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术

 红尘难修修红尘 2015-05-25
任脉
任脉24穴
会阴穴:不灸可针,几乎不用。会阴痛,采对侧治疗,下针百会穴(列缺主任脉,也可下针列缺)。
曲骨穴:不针不灸(古时),现代不灸可针,少用。
中极穴:膀胱之募穴,可针可灸,用一寸针,常用来治疗小便的问题。失精绝子、月经痛、产后胎盘不下可用。
关元穴:常用大穴,小肠之募穴(心脏主动脉,小肠主静脉,下纪是关元,上纪是巨阙),可针可灸,心脏病常用到关元,痛经时灸关元、中极。
石门穴:三焦之募穴,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
在石门穴和关元穴中间(关元上半寸),有一奇穴叫绝孕穴。
阴交穴:三焦之募穴,可针可灸,阴部多汗、湿痒,灸阴穴。
神阙穴:禁针可灸,中风、肠鸣、肠炎都可以灸。

心蔽骨和肚脐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两个肋骨正中间的地方叫巨阙,巨阙和中脘的中间叫上脘,巨阙上一寸是鸠尾,鸠尾还没到心蔽骨。
水分穴:水分是治疗水病的穴道,腹泻、水肿都治,不针可灸。有水病,用灸最好,比针还好。
下脘穴:在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建里穴:用的不多。
中脘穴:常用大穴。胃之募穴,胃病治此;腑会中脘,所有腑的病通通可在中脘治。下针用一寸针,灸的效果也很好。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下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要灸。
巨阙:心之募穴,下针补泻手法用“提豆许”。
上脘、下脘、建里等穴,穴性都差不多,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鸠尾穴:可针不可灸,人身上的黄油就是膏,油网就是三焦,“膏之源出于鸠尾”。
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是横膈膜。

先找天突,再找鸠尾,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膻中下来是中庭,中庭和玉堂都是辅助膻中穴的;玉堂和天突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中间是璇玑;玉堂、华盖、璇玑很少用。
膻中穴:气会膻中,气病就在膻中上治,禁针可灸。
天突穴: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治。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气很强,三针下去,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尤其是治疗心痛彻背或者是心肌梗塞。三针下去后,气会到第十椎下,第十椎下没有穴道,所谓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气会集中到这边,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这是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廉泉穴: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强不语,近取穴。
承浆穴:中风后流涎,下承浆;牙齿痛,承浆也可以治。牙痛,也可拿蔗糖放在嘴巴里,蔗糖是碱性的,嘴巴是碱性的就不会痛,因为所有的病毒无法在碱性环境下生存,放一般的糖进去,会更痛。
中风后脸歪向一边,回正以后,一般会下承浆和人中,把它固定住。

总结:任脉脐部以下,常用穴是关元穴,中极、神阙、阴交也会用到,关元针灸都常用,中极、神阙、阴交多用灸。
任脉肚脐以上心蔽骨以下,常用穴是巨阙穴和中脘穴,水分、下脘也会用到,巨阙用针,中脘针灸都常用,水分、下脘用灸。
任脉心蔽骨以上,常用穴是膻中、天突、廉泉,承浆也会用到,膻中禁针用灸,天突、谦泉、承浆用针不灸。

