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方在手:巧妙摆脱心悸的缠绵不舍

 qlxzwx 2015-05-23



小编导读

心悸,归属中医学“惊悸”“怔忡”的范畴,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恐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长期的心悸不安,小小心脏肯定受不了,对人体的健康也会有影响。如何抚平悸动不安的心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成功经验,总结了对付心悸的良方妙剂,到底有哪些方剂?正文见分晓!


于作盈教授自幼习岐黄之术,潜心钻研,学贯中西,力求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弘扬传统医术,总结诸多古代医家经典医籍,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的成功经验,对应用经方、古方治疗心悸,辨证独到,疗效显著。

查阅古医籍,《内经》中虽无心悸、惊悸一类病名,但对心悸的症状已有一定认识,如《素问·举痛论》指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立心悸之病名。

对心悸张仲景在《伤寒论》第50条邪在太阳,当汗而误下,致使患者心悸原文中描述了本病的治法: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其还对发病原因做了扼要的叙述,如第102条,里气先虚,心脾气血双亏,复为邪气所扰,心无所主所致心中悸而烦,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77条心之阴阳气血均已不足,鼓动血脉无力所致心动悸,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64条太阳病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所致的心下悸,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和汗后受邪等因素引起,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心悸的辨证论治。并在《金匮要略》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明确提出惊悸的概念,提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惊悸作为心悸病名在其后的古代文献中十分常见,是心悸最主要的相关病名。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确以惊悸命名心悸病证: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严用和对此进行发挥,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提出了怔忡病名,将忪悸改为怔忡,并专立惊悸怔忡健忘门,对惊悸、怔忡作了精详的鉴别: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心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证……皆心病之贫至此惊悸、怔忡病名得以正式确立。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卷四·内伤痰类》中提出的惊悸惕惕不自定,如人将捕曰怔忡,指出思虑过度及因大惊、大恐,以致心虚停痰,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茯神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怔忡因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温胆汤加黄连、栀子、当归、贝母。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谓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认为惊、悸难以截然分开。于老吸取前人之经验,辨证采用经方治疗心悸,疗效颇佳。

1炙甘草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方又名复脉汤,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

药物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干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以上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方中重用干地黄滋阴养血为君药,《名医别录》谓(干地黄)可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以炙甘草,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配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用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使滋阴而无滞结之患。如此,辛温助阳之品与甘寒养阴之味相配,令阳生阴长,阴阳双补,滋阴养血,使心悸得安,病脉得复。诸药合用,共收益气滋阴养血、温阳复脉止悸之功效。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临床应用:于老善用此方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及心肌炎恢复期属心之气阴两虚,鼓动无力所致心悸者,有很好的疗效。

2桂枝甘草汤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桂枝入心,辛温助阳,重用甘草,量大于桂枝,其对阳气的作用主要是温振、温通之力较缓。《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龙骨解》云龙骨若生用之,凡心中怔忡,虚汗淋漓……神魂浮荡诸疾”“重用龙骨……功效立见,龙骨、牡蛎甘寒质涩,收敛浮越之气,镇静安神。

功效:温振心阳、重镇安神,主治心阳不振、心神失养。

临床应用:于老善用此方治疗心阳不振、鼓动无力之心悸者。

3黄连温胆汤

方剂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白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方解: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热化痰,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白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消;姜、枣益脾和胃;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功效:清热化痰、和胃利胆,用于治疗惊恐失眠、头目眩晕、胆怯易惊等症。

临床应用:于老善用此方治疗痰热内扰、心神失养之心悸。

4天王补心丹

方剂来源:《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酸枣仁、柏子仁(炒)、当归身(酒洗)、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各二两,生地黄(酒洗)四两,人参(去芦)、丹参(微炒)、玄参(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远志(去心),桔梗(炒)各五钱。

方解:生地黄、玄参,滋阴养血清热,为补肾制火之品,可供肾水上交于心火,使心火不亢;麦冬、天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丹参、当归身,补血养血以生心血;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得气血协和之势;酸枣仁、五味子,酸以收敛心气而安心神;柏子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桔梗引诸药上行。全方既补阴血不足以治其本,又清虚热、安心神以治其标,使阴血不虚,则心悸自宁。

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临床应用:于老善用此方治疗思虑过度导致阴虚血少之心悸,兼见胸闷多汗、烦热口疮等症。

5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药物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麻黄善走气分,温而宣通,能鼓动心气、振奋心阳、推动血运,桂枝入血分、温经通脉,麻、桂合用,以气推血,血行脉通,相互贯通,周流不息,每能提高心率。方中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附子性质纯阳,作用峻猛,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相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相火衰则君火亦衰,相火旺则君火自旺;细辛辛温,归肺、肾经,散寒止痛,与附子、麻黄同用,温阳去寒。《药义明辨》云:细辛,味辛气温,达肾肝之阳气,力更猛于麻黄,是以在至阴之分,虽不同于补阳诸味,然能就阴分而散寒邪;即在至阳之分,虽难比于行气诸剂,然亦能就阳分而散阴结。附子得细辛而专主少阴。

功效:温肾助阳,散寒益气。

临床应用:于老善用此方治疗心肾阳衰之心动过缓。

6血府逐瘀汤

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瘀汤即可活血,又可理气。胸背部为心肺之府,气之会穴膻中、血之会穴膈俞均位于胸背部;而心主血脉,内藏神明,心病必将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而出现血瘀之证或其他原因所致心病而兼见血瘀之象。故心悸治疗常单用或合用血府逐瘀汤,以标本兼治,于老亦常用之。

心悸属西医学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范畴,是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而引起的,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器质性及功能性心血管疾病中,部分可发生于正常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进步,其发病率、发现率均呈逐年增高趋势。应用古代经方、名方加减治疗本病,只要辨证准确,则可收奇功。经方是中医学的精髓,于老临证时根据病情,或单独应用,或两方合用,随证有加减,每每收获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后辈们学习。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于作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专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淑荣,孙颖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微信号)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