念头,思想斗争过很多次,一方面想认命远离政治斗争,当个普通工头算了,一方面又想到10年后我一定是我的老上级那个样子时,我最终决定还是离开,选择一条不确定又满是荆棘的路去走,过有挑战的生活。我发誓一定选择在单位分房子的那一天辞职,放弃房子,让公司明白我不会为了一套房子而委屈一辈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几个学法律的校友,听他们聊起律师资格考试,大家都说非常难,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不如试试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许有意外收获得。经过曲折的二进宫,我以高出分数线20分的成绩,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

拿到律师资格后,我没有马上辞职,而是先通过朋友给我介绍了一家本地小律所进行实习。真的进了律师事务所,我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竟然律师没有工资,没有案件连饭吃都不会有。

不过,在那家事务所,我还是跟着做了不少案件,最让我得意的是,我独立接到了一个刑事案件,而我竟然找到了无罪辩论的突破口,最后法院真的采信了我的观点。这让我突然爱上了这个职业,尽管有饿死的风险。

我在决定是否做律师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因为我是北方人,在普通话上有天然优势,因此在一次参与现场直播的知识竞赛时,被一家地方电视台看中,借调做了一段新闻主持,并有机会正式调动到电视台做记者。不过,在新闻和法律之间,我还是选择了法律,选择了从事律师职业。

实习的那一年,我还在一家招标代理公司做兼职副总。另外,一个做律师的朋友推荐我到一个职业中学教法律,我接受了,尽管我的时间已经安排得非常紧张。因为我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而当老师是个教学相长的机会,我先得自学明白了,再讲给学生们。那个学校每节课课酬八块钱,一次两节,共十六块钱。因为我想保持老师和律师的好形象,每次都打车去学校,打车费每次来回三十二块,尽管那是个亏本生意,但是这段经历对我进一步了解法律给了很大帮助。

200051日,我按计划正式辞职,那天正好单位分房子,我将分得的新房钥匙还给了公司,扬长而去,我成为第一个辞职的大学生,也成为我们福州大学土建系第一个当律师的工头

朋友将我推荐到了本地一家知名大所,正式开始我的律师生涯。一进那家事务所,我完全被震慑了,那里的办公风格,那里的每个员工的言谈举止,反衬出我一个从工地出来的工头形象。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同事们根本不愿意与我交往,甚至连行政都另眼对我。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法律是如此的高傲,我与这个行业是如此地有距离感,知耻而后勇,我决心要好好学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向他们证明我的存在,让他们接受我。于是我决定去拿个法学学历。我首先选择法律的自学考试,其他课程一切顺利,但轮到中国法制史却怎么也不过去。

我刚辞职的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2001年我爱上了上网,爱上了中法网。为了参与其中的讨论不丢脸,我开始爱上了读书。那个时候读完了王泽鉴在国内出版的所有的书,史尚宽的六本天书,后来又爱上了德国民法,法国民法,日本民法,罗法马,那是我读书最多的一段时间,也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我被嘲笑过,被讥讽过,不过最后还是撑了过来。

因为中国法制史的原因,我决定放弃自学考试,在2003年参加了法律硕士的考试,最后被厦门大学法学院录取。校园生活只是交了一些朋友,而对法律的认知理解,更多还是来自于自己的读书和思考。说起来也好笑,大学时代最不爱读书的我,现在反而慢慢成了别人眼中可以贴上热爱读书标签的人。在读研的第一个学期,我做了二十万字的笔记,班里将这些笔记装订并印刷成册,全班人手一册,我一下子出名了。有人说,我的笔记十年没有人能超越,现在十年过去了,还真的没有听过有人和我做了同样的事。

读研期间,让我接触了历史和经济学,以及更多的学科,我贪婪地关注者更多的领域,希望获得更多的视角,以便于让我看懂法律。现在想来,真是走运,我居然没有走火入魔。

坚持学习总是值得的,一次一个同事和我说,其实我是全所水平最高的,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我当真了。这句话,让我确认找到了行业的归属感。在所里我进步非常快,所里几乎每个合伙人都与我合作过案件,那一段时间是我当律师感觉最好的。他们选择与我合作,就是对我能力的认可,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获得认可更重要的。

从律师本位到客户思维

后来,我在做律师的同时,又到北京的一家地产公司做了三年高管,从而知道当事人究竟需要什么的法律服务,需要什么样的律师,地产公司的核心以及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

那三年对我的一生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极大地完善了知识结构,让我接触到了营销,让我有机会和国内最有名的营销机构合作。期间,不服输的心理驱使我每周都要跑几家书店,买营销策划以及广告的书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可以说那段时间我几乎读完了能够买到的所有那个方面的经典著作。里斯·特劳特的《定位》、《商战》,以及罗格·道森的《优势谈判》等等。另外,我的Excel也是在那个时期和那些营销管理人员学的。

在公司工作的经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有了策略思维,让我明白了受众才是判决我们服务是否合格的唯一裁决者。感觉那个时候,像中了邪一样,满脑子都是营销,去个服装店和健身房,都要给人家提营销建议,想帮助所有人提高他们的营销技能,让所有见过我的销售者都能成为销冠。直到现在,我仍然保持着这个让厌烦的习惯。