督脉

督脉28穴
长强穴:足少阴、少阳之会,冶痔疮的大穴,用一寸针,无所谓补泻。内痔是先血后便,外痔是先便后血,长强穴内外痔都可以治疗。外痔时,用三棱针刺血,放血时,要戴橡皮手套,用小一点的火罐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很多穴道都可以治痔疮,长强是个大穴。
腰俞穴: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上与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下,叫腰俞,治月经不调,但几乎不用。治月经不调有非常多的穴道。
肚脐正对面是命门,命门下两椎是阳关,命门是第十四椎下,阳关是第十六椎下。
阳关穴治腰痛,针灸都可以,但很少用到。
命门,生命之门,针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角弓反张(脑膜炎),在命门上治疗。
悬枢穴:第十三椎下,治症跟阳关差不多,治腰痛。
脊中穴:第十一椎下,只针不灸,治黄疸、便血。第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外开一寸半是脾俞。
筋缩穴:第九椎下,针灸都可以,治癫痫狂。肝主筋,筋缩穴正在肝的后方。
癫、痫、狂,分三种,诊断要看眼睛,第一种是血丝从上面串到眼睛黑珠,非常容易治,第二种是眼睛黑珠上下都有血丝,难治,第三种是血丝从下面串到眼睛黑珠,不治,无法治疗。
至阳穴:第七椎下,近取穴治腰脊痛。
腰脊痛分很多种,以十四椎为分野,脐下横的痛是带脉,脐上横的痛是阳维脉,在督脉上面,上面就是至阳,下面就是阳关。
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有个经外奇穴,叫消渴穴,可针可灸,治疗糖尿病。
灵台穴:第六椎下,禁针,灵台穴有压痛点,就是标准的血癌。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
神道穴:第五椎下,心脏病时会有压痛点,汗多,不灸,也很少下针。
身柱穴:第三椎下,小孩子焦身柱,长的高大,身体也壮。
第一胸椎之上叫大椎,第一椎之下叫陶道。

大椎是真正的大穴,陶道是大椎的助手,大椎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主力用在高烧放血,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
脑骨下方半寸是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只一点点,是哑门穴。
哑门穴:只针不灸,一灸就哑,专治声音发不出来。中风舌强,正面时下廉泉,趴过来就下哑门。
风府穴:风府,风之府,风很容易进去的地方,只针不灸。中风舌强不语、突然不能说话,头项强,是近取穴。风府是中风大穴。
后脑有个枕骨,在突骨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个穴道,上方是强间,下方是脑户,都是只针不灸,灸会让喉咙失掉声音,但很少用。
百会穴往下一寸半是后顶穴,往前一寸半就是前顶,后顶和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以百会为主,一般用来治疗头痛。
百会穴:六阳之首,诸阳之会,百病皆治,完全想不到怎么治时,就治百会,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百会也常用来放血。
百会往前一寸半是前顶,前顶往前一寸半是囟会,囟会再往前一寸半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平常这些穴道都很少用,大概会用到上星,在上星穴用米粒灸治鼻窦炎、鼻炎。
神庭穴一般不针,灸比较多。
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是治精神病,近取穴。
素醪穴:鼻头的正中间,素醪穴跟女人的会阴穴是相对的,不针不灸用放血的,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人中穴,也叫水沟,治疗消渴饮水无度、癫痫、面肿。
兑端穴:上唇上面正中间,很少用。
龈交穴:嘴唇拉开来,门牙肉正中间,近取穴治牙痛,牙龈肿、腐烂,牙周病,针扎上去捻捻针就出针,一出针血就出来,不留针,用放血就很好。

