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心见性——《万物生长》观后感

 wuwangwo 2015-05-20
        由冯唐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物生长》已经上映一个多月了,基于和冯唐的亲情和友情,以及作为同时代的过来人,早应该去一观大作,但由于工作原因,我只能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直到在很多影院都已经撤场时,才第一次看到、感悟到,那早已流逝的、万物生长的青春岁月。
       去看《万物生长》,对我而言,并不仅仅是去看电影,而是能去和冯唐在一起进行非面对面心的交流,作为同龄人,我对冯唐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一起爬过泰山,一起昼夜交流讨论工作,因缘际会在一起吃过无数次饭,首读过他还未成形的《不二》,交流过他的唐诗三百首。而冯唐也随着他人生的跌宕起伏、事业的辗转腾挪,由一个在《北京、北京》里戏耍的四中男孩,走过信阳学院,走到协和医学院,走到美国读MBA,从事咨询,涉身实业,到最后专门坐家,为的都是尝试和品位生活和多彩人生,当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曾经遇到的属于酸甜苦辣的营养,而逐步开始进入禅定的状态了,影片也恰恰引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不知是他刻意留词,还是李玉导演也有人生的同感,这是一种经历沧桑的空灵,演绎了一场关于青春、成长、爱情、人性、人生和“佛性”的心灵对话,并和他一起向内求索,寻找真正的自己和他人,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云行雨施,万物生长。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天地文章。看前、看中、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把影片和头脑中的小说进行了比对,小说《万物生长》影像风格强烈,情感细腻,隐喻颇多,是一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感受并思考的电影。有人说《万物生长》是青春片,有人说《万物生长》是文艺片,有人说《万物生长》是爱情片,这些电影标签在我看来都不够准确,定义得也太过肤浅。观影之后我强烈地感觉到,《万物生长》是一部关注并探索人心、人性和人类情感的电影,真实而且真诚,影片向内求索,试图引领观众一起去探索我们人类广阔、丰富而又隐秘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并试图找到一些真理和答案。小满是谁,白露是谁,柳青是谁,秋水又是谁,我又是谁,每一个看过的人在眼界饱满之后,需要静静深思的问题。  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小满的死,带来的是无尽的怨悔,门卫大爷的死,是一种近似圆寂的满足,并用他的遗体捐赠创造了更多的生。每一个人都好比一颗流星,来到世上,有无光亮都无所谓,但更重要的是曾经爱过、恨过,每个人都曾经莽撞、迷茫,都会自以为是,都想要天上的星星,但最真实的和最大多数的是身边的幸福。
    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看电影之前,我关注了大量影评和观众的评价,有不少人认为影片昏昏欲睡,这是可以理解的,或太为稚嫩,或过于老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不能强求。但最为重要的是观众没有深入作者和导演的内心,没有去深究死和生的意义,探寻平等而无差异的“不二”之道,这不靠言语传授,而需要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顿悟。我想,如果明了了这一点, 《万物生长》不用争一时票房的短长,或许象冯唐文章二十年后拍成影片一样,这部平凡的电影今天也许难以和大投入大场面的速7一较短长,但经年以后,此片也许会令人惊喜的成为一部留在人们记忆深处问心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