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我不黑 我是一个俊秀美男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北宋名臣。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宋史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所以,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谥号“孝肃”,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拯以公廉着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包拯家训图
影视戏剧中,皆把包拯描绘成一个面目黧黑、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千百年来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把威风凛凛的“黑脸”和“月牙”的形象演绎的深入人心。包拯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样月牙、黑脸?

包拯影视图
安徽合肥市包湖边现存一座包公祠,祠内立有刻着包拯肖像的古石碑,图刻法细腻,细打量,碑上的人物完全不是戏台上五大三粗的模样,而是手执笏板,清瘦矍铄,一介白净老生形象。

包拯石刻像图
历史中真实的包拯不仅不黑,还挺白,面容清秀端庄,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从故宫南熏殿藏画中的包拯画像来看,包拯的形像比较端庄清俊,仪表堂堂,大约是1.6米左右,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皮肤比较白净,并非是戏曲影视中黑脸的形象。史籍上称“面目清秀,白脸长须” 。【详细】

故宫南熏殿藏画包拯图
包拯第三十代后裔、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包训安说,包公曾有真人画像,是当年包公门下学生颜查散在包公六十大寿之际,按照包公当时容貌、身材、服饰如实地在麻宣纸上彩绘下来的。这幅画高二米多、宽一米二,画中的包公身高一米六五左右,尺寸是按1∶1绘制的,确系正常人一样。脸色并非今影视剧中的包公是黑脸,而是与常人一样黄皮肤,不过在右颜下方接近眉梢处,确有一块隐约如蚕豆大小的朱砂痣。【详细】

包拯真人画像
01 二、我不苦 我其实是个“官二代”
公元999年,宋真宗诏示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让外来客商经营得到方便。宋代国家相对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各种商品交换也活跃起来,对外贸易也随之发达。也就是这一年又称宋真宗咸宁二年,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家庭,父亲包令仪曾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刑部侍郎,包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包家还与北宋另一位名臣文彦博家结为了世交。据《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在刑部任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是同事好友。包拯与文彦博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

包园石狮图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还是个大孝子,为了照顾父母,他考取了功名也不出去做官,直到38岁时,父母都去世后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概莫能外走科举之路。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详细】

包园图
历史上的包拯作为家中独苗,被“嫂娘”抚养成人一说,实是虚构,而真正的“嫂娘”其实是其次子的嫂子,即包拯的儿媳。包拯有一个小妾,而且这个“小老婆”还给晚年的包拯生了个儿子,后来也做了一名爱民如子的好官。不过今人很避讳此事,因为大家都觉得清官只能有一个老婆。戏剧作者们为了丰富人物形象、或者是为塑造更完美厚重的“包青天”而把发生在他次子包绶身上的事嫁接到了他的身上罢了。

包夫人墓图
包拯有一妻一妾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叫包繶,其妻为崔氏:“节妇,淮阳崔氏妇,年十有九,嫁为枢密副使包孝肃公长子太常寺太祝妻”。然而,“子繶,先公卒”,即长子包繶先包拯而去。包繶和崔氏在一起只生活了两年,死的时候留有一个遗腹子,后取名包文辅,不幸的是包文辅早年夭折。崔氏没了丈夫也没了孩子,包拯不忍看她孤苦一辈子,决定将他“回宗”,允许其再嫁,然而,崔氏却当着包拯的面发誓:“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拒绝改嫁。

包公祠图
后来,包拯的妾为他生有一子起名为包绶,晚年得子自然高兴异常,然而在包绶五岁的时候,包拯就驾鹤西去,临死前包拯借故将包绶的生母遣返回家,包绶便由崔氏代为抚养,崔氏待他形同己出,疼爱异常。懂事后,包绶也“以母礼侍之”并称之为“嫂娘”。【详细】
01 三、我不炫富 虽然任职开封府尹年薪千万
包拯离开家乡,初任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调到首都开封,任命为监察御史。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

包拯金塑像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衙门八字朝难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古代许多衙门的真实写照。百姓告状要先通过门牌司,如果不给办事人员一些打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刁难怕是少不了的。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详细】
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由此足以证明,包拯绝不是孜孜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人,而是一个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人。