总结:督脉常用穴是长强穴、大椎穴、风府穴、百会穴;也会用到龈交穴、素醪穴、哑门穴、上星穴、至阳穴、消渴穴、筋缩穴、脊中穴、命门穴、阳关穴。背部穴位针灸都可用,一般用针,身柱穴用灸;脑后穴位禁灸用针,除风府、哑门外,其它少用;头部穴位百会用针、上星用灸,其它少用。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
云门穴:在肩膀锁骨下方凹洞处,肌肉与锁骨之间。
中府穴:肺的募穴(实际上云门是肺的募穴),手、足太阴之会,云门穴下一寸半,也就是隔一个肋骨。
中府如果直刺,容易伤到肺,中府、云门靠肺很近,穴性差不多,平时下针,一律是两个穴道一起用,一针透两穴,由中府透下去,针是倒着往上刺,从中府刺到云门,不要刺到肋骨,所以不会伤到肺,用来治疗久咳、气喘,也治瘿瘤,含甲状腺肿瘤、淋巴腺肿瘤、腋下的肿瘤。
天府穴:在两个肌肉中间,下针时把肌肉分开,直针进去,专治流鼻血,采对称治疗。
侠白穴:在天府下一寸,天府、侠白都主治流鼻血,扎天府就不用所侠白,若天府下去血没有止,再针侠白,加强效果。
尺泽穴:在手肘部大筋的外侧,合穴,属水,子穴,肺实泻之。
孔最穴:尺泽穴下三寸,在两个肌肉中间,郄穴,可针可灸,消炎时用,也用来专治痔疮。
腕后高骨之下叫经渠,经渠后五分叫列缺,经渠前靠近手横纹处叫太渊。
太渊穴:俞穴,属土,母穴,虚症治此,久咳为虚。脉会太渊,脉病(心律不整)治此。太渊下针角度是斜下进针,对着大拇指方向为补,用一寸针。
列缺穴:列缺主任脉,任脉有问题下列缺,喉咙痛、阴茎痛,喉咙到阴部都可以在列缺上治。虚症,小便频尿,可以补它;实症,手掌过热,泻它;顺为补,逆为泻。肺经络穴。
经渠穴:经穴,属金,本穴,可补可泻。
鱼际穴:骨头和肌肉中间,下针在骨头和肌肉的缝中,荣穴,属火,治乳痈,也就是乳癌。
少商穴:井穴,点刺放血用,主治扁桃腺发炎。
小孩子发烧,大椎放血,少商也放血,就可以退烧。
扁桃腺炎,在扁桃腺放完血,再下列缺、照海,喉咙就不痛了,然后少商再放点血。
当有时症发生,扎俞穴,也可以扎荣穴。

总结:肺经常用的穴是中府穴、天府穴、尺泽穴(子穴)、太渊穴(母穴,并原穴)、经渠穴(本穴)、孔最穴(郄穴)、列缺穴(络穴,并主任脉)、少商穴,少商穴常点刺放血,其它穴均用针。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
商阳穴:井穴,属金,本穴,常用点刺放血,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
二间穴:荣穴,属水,子穴,实症泻之。
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手不能前抬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是三焦经,手不能后摆是小肠经,虚实要看病多久,在该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三间穴:三间透劳宫,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当手不能握拳,针下去,二十分钟,起针,就可以握拳了,隔天会更好。
合谷穴:原穴,虚症或实症都可以治疗。隔姜灸合谷,治脸上青春痘和脸上出油。孕妇可泻不可补,尽量不下针。面口合收,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面部中风要在面部透针时,先下对侧合谷,因为有麻醉作用,下完合谷再去透。中风筋挛,手整个弯起来,搬它都很硬,针下合谷,一路透到后溪,用三寸针,不要透出来,针一下去,自然就张开了。

