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

 昵称535749 2015-05-23
2015-05-22 12:04 | 豆瓣:

中国有风水师的历史至少得追溯到秦汉时期。据说,中国第一位风水大师是生活在两晋的郭璞,此人是个全才,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涉猎广泛,不管是当世显学,还是旁门左道,几乎无所不通。郭璞家传易学,又是天一道的教徒,他官居高位,遍注群书,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方术士。

方术士就是风水师的鼻祖!春秋百家中,有一家叫阴阳学派,《汉书·艺文志》里说它:“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舍人事而任鬼神。”估计阴阳派的学子们所专攻的手艺也包括“上看天时、俯察风水”,多少有点帮活人与鬼神通灵的意思。儒家的《周易》,因为其神秘、艰涩的文字意思,也常常被人用作卜卦算命的经典,渐渐地,不但阴阳学派,连儒生也有了“通灵”的本事。秦始皇派方士卢生、徐巿帮自己求取长生不老药,不曾想被两个方士戏作了一番,始皇大怒,遭殃的却是一班儒生,想必在始皇帝眼里,方术士和儒生都是“一丘之貉”吧。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出现,佛教东来,儒学一时萎靡,谶纬之风在社会上普遍盛行,于是,兼具阴阳学派和儒家学派的方士们,吸收道教的符箓之术和堪舆术,摇身一变就成了无所不能的风水师。一个风水师,懂的东西得多、要学习的知识很杂。

关中人把风水师称做“阴阳”,这大概与“阴阳学派”有某种关系,但关中人是不会直呼“阴阳”之名的,往往要尊称一句“阴阳先生”。在乡下,只有两种人有资格被大家用“先生”来称呼,一是老师、二就是风水师。老师教育后学,是文曲星下凡;风水师主一家人的死生大事,能通幽冥三界,乡下人顶敬重。老师们学富五车,肚子里文墨多,传道授业,乡下人把后代的希望托付给他们;“阴阳先生”的本事也不少,四柱八卦、五行命理、画符念咒、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儒学、道学、阴阳学,样样都得懂。教书先生负责乡下人的后代,阴阳先生则关照乡下人的今生,大到死生之事,小到破土伐木,都得请阴阳先生来指点一二。一个村子一个阴阳先生,这是几千年的传统,代代相传。

乡下流传着许多关于阴阳先生的传说掌故,内容听上去大都荒诞不经,但也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阴阳先生除了替人安宅、画符,大多时间还是跟死人打交道。一家人若是遇着丧事,主事的人不等死者咽气,就得紧着脚步去请阴阳先生过来。阴阳先生和前来报信的人打过照面后,让事主先行返回,自己则不紧不慢,准备安葬“死者“的一应用度。事主们也一般不在阴阳先生家里逗留,一来这里阴气颇重,生人受不了。二来乡下人都相信,阴阳先生会一门“鬼抬轿”的本事,一张灵符,便能使唤几个小鬼为自己抬轿引路,他们不比凡人,通常不走土路,“飞”在空中,比凡人快地多!

但凡丧事,阴阳先生都是赶在一天的傍晚才动身到事主家里!据说小鬼们怕光,白天阳气太重,只有等太阳落山,阴气上浮,小鬼们才敢出来听阴阳先生使唤。阴间的小鬼不走干路,也不见生人,脚不离地,抬着阴阳先生绕开村子,往往挑没人的山路奔走。小鬼们最怕公鸡打鸣,雄鸡一声嘶鸣,便能让小鬼们当即魂飞魄散。到底有没有“鬼抬轿”呢?没人说的明白。传说有一年,村里一位老人早起到山里采药,发现一位相识的阴阳先生被高高地困在一棵大树顶头。村里人都说这是小鬼听到公鸡打鸣,扔下“轿子”自己跑了,把阴阳先生一个人丢在了半空中。那位阴阳先生被解救下来后,拍干净身上的尘土,双手握拳,向大家道一声谢,转身又继续赶路,一句多余的话都没留下。

这件奇事后来在乡下广为流传,“鬼抬轿”的传说似乎就成了一件人人目睹过的真事!