或许因为这一段经历,让我后来赢得了几次重要的选举。看来客户思维,彻底革命了我。

从七人团队到百人大所

2008年年底,我决定离开那家地产公司,并同时加盟大成,然后和当地六名律师一起创办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在当时的七个创始人中,我是最年轻的,唯一的70后,而他们都是本地非常成功的律师,资历和业务收入远胜于我,但他们非常平等地接受了我。2009年初福州分所成立,我们用了五年已经发展成福州本地最大的律所,从七个人扩大到一百多人。

分所成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能吸引来多少人,于是就把办公室设在酒店里,来一个新人开一个房间,1年时间大概加入了20多人。第二年,我们因为办公室的选择陷入了第一次分歧,资深律师们要去福州最贵的写字楼,甚至是买楼,但我投了反对票。我认为,律师事务所要做大,要想吸引到人才,就应当根据准备吸引的人才配置投入,进行办公地点的定位,毕竟在地方律师对事务所的成本相当敏感。后来,我们七个人达成了一致,选择了一个地段不错但是由住宅改造的写字楼,不过我们楼上是中国首富陈发树。但后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实现了百人大所的做大计划,实现了我们的第一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实现第二目标,就是如何做强,如何进一步提升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今年我们完成了事务所的第二次搬家,对一家律师事所务来说,每一次搬家都是发展的大考,不过我们顺利地通过了。

从“个人经验”到“执业指引”

20144月,我接触了iCourt。最初我对这种法律培训其实是存有偏见的,一是作为大成的高伙,大成的分所主任,参加这样的培训有点掉价,二是我觉得自己看书自学更适合我。那时,我的一个合作者是iCourt超级粉丝,她曾经是我的崇拜者,但是她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却挤出时间去上课,她的移情,让我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她一直建议我去看一看,去看看那家机构怎么能挣到律师的钱,而且律师心甘情愿地被赚钱

我第一次上课是去合肥,听胡清平老师的iMBA课。因为我自己读了很多管理类的书,所以并不会觉得特别新鲜,但是我意识到iCourt最大的特点,是一个跨界的视野,尤其是他们用技术趋动法律的思念,以及互联网思维都是我所欠缺的。我一口上完了他们所有的课程。虽然我在课堂上没有将认真进行到底,但是我感觉能够得到这样的体验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其实,iCourt真正影响我的是他倡导的分享精神。我在想,我除了读一些书并做了一些思考之外,几乎一无是处。我是个喜欢被肯定的人,因此我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的思考和对经验总结全部分享给那些需要的人。我只有将自己拥有的拿给大家,大家才会给我需要的

我平时有写作的习惯,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写了近二三十万字的杂文,另外我也想将自己15年的执业经历写下来,然后分享给大家。但我真正喜欢的还是我的杂文,我认为我真正的思考都在那些我杜撰的故事里。于是在20145月,我一下就开通了两个微信公号,一个叫法悟,一个叫三点五(就是不三不四的意思,因为我是个不自信的人,所以自己写的文章不想被学术界的人骂,也不希望被文学界的人笑,于是我决定取中间状态),同时上线。法悟主要发表我归纳的执业经验,三点五主要发表我的胡思乱想。不过,我拿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三点五,我想将这个号打造成一个马桶法学院,让大家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提升自己的法学修养,相当于读了一个法学院。但实际运营的情况看,三点五是极为失败的,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爱干货,而没有人喜欢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

于是我开始将希望转移到了法悟。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关注,我将自己最得意的策略分析报告中的团队执业理念摘录出来,取名为《律师执业的十大服务理念》,然后推出,结果获得了总部同事的好评。我突然感觉有了一些公号运营的思路。

20145月,我参加上海的图表课,在火车上,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将自己最为得意的民事起诉状的排版总结出指引,让大家看了这个指引就可以排出和我用的一样好看的文本,关注者一定喜欢。于是我在动车上完成了法悟的第一篇指引《民事起诉状排版指引》,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因为关注者的认可,又更加有动力地完成了法悟的第二篇指引《民事案件证据清单制作指引》,结果获得了更大的认可。同事告诉我,首先转载指引的大号是西北政法大学北京校友会,后来是法秀等,因此这些影响力更大的平台的关注,使得我的指引被更多的人关注,这也激励我将指引进行了下去。现在我已经陆续写了25个指引,6万多字。法悟的关注者也在大爱的帮助下,过万了。

我的所有的文书和指引,都坚持一个原则,方便我的受众——法官和客户,他们说好,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的好。

前一段看了一本由印度人编写的书《律师的艺术》,那本书是1989年翻译的,不是一般的好。不过我每一次读这本书时,都很伤感,因为我们看好人家25年前观点,意味着我们的律师执业水准落后人家至少25年。我在想,如果将自己15年的执业经验,以及失败和教训,通过指引表达出来,让大家不再重蹈覆辙,或许对每位新入行的律师更有意义。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执业经验归纳成规范,并作为新的执业者的起点,这样我们的这个行业的执业水准就会越来越高。我从不标榜自己是个高尚的人,我做这些只是为了大家的认可,因为我可以从大家的认可中得到我追求的快乐。

我要一直努力,一直到我敢在最牛的律师面前大声说:我是个乡下人,那便意味着我功德圆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