实症,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纯实泻子穴,纯虚补母穴,实中带虚就先泻子穴后补母穴,虚中带实,就先补母穴后泻子穴。
原络治疗,先下病经的原穴,再下相应表经或里经的络穴。
奇穴牙痛合谷:两个骨头快到交叉点处。
上牙痛在大肠经治,下合谷,对侧治疗,门牙痛,两边都下。牙龈肿胀,龈交放血,一般是针刺下去,血出来就好了。扎合谷,要避开青筋(静脉),扎牙痛合谷,不要太靠近骨边,以免伤到骨膜。
孕妇肚子阵痛,合谷脉在跳,一路跳到食指这边,表示要生了,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的阵痛。
小儿食指,在大肠经走的地方,叫风关、气关、命关,有一条黑的青筋,到了风关,在表,易治,到了气关,病就较重,到了命关,就是非常严重。
阳溪穴:很少用,对称治疗时才会用到。
偏历穴:手阳明的络穴,与肺经的络穴列缺相通,可补可泻。实症,牙齿痛、耳鸣,泻之;虚症,齿寒,怕冰冷、怕风吹,补之。
温溜穴:在偏历穴上两寸,郄穴,大肠经的炎症可以用它。
手肘上,肺经一定在骨头的阴侧,大肠经在骨头的外侧。
下廉、上廉、手三里穴,都从曲池回头来找。曲池往下两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是上廉,上廉再往下一寸是下廉。
曲池穴:手肘弯起来拱手取,在纹头与肘骨之间,下针不能太靠近手骨,直针进去。合穴,属土,母穴,虚症补之,是常用大穴。
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上半身皮肤痒,曲池是消炎穴,合谷是气穴,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针下去约二十分钟,病就好了,止痒非常快。曲池也可治肩膀痛。
手三里穴:曲池穴往下两寸,也叫扭伤穴,腰扭伤,扭伤穴针下去,左右捻转,叫病人慢慢活动,扭伤就开了;落枕或脖子突然不能动了,赶快针手三里。
上廉穴:手三里往下一寸。
下廉穴:上廉往下一寸。
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手臂的病。
肘髎:曲池穴拱手的地方,往后有个大骨,过这个骨头就是肘髎。可下针,受伤也可以放血,用火罐吸一点血。
手五里穴:肘髎穴往上三寸,禁针,有大动脉在,很少用。
臂臑穴:从肩髃最好找,手臂上有个凹洞,就是肩髃穴,从肩髃往下两寸,就是臂臑,在两个肌肉的中间。是手阳明中太阳阳维之会,主瘰疬、臂痛不得举等。
肩髃穴:中风大穴,手阳明、阳跷脉,主中风,风病、半身不遂,不能张口射箭。肩膀的问题,肩髃穴非常好,近取穴。肩髃透极泉,专治狐臭,没有补泻,左转右转。
巨骨穴:从肩髃上来,这两边骨头有个缝,骨缝一压会很酸,就是巨骨穴,跟肩髃一样是手阳明阳跷之会,下面是肺,禁针。
脖子上有一条大筋,大筋的外侧就是大肠经,内侧是胃经,大肠经跟胃经隔着一条大筋。有时候肿瘤就在这边,长在外侧病就在大肠经上面,在内侧就在上面。
天鼎穴:在大筋跟肋骨交接的地方。
扶突穴:从廉泉一路下来到大筋的外侧,正好在喉结旁边,有动脉在这边,下针要很浅,下五分,用的很少,除非是很严重的喉咙肿胀,讲不出来话,喉中如水鸡(青蛙)声,声音变调了。
禾髎穴:下针要很浅,约五分,可治鼻子的问题,如鼻窦炎、鼻子不能。
迎香穴:治鼻不闻香臭,很严重的鼻塞,迎不了香,迎香透上迎香,一下就好。针扎进去后,不要扎太深,透过皮层后然后倒下来,把肉拉起来,将针倒下来刺,往眼睛这个地方透,旁边差不多就是山根,不要扎太深而扎到眼骨。一个鼻孔不通,同侧透一边就好了,两个鼻孔不通,两边都透,一下就通了,鼻窦炎时效果非常好。透迎香时,先在对侧合谷下一针。
脸上都是下针,不用灸。

总结:大肠经常用穴是合谷(原穴,并气穴)、曲池(母穴,并消炎穴)、二间(子穴)、肩髃、商阳(本穴)、偏历(络穴)、温溜(郄穴)、臂臑、三间,合谷穴可针可灸,商阳穴常用点刺放血,其它穴均用针。