包拯墓图
包拯年薪最高的时候,应该是在临终前,他既是枢密副使,又是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同时还被封为东海郡开国侯,官品和爵位之高仅次于当朝宰相,所以这时候肯定是他一生中拿工资最高的时候。总计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以上是史料中出现的距包拯任职开封府时间较近的物价数据。利用这组物价数据,我们可以把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都换成钱,加起来大致是1022贯,加上20856贯货币收入,总共是21878贯。这就是包拯任职开封府时的年薪。按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仿的,21878贯铜钱合计1367万元。
宋朝《两朝国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就是说:他家里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但是其穿的、用的、吃的,仍然和刚做官任天长县知县时一样俭朴。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也记载:“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而无声色狗马之类的娱乐。【详细】
01 四、我不认识展昭—咦?这铡刀是哪里来的
开封包公祠中,陈列着“御赐三札”—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说仁宗赏了包拯御札三道,按照石玉昆的说法,就是公孙策变“御札三道”为“御铡”。御札也是件很牛的东西,皇帝的亲笔诏书,不可多得。包公以此为名设计铡刀,仁宗看过后大喜,称包拯奇才巧思。
不过,扫兴的是,这些都只是传说,是后人的演绎。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三口铡刀图
据考证,隋唐宋三代的死刑多是斩刑和绞刑两种,“罪大恶极”才用凌迟。那时,别说铡人,就连“铡”字都很少见。元代蒙古人入关,铡刀才开始出现,是用来铡草的。与此同时,元杂剧中的包公开始与铡刀结缘,不过明代的包公故事没有铡刀出现,直到清末的《三侠五义》铡刀才失而复得,而且一下子变成了三件套,可能与晚清乱世地方上滥用死刑有关。【详细】
史料中记载的包拯,没有铡过什么人,倒是经常“弹”人。45岁时,包拯当上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集现代纪委、检察官和纠风办的职责于一体,“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这很对包拯的胃口,直言不讳,火力十足,不将其弹下,誓不罢休。
宋仁宗想提拔自己爱妃的伯父做大官,包拯却认为此人没有什么才能,因此坚决反对。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官员王逵在地方横征暴敛,包拯得知后先后七次上书请朝廷罢免他。宋痒当了七年的宰相一没贪污,二没枉法,包拯依然要上书弹劾他,理由是他不办实事。【详细】

宋仁宗图
01 五、我不孤单 开明时代成就了我的伙伴
直到58岁,包拯才当上开封府尹,并且只当了一年多就升官调走了。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最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敢于惩治那些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并坚决抑制府吏的骄横之势,最后63岁的包拯病逝于枢密副使(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的位置上,被追谥孝肃,后人因此尊称其为包孝肃公。

廉泉图
值得一提的是,包拯与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同朝为官,比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他们对包拯的评价也非常高。欧阳修虽然认同包拯的清正,但他曾弹劾包拯“素少学问”,这并不是指包拯没有文化 ,而是说包拯为人太过耿直,不懂变通,不会做官之道。【详细】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昌盛的时代。包拯那些大腕、明星小伙伴们个个群星灿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司马光出了一本叫《资治通鉴》的书。欧阳修写了篇《醉翁亭记》。苏轼的诗、文、词则“雄视百代”。

包公祠内图
包拯敢与皇帝争黑白,为官一生,廉洁执政,严明执法,替百姓说话。在封建社会,大多视百姓为蝼蚁,包拯一心为民,百姓所以敬重他。包拯为人,不结朋党,不避权贵,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伤感。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包拯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被世人历朝历代称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历史深处的清官,或是遇上了一个不太坏的皇帝,或是恰巧碰上了一个好时机,总归是时势造英雄。【详细】

戏曲塑像图
01 我叫包拯 我就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我们回顾包拯的一生,会发现他其实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他没有御赐的三口铡刀,也没斩过负心的驸马,甚至没有一张黑脸和一个月牙胎记。他带人赈灾,为民除害,也给人免过税,他除暴安良,也进行过经济改革。不过,他干得最得心应手的,是给仁宗弹劾官员,而且是一弹到底。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倒是很适合他,老百姓拥护他、爱戴他,他也承载这千百年来,社会对清官、廉政的寄托和盼望。综合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