在我小的时候,对于“鬼抬轿”这种事情我简直深信不疑。二十一年当中,我没有见到过村里的阴阳先生驱使小鬼、腾云驾雾,但阴阳先生“安葬”死人,画符驱邪的场面却目睹过不少。

关中西部是周秦故地,周人和秦人对死生之事看的很重,尤其是丧葬之礼,规矩纷繁复杂,场面庄重肃穆、讲究很多。一家人遇着丧事,若没有一个手艺过硬、口碑响亮的阴阳先生来主持事宜,葬礼十有八九得乱套,给主家留下一个“不孝不敬”的口实。

我们村有两个阴阳先生,一老一少,父子二人在周围十里八乡都有些名头。老阴阳年逾七十,圆脸宽额,身材高大,须发尽白,但看上去精神抖擞,逢人总是满脸笑意;小阴阳和我父亲同岁,生长地斯文,鼻梁上架一副金丝眼镜,同老阴阳一样,身型高大,体态健硕,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老阴阳做了一辈子风水师,亲手安葬了村里过去几十年中每一位“魂归道山”的乡亲。及至晚年,自觉体力大不如前,便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小阴阳,也把村里几百户人的“死生之事”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

我第一次经见阴阳先生打丧礼,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那是在夏至前后的某天傍晚,本家的一位长辈溘然长逝,母亲带着我去给帮忙打点杂物。印象中,院子里都是披麻戴孝的人,大家进进出出,从厅堂到厨房,脚步匆忙,夹杂着哭声、吵闹声,一片凌乱。忽然有人喊:“阴阳先生来了!”主事的本家大爷从厅堂出来,给阴阳先生递上一支烟,在众人簇拥下,将“先生”赶紧迎进死者居住的东屋。

阴阳先生让女人们烧热水、备好干净毛巾,招呼子女们给死者擦干净脸面,按规矩尽快穿戴好寿衣;又扯着嗓子,让院子里的男人帮忙卸一扇门板,在厅堂中央摆放妥当。阴阳先生起身,从包里摸出一张符咒点燃,右手摇着铜铃,呢喃起咒语,示意让家属把穿戴整齐的死者从炕上抬放到厅堂的门板上面,头朝东、脚朝西,阴阳先生一边指挥,一边神色庄严地念咒摇铃。一切安排妥当,先生收住铜铃,拿出一张“苫脸”的麻纸,盖在死者面门,又扯一尺麻绳,套紧死者的脚脖子,至此,死者才算是“寿终正寝”了。

主家人这时候长松一口气,给“阴阳先生”敬茶倒水,等待吩咐后面的事情。阴阳先生不紧不慢,招呼着布置灵堂,他有条不紊地掏出毛笔,摊开一张白纸,先写“讣告”,再写一张灵位,最后折一张“出彩”的“引魂幡”,写上咒语文字,一齐交给主事的人。一张贴在家门外,一张立在厅堂中央,把引魂幡升到灵堂最顶头。负责报丧的人看见引魂幡后,按照“讣告”上的内容,倒夹一把黑伞,就开始奔赴往四邻八乡去了。

安置好灵堂,孝子们带着阴阳先生前往墓地。阴阳拿出罗盘,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估摸一遍善恶吉凶,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山向,勾出穴位,插上五色旗,让打墓的人抓紧时间破土动工、布置阴宅。

十六年前,我最先看到的这位阴阳先生是小阴阳,老阴阳是转天下午才出现在我视野里的!

整个“丧礼”中,“入殓”是最隆重、最要紧的仪式。生者与死者的“生离死别”也往往出现在这一刻。那天傍晚,负责入殓仪式的是老阴阳。等到孝子贤孙们聚齐,老阴阳招呼“号子手”开始吹响哀乐,他走到棺木旁边,吩咐主事的人清扫一遍棺椁,点燃一柱檀香。往棺材底部撒一层草木灰,再铺一层松柏枝叶,然后铺上红褥子。老阴阳掏出一把铜钱,往棺材东头并排摆四枚,再依次往下竖列七枚,一直延伸到棺材尾部,谓之“北斗七星阵”。

老阴阳念几句咒语,左手摇起铜铃,右手掀开死者的“苫脸纸”,孝子贤孙们顿时一片哭号。老阴阳右手捏一根檀香,示意孝子们按规矩把死者抬进棺材里头,长子扶首,其他子女扶腰抬脚,小心翼翼地盛敛入棺。老阴阳把提前准备好的锯末细土用纸包裹起来,紧紧插入棺木中的缝隙里,固定好遗体。

孝子们流着眼泪准备给往死者手里塞点东西,只听见老阴阳一通棒喝。

“畜生,把尿水擦干净了!”

