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

 率我真 2015-05-20

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 - 春之语兮 - 春之语兮

    庾肩吾《书品》作为“品第”类著述的开山之作,是最早自成体系的书论。《梁书》和《南史》庾肩吾本传都没有言及此书,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收录了此书,但无任何说明文字。张怀瓘《书断》卷下记其书,但甚简略,称“亦有佳致”。其《书品序》说“余自少迄长,留心兹艺”,也未说明该书创作的具体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本文试图从庾氏此书创作的时代背景中推知该书创作的年代。
  对书品创作年代进行考证的文章有高华平《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该文根据庾肩吾《书品》与梁武帝萧衍书论的对比和史书中的有关史料,推断庾肩吾最有可能创作《书品》的时间,应在梁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纲争为太子之际。理由有二:一、庾肩吾《书品》基本是梁武帝书法美学观点的演绎,则该书论只能作于萧衍书论之后。二、梁中大通三年萧统卒,梁武帝迟迟未立新太子,作为萧纲集团主将,庾肩吾在此时写出《书品》取悦梁武帝,帮助萧纲夺得主动,以为政治斗争服务。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认为《书品》创作年代应在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至大同六年(540年)袁昂去世之前。
  先看齐梁时代社会品评之风气,所评人物不少涉及到了当世存者。
  例一,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有对萧子云的品评:“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萧子云早年学习王献之,受梁武帝影响后改学锺繇,从梁武帝对萧子云的充满溢美之辞的评论中可以推知《古今书人优劣评》应作于萧变法之后。按《梁书》萧子云传:“年二十六,著晋史,……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萧子云“答敕”时间略为487年(萧子云生年)后36年,大约为523年左右,也就是《古今书人优劣评》大致创作时间。
  《梁书》本纪:
  “高祖以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嵗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
  “(太清)三年春正月丁巳朔,刘仲礼率众分据南岸……,五月丙辰,高祖崩于静居殿”。
  故梁武帝生于464年,卒于549年。
  《梁书》萧子云传:“(太清)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所著《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故萧子云生于487年,卒于549年。由两人生卒年可以看出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作于523年左右)品评了当时在世书家萧子云(时约37岁)。
  例二,袁昂所作《古今书评》为奉敕品评之作,所评古今25人,文末曰:“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皆善能书。奉敕,遣臣评古今书,臣既愚短,岂敢辄量江海。但圣主委臣斟酌是非,谨品字法如前。伏愿照览,谨启。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内侍中、尚书令袁昂启。”其中评:
  “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
  “陶隐居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长成,而骨体甚骏快。”
  “萧子云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按《梁书》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庾肩吾37岁(见下文),陶弘景68岁(《梁书》本传,“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五。”)萧子云37岁。袁昂所作《古今书评》也品评了当时在世书家。
  例三,《梁书·柳恽传》载:“恽善弈棋,帝每敕侍坐,仍令定棋谱,第其优劣。”《南史·柳恽传》云:“上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柳恽《棋品》更是将自己列入品例。
  但当时文学艺术领域涉及到人物、作品的品评,也并不是一概都涉及当世,如梁代锺嵘所著《诗品》,将自汉至梁的一百二十三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开启了以“品”论诗的先河。其《诗品序》云:“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明确提出“不录存者”的时间划分,也可能是当时一种“盖棺论定”的风气。①
  那么,《书品》所品书家,时限划分标准是论及存者?还是与《诗品》相同“不录存者”呢?弄清这个问题与三个人有密切联系:梁武帝,袁昂,庾肩吾。②
  首先搞清楚庾肩吾生卒年。《梁书》本传:“肩吾字子慎。”未言生卒年。据萧绎《法宝联壁序》载:“平西中录事参军典书通事舍人南郡庾肩吾年四十八字子慎。”《南史·陆罩传》:“初,简文在雍州,撰《法宝联壁》,罩与群贤并抄掇区分者数岁。中大通六年而成,命湘东王为序。其作者有侍中国子监祭酒兰陵萧子显等30人,以比王象、刘邵之《皇览》焉。”按此湘东王萧绎《法宝联壁序》作于中大通六年即公元534年,时年庾肩吾48岁,上推生年即487年。卒于梁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551年)辛未,时年65岁。即庾肩吾487~551年。
  再者袁昂生卒年。《梁书·袁昂传》载:“泰始初,(父)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按晋安王刘子勋事败在泰始二年(466年),逆推生于461年。又《梁书·袁昂传》:“大同六年薨,时八十。”卒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册谥曰穆正公。
  若庾肩吾《书品》亦录存者,那么必定绕不过评论当世著名书画家袁昂。③袁昂字千里,陈郡夏阳人,仕南齐,入梁后官至司空,颇得武帝宠遇。袁昂奉梁武帝敕作《古今书评》。凡25人,特推崇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袁昂《古今书评》唤起了人们的欣赏体验,借助人们熟知的、具体可感的人物、自然形象,将模糊而宽泛的书法美感名状出来,使之直观、具体、感性,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其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评论的准确性,而在于他的评论方法。《古今书评》对梁及以后书法评论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何延之《兰亭记》载:“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为袁昂之玄孙,善琴棋书画,应与其家学深厚有关。
  又若庾肩吾欲取悦梁武帝,则直接在《书品》中评论梁武帝并给其一个极高的品评即是!然而遍检《书品》全文,却并没有发现梁武帝及袁昂的身影。以两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只能以《书品》“不录存者”进行时间断限。袁昂卒于540年,梁武帝卒于549年,《书品》所评“中之下”品之陶弘景卒于536年, 故《书品》创作大概时间初步定为536~540年袁昂离世之间。
  又《陈书·孝行·殷不害传》云:“大同五年,迁镇西府记室参军,寻以本官兼东宫通事舍人。是时朝廷政事多委东宫,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尝谓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梁书》本传庾肩吾:“中大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宫通事舍人。”时45岁。《梁书·元帝纪》萧绎:“大同元年,进号安西将军”,时庾肩吾49岁,为安西湘东王录事参军。直到“大同五年,迁镇西府记室参军,寻以本官兼东宫通事舍人”。
  中大通三年前后,庾肩吾忙于萧纲立太子的政治事务。之后任东宫通事舍人,录事参军,镇西府记室参军兼东宫通事舍人,并且“是时朝廷政事多委东宫”,直至大同五年(539年)梁武帝的一席话之前,可以想见庾肩吾一定全身心的投入“吏事”之中,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方有“梁武帝尝谓肩吾”之一席话。梁武帝“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使人想见两层意思:一、肩吾长于文学,梁武帝爱其才。二、今后可缓吏事,多作文学之事。在梁武帝如此的“关心”之下,庾肩吾可以放开繁重的吏事,可以专心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以庾肩吾的艺术素养和才能,他在短期内完成《书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故《书品》创作年代应在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至大同六年(540年)袁昂去世之前的时间内。                                                               (尹冬民)


注释:
  ①再者《梁书·锺嵘传》:“选西中郎晋安王记室。顷之,卒官。”时年,庾肩吾三十二岁,并兼晋安王萧纲记室。两人同为萧纲记室,必定有过共同交流、切磋文艺的机会,作为晚辈的庾肩吾也必定接触过锺嵘的诗学理论。也正是如此《书品》在品评人数、方式、文艺观等诸方面都受《诗品》影响甚大。
  ②庾肩吾《书品》所品许多书家生平、艺术成就,至今已经无法具体考知。只能以少数书家推测《书品》创作年代。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历代能画人名(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一人) 中列梁画家二十人,其中便有袁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