足阳明胃经

正常人脉息是一息四至五至,也是就是说,一呼一吸,脉跳四至或五至,一吸胃就动两下,一吐胃也跟着动两下。胃是肾之关,肾关门的地方。土克水,水会反土,严重的肾脏病、尿毒症,除了极度晕眩外,就是恶心呕吐,因水太重而害到胃,并不是有胃病。
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穴
头维穴:正好在发际转角的地方,有一个凹洞,讲话时会有脉在动,用手摸就可以摸到,摸骨缝,跟本神在同一条线。这个穴道很大,很少下针,偶尔会用到。头维穴是足阳明跟足少阳之会,禁灸。
全身最小的穴道是八髎,其它穴道都蛮大的,血海更大。
头维,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从神庭旁上开四
寸半。本神是胆经的穴道,神庭是督脉的穴道。
下关穴:扎病人下关的时候,让病人躺到,侧卧,嘴闭起来就封住了,张开就有个洞,闭起来就没有了。当下巴脱臼了,扎下关。主要治症为下巴脱臼,中耳炎,耳流脓,牙科。下关不灸,有头发的穴道都不灸。
下脸针的时候,先下合谷,效果非常好。先下对侧合谷,再针下关。

颊车穴:下巴边有个肉,咬牙时,肌肉会起来,肌肉会跳动的地方就是颊车穴。颊车穴可治疗口张不开、口噤失语、失音、面部中风、口歪眼斜。
面部中风、口歪眼斜,用地仓透颊车,先针健侧,当然要先下合谷再透针。嘴角两边突起一块的就是地仓。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眼框骨头上面一点,穴道不会在骨头的正上方,而是在骨头上面凹的地方,这就是承泣。一般来说,不下针,扎了眼睛会黑眼圈瘀血!
承泣是足阳明、阳蹻、任脉会穴,禁针。主要用来诊断。眼珠子下眼袋拉开一看,眼翳从下往上升,就知道是足阳明胃经的问题,升到瞳孔边把眼睛遮住就看不到了。
四白穴:从眼框下来是四白,眼要正视,从眼框骨头看过来,同身寸一寸的距离。
眼睛附近的穴道,都是治疗眼睛、内翳的问题,还有更好的穴道可用。
巨髎穴:正好是水沟这边。巨髎穴是手阳明、足阳明、阳蹻脉的会穴。巨髎是在颧骨下方,这里有动脉,可以下针,但不要太深。用最多的是治牙痛,还有这边局部的肌肉麻痹
地仓穴:手阳明、足阳明、阳蹻脉的会穴。地仓在嘴角旁边,有地仓也有天仓,眉毛这边叫天仓。
胃经在脸上走,所以脸部都是胃经,很多年轻男女有青春痘,青春痘都在胃经上面。胃很热,又吃很凶,痘痘就会比较多,又通宵熬夜,痘子就长出来。
地仓颊车中间是大迎。大迎穴在骨头上方,再往下是人迎。这些穴道很少用,人迎有人迎脉,这条大筋最上方就是人迎、中间就是水突,再下来就是气舍。这几个穴道当中,水突比较常用,治疗瘰疬,治甲状腺肿大,下针的时候把大筋捉住,不要碰到血管,顺着指甲进去,扎五分进去,在治甲状腺肿很好用。人迎很少下针,但用来摸脉,人迎脉有的话,胃气就有,病人就不会死。这几个穴道即使不会用也没关系,但位置要知道。
缺盆穴:在琵琶骨、锁骨正中间。禁针,若深针会扎到肺脏。