在关中的丧葬礼俗中,入殓后的死者身上不能沾染任何污秽,否则后代就要倒大霉。孝子丧亲,固然悲痛欲绝,但规矩终究不能乱。老阴阳经见的场面多,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心肠绝对不能绵软。

就要盖棺“合龙口”了!老阴阳摇着铜铃,让孝子贤孙们按辈分大小排好次序,每人捏一柱檀香,檀香不能断,灰土也不能掉进棺木里头,老阴阳领着他们绕棺木一圈,瞻仰死者最后一眼。“号子手”们这时候鼓起嗓子开始奏响最沉重阴郁的哀乐,老阴阳示意开始“合龙口”,“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生离死别之际,孝子贤孙们痛哭流涕,让人为之动容,只有老阴阳,神色安定,半闭双眸,看起来镇定自若。

老阴阳抓起一只白公鸡,丢在棺材顶部,白公鸡嘶鸣几声之后,烧纸奏乐,孝子哭丧,入殓仪式算是结束了。老阴阳一屁股坐进藤椅里,端起一杯浓茶,一口见底,烛光映衬之下,汗水嵌满了他额头曲折的皱纹。

老阴阳,的确是老了!

起丧入葬的时辰是小阴阳定的,转天早晨五点一过,抬丧的队伍就得出发。

老阴阳折腾一天,体力消耗不少,小阴阳打算替父亲随丧队主持一切“安埋”事宜。老阴阳执意不允,第二天早晨,在小阴阳的陪同下,老阴阳被村里人搀扶着前往墓地。

封堂口、念经咒、测方位、划线填土,老阴阳手执铜铃,在孝子贤孙的一片哭号声中,指挥村里的后生们,使归于道山的“乡亲”入土为安。

这是老阴阳最后一次主持葬礼,没过几个月,老阴阳也“魂归道山”了。从此,小阴阳彻底接过了老阴阳的担子,村里也就只剩下了他一位风水先生。

据说老阴阳年轻时受过冲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断被批斗、劳改。在那个疯狂混乱的年代,老阴阳和他的一身手艺成了被攻击的对象,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把这门“招灾惹祸”的手艺传给儿子。他心里明白,乡下人可以没有政治,但乡亲们总归都要“入土为安”,这些“身后之事”,不能乱套,这门手艺,终究还得往下传。

小阴阳没有经历过老阴阳的境遇,接过父亲的衣钵后,他游走在四里八乡,待人接物,和蔼有礼,没有一点“先生”的架子,乡下人都称赞说:“小阴阳的本事要胜过老阴阳哩!”

乡下人做事都图个吉利,丈夫远行、儿女上学、孕妇产子、破土种树、伐木安宅,从阴阳先生那里讨来一张符文,心里也踏实。在乡下人心里,阴阳先生的符文比任何灵丹妙药都要管用。

阴阳先生的符文很多,安宅符、驱鬼符、平安符.......一尺长的明黄纸上,用毛笔画一幅连笔图谶,再用朱笔写几句咒语,盖上四方大印,叠成三角形状。远行的游子、南下的麦客、重建的新居、破损的旧宅、灶头、墙尾,阴阳先生的符文跟着他们游走八方、也住进千家万户,保护黑夜中孤独前行的人们,让无数忐忑不安的乡亲放宽心。

小阴阳的儿子跟我同年,曾经开玩笑地问他:“将来要做个阴阳先生么?”

“做不了呢,阴阳不传三代!”他笑着说。

我不禁一愣。

可惜了小阴阳的这身手艺,将来他会传给谁呢?这真是一个迷。

但愿不要失传吧,这些年,乡下人丢失的手艺,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