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现在做的是跟人打交道的很深入的工作,据您观察,中国的学员跟其他国家有什么区别,特点是什么,您刚才说了一点点印象,比如说比较淳朴,还有没有更多的?
答:是的,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当然是比差异多,比如说情绪和本能是一样的,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这里的学员有一种敞开度,我刚才说的纯真度更多地是与天真无邪有关,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年来一直是有些封闭的,突然间向世界开放了,所以这里的人们就有了这种好奇心。因为西方个人成长这个领域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是新的,中国人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评判这个好那个不好,所以他们是敞开的,这里的人们很愿意去尝试不同的事情。我们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这里试试、那里试试,这里挖一个洞、那里挖一个洞,中国很少有人是挖一个洞把它挖深的,而是四处去体验去尝试,市场上有些什么都去尝试,这样做在这目前这个阶段来说是正确的,在西班牙也是一样,在一个时期也是这样,有一个时期是局限在自己的国家没有这么开放,没有国际化,然后呢,当国外的人来到的时候,我们会把权威交出去,只是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就把权威交出去,中国人有一点点这种自卑情结,就好像是我们不如别人,我们懂得没有那么多。我想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在变了,我试着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鼓励中国人更多地重视他们自身文化的价值,因为中国什么都有,对西方的新东西敞开是好事,因为它会帮助你使一些东西完整,除了向外界开放以外,同样重要的一件事是深挖我们的根。这里什么都有了,一切都有了,医药、哲学、音乐、灵性。诚实的西方人是带着崇敬之心来看中国,带着尊重来看中国的文化,他们对这个懂得的并不多,但他们知道这是古老的文化,怀有很多的尊敬。我所做的事情之一是鼓励中国人更多地认识到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我还鼓励他们有批判性,那就是不是国外来的东西都是好的。
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文化背景的,比如我们上课时做的很多活动可以呈现这一点:我们这一代,在中国有很多的女孩(男孩也是)小时候跟父母分开了,被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或舅舅家,在别的国家这种情形也有发生,但在中国更为普遍,其后果是在孩子跟母亲的依恋关系上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对母亲或者任何看护者的依恋,我们知道,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信任未来关系的基础,当孩子跟妈妈分开,就会对孩子的内在造成一种伤害,因为孩子知道,从身体本能的层面来说,他完全认识妈妈,能够识别出妈妈的声音,在子宫里就已经知道了,所以被分开的时候,有一种伤害,然后几年之后又回来了,所以再一次缺失,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是特别的。另外一个就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在中国取悦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很高的,所以孩子们就有很强烈的需要孝顺父母的感觉,通常他们给父母的很多。如果我把普通中国的儿女们给到父母的拿去跟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的普通家庭相比较的话,会多出3-5倍,关注、帮助、金钱,但是父母对于他们收到的东西的满足感也许还比西方国家的父母还要少,因为西方父母没有这么多的期待。在中国,孝顺父母的标准是很高的,所以在中国你可以一直给、给、给,但父母把这些想当然的接受了,他们认为你给我的只是最少的,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应该照顾好父母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健康、很好的一个准则,但很多时候这一切只是尽义务,比如说孩子总是不同程度地有一些受伤害、对父母的失望,因为我们总是要对父母尊重,这是好事,这种失望在无意识里就变成了报复心,就变成冷的愤怒,他们甚至没有觉察到这一点,那它是怎么呈现出来的呢?很多时候是通过跟父母情感上的疏远的形式,也就是说,像是说:好,你过去跟我不亲近,你并没有给我我需要的东西,那现在呢,我也不会给你。而在外在,他们表面上还是照顾父母,但内心里他们是退缩的,或者外表上看来他们也会回避跟父母的接触,不给他们打电话或是怎样,而不给父母打电话时孩子又会觉得很糟糕很内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