缺盆跳一个骨头下来就是气户,气户跟缺盆隔了一个骨头,再来就是库房。从乳中一路往上看,到缺盆的地方是足阳明经过的地方。这几个穴道,都每隔一个肋骨一个穴,男人比较好找,而女人比较不好找。我们下针的时候不是直下,要斜剌。下针是在前五分的地方从里面斜刺进去,而不是直刺。
膺窗,屋翳、乳根,是治乳房硬块的地方。乳中禁针也禁灸。一般来说,膺窗,乳中、乳根,乳中不下针,膺窗、乳根都可以下。如果说我们下针在膺窗跟乳根,可以帮女人丰胸,丰隆穴也可以丰胸。
初期乳房有硬块,是因为奶水堵在里面。月经停了以后,胸部还是会制造奶水,这时只有第二个出路,要从大便出丑来。乳房产生硬块后,直接放生姜上去,用艾绒去烧。用灸的方式非常好,下针也非常好,下针要按经络来走,循经取穴。如硬块在胃经上面,你就在胃经的子穴、母穴或郄穴,依照虚实来下针。针者善导引,导引之术就是按经络来找穴。膺窗跟乳根用在美容,可让胸部大一点。
不容穴:从肚脐和心蔽骨中间,叫中脘,中脘跟心蔽骨中间是巨阙,在任脉上面,从巨阙外开两寸是不容,两寸就是三个指头。不容就是食物不容纳,吃了东西很胀,不能容纳,就在不容上治疗,近取穴。不分虚实寒热,只有在手脚上面才有子母补泻。
承满穴:承满就是上脘旁开,神阙跟中脘中间就叫上脘,上脘旁开两寸叫承满。承满就是吃一点就饱了,胃口不开,吃不多。
关门穴:顾名思义,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东西就想吐。跟不容一样,以任脉的穴位为准,这些穴道为辅,比如胃痛扎中脘,如果扎完还有痛,可以在旁开两寸的穴道再扎。
隔盐灸神阙,灸完后,肠鸣腹泻还可以配合天枢穴。
太乙和滑肉门都可以用在长高,下针,灸都可以。灸完胃口大开,再灸身柱,小孩子就会长得人高马大。
天枢穴:神阙外开两寸,大肠的募穴。
病人便秘,手放肚脐旁,一按天枢,病人很痛,这是燥矢,就是病人有宿便,干的大便。当燥矢太强时,横膈膜挡不住了,人就会发狂奔走。
宿便有两种,一种是寒,一种是热。寒是大肠没有蠕动,累积很多,但病人不会感到难过。热是肠子有蠕动,但大便排不出来,肚子会痛,便秘时肚子痛就叫热实。若还是搞不清楚,看小便,热实的病人,小便是黄褐色的,寒实是清白的。
如果是寒症,在天枢上面灸比针好。如果是热实,下针会比灸好。寒实用隔姜灸天枢。
从阴交穴外开两寸叫外陵,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一路下来二寸全是阳明经。病人说这里痛,你一看是胃经,就结束了,所以经络要强,针灸经络学不强,诊断实力就不够。
从石门穴外开两寸,是大巨,关元穴外开两寸是水道,都是近取穴,肠鸣、腹泻都可以治。
特别提出水道穴,在神阙上一寸叫水分,水分跟水道常两个穴道同时合并使用,可通利水肿、腹水。如果病人胀的很厉害,不能躺下去,就下针,灸不太好灸。
中极外开两寸是归来。睾丸不见啦,上缩到腹部,下针归来就好了。
曲骨外开二寸是气冲。孕妇,在下腹针时,肚脐以下最好不要针。气冲穴平时可以用灸。中极、气冲、关元都围绕在妇人子宫、卵巢这边,可以助孕。

从膝盖头往上六寸,叫伏兔穴。从伏兔穴再往上六寸,就是髀关穴,伏兔有时用到,髀关几乎没有用到,这些穴道多半是治抽筋、脚没有力。伏兔穴管的像脚膝冷。临床上,有比伏兔穴更好的穴道,很少用它。记得腿上的阳经,从中间分阴阳,内侧是阴,外侧是阳,翻过来找第六寸,绝不是在肌肉上,而是在肌肉缝中间。
阴市穴:从膝盖头上二寸,往外开一寸,叫梁丘,梁丘往上一寸叫阴市。阴市是近取穴,平常用治膝盖冰冷,好像有水在里面一样。
梁丘穴:从膝盖头上二寸,往外开一寸。郄穴,在炎症时用来消炎的。针梁丘穴,摸两个肌肉中间针下去,无所谓补泻,主要是消炎,像红肿都可以。青春痘老生在足阳明胃经上面,下梁丘就很好。
在膝盖头外侧有个直角的骨头,直角骨头上一寸,有个奇穴叫解穴。下完针以后,比如下太渊、经渠时,不小心扎到动脉,胀起来了,下对面的解穴。解穴主是当下针后的针感很痛、很难过,包括肿起来,一下解穴,病人会感到有个东西跑,就那么快,压力马上去掉了。
膝盖的盖子跟胫骨中间有个韧带,中间叫做犊鼻,犊鼻穴很少下针,下针如果下得很深,会伤到膝盖的油囊。韧带的正中间是犊鼻,旁边有两个凹洞,称膝眼,属经外奇穴,像个眼睛。
在治疗风湿关节炎、膝盖伤痛时,有五穴四针。第一个在膝盖的头,不要扎到膝盖骨,要上来一点,这一针称鹤顶。鹤顶再加上两个膝眼。在双膝眼上下针时,要注意针下去的角度,呈八字形,上面看是直角,从前面看是八字。扎膝盖的地方,针是直进直出,不要捻针,因为有油囊在里面,如果捻针的话,一旦把油带出来,膝盖会受伤,直进直出,叫雀啄术,像鸟吃东西一样,下针速度很快,不要左右转。再来是胆经的阳陵泉透脾经的阴陵泉,用三寸针。五穴但用四支针,可治所有膝盖的问题,没有膝盖风湿病会不好的。
足三里穴:用手指头顺着这个胫骨,从下往上推过来,推到这边开始高起来的地方,就是准备高的起点,外开一个指头,就叫足三里。摸到高起来外开一指头就是穴道处。
足三里是非常常用的大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但吐血除外)。有个穴道叫冲阳脉,找到足三里,按住足三里,冲阳脉就没了,这代表你找到穴道了。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属土,胃经的本穴,虚症、实症都可以治疗。病人恶心想吐,扎足三里就去掉了。有人脚不能走远,扎足三里。脚没有力扎足三里。灸和针都可以用。
如果乳癌,硬块正好在乳中下方,足三里就很好用,时间过长就在足三里用补,硬块压到好痛,就在足三里用泻。
病人阳亢,脸充血,就是西医说的血压很高,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穴,阳明热就慢慢泻下来了,这是临床实务在用。
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
在足三里下一寸,有个奇穴叫阑尾穴,如果有压痛,就是盲肠炎。下针引到气,病人的痛会当场去掉。当病人从盲肠炎破掉时,会变成腹膜炎,腹膜炎是原本肚子剧烈痛,后来痛突然消失了,因为原本盲肠肿的很大,还没有破,病人会很痛,后来一破,压力没有了,大便都跑到腹腔了,没有痛了,但一动就痛,就是腹膜炎了。如果痛,下针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阑尾,都要可以。
足三里下三寸,叫上巨虚,再下三寸,叫下巨虚,下巨虚上一寸叫条口穴。
上巨虚,顾名思义,对乳房的硬块很好,把上面巨大的东西虚掉了。下巨虚,肚脐以下硬块,比如女人子宫卵巢有肿瘤,可在下巨虚治疗。肚脐以上找上巨虚,肚脐以下找下巨虚,硬块局限在足阳明胃经上面,对西医来说可能是子宫肿瘤,都没关系,马上采对侧治疗为主。
条口可以治脚麻。
条口透承山,专治五十肩,病人肩抬不起来,从对侧条口穴下去,用三寸针,一路透到承山穴,透针时叫病人抬手。
丰隆穴:腿外侧有一个胫骨,可摸到有个骨头凸起来,而外踝也有骨头凸起来,这两个骨头连成一条线,联机线的正中间那点就叫做丰隆穴。丰胸用丰隆穴很好,用补,不要用泻,不然正好相反。
丰隆穴最有名是用在去痰。实症癫痫的病人,是因为有痰饮,可下针把痰导出来,丰隆穴是很有名的导痰穴。针扎到丰隆穴以后,左右转捻针,病人感到酸时就是气到了;气到了以后,针慢慢起来,针不要出来,只是提到皮层,再把针倒过来,斜针45度,往身体的上方下针,然后再捻针;病人感到酸麻后,再慢慢把针提出来,又到皮层,再往下45度下去,下去以后,针就留在那边20分钟。这就是导痰术。
解溪穴:脚有两条大筋,大筋的中间就是解溪。解溪是胃经的经穴,属火,母穴,虚症治此。
冲阳穴:大约在解溪穴下二寸,找的时候用手摸的,摸到动脉,动脉下就是冲阳,胃经的原穴。原穴补泻都可以做,实症、虚症通通可以治。
陷谷穴:陷谷从内庭穴开始找最方便,足第二趾跟第三趾交缝上五分的地方,可以摸到两个脚趾骨,不要在骨头上下针,要在骨头后下针,这个穴道是内庭。从内庭上二寸是陷谷。一直到脚趾甲旁边的地方就是厉兑。
陷谷是胃经的俞穴所在,只要是上午七点到九点发的病,都可以下陷谷,陷谷是俞穴,无所谓补泻。

内庭穴在两个指头后面,内庭穴是胃经的荣穴,主水,厉兑穴是井穴,属金,厉兑本身是子穴,“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于是内庭穴变成足阳明胃经的子穴。下内庭时一定是逆气下针,逆着经气是泻。迎是泻,随是补,然后再逆转,迎它又用逆转法补泻,最后再往前推一点,这三种手法在里面,就是很强的补泻。
下牙痛扎阳明经,上牙痛扎大肠经。用牙痛合谷的时候,一定是上牙,采对侧治疗,门牙痛两边一起下。若里面化脓发炎就下梁丘。下牙痛扎内庭,全部都痛,内庭合谷都扎,近取穴也可以扎,像颊车、下关等。
厉兑是胃经井穴,“井主心下满”,心下是指心脏的下方,象巨阙这个地方,看起来不是心脏,实际上是心脏病。胃经经过胸口下来,病人有心口痛,胃经的下方直接络到肝经,中间经过肾经。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最常用的就是厉兑,非常好用的穴道。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都在足阳明胃经上面。
总结:胃经常用的穴是厉兑(井穴)、内廷(子穴)、解溪(母穴)、丰隆、条口、足三里(本穴)、梁丘(郄穴)、天枢、颊车、地仓、下关;不容、承满、水道、归来、阴市、冲阳、陷谷也会用到。除足三里、天枢可灸可针外,其它多用针。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
隐白穴:大脚趾甲旁边。隐白穴可治尸厥昏迷。井穴的力量都很强,比如说肝经肾经,从内侧股沟上来,所以病人疝气,肠子下坠,在肝经的井穴上面,脾经的井穴上面,都可以下针。隐白穴,除了治疗疝气很好用,女人的妇科也可以,因为脾主少腹,肚脐以下就是少腹。妇人的白带,经漏不止,阴道的问题,通通可以在隐白下针,隐白是很好的穴道。
隐白上面的区域叫三毛,灸三毛可以治失眠。
在脚掌里面有一个大脚趾骨,这个骨边横纹,脚趾头跟脚掌交接横纹的地方叫大都。大都穴扎下去很痛,扎的时候把脚趾头弯起来,弯起来肉就比较多。大都穴是荣穴,属火,脾经的母穴,虚症治此,用插提法、迎随法,会很痛,针下去以后,再提一点,就可以了。
太白穴:穿过脚旁的大骨后面,在骨缝的下方。骨前是大都,绕过骨头后面的地方就是太白。下针是直针下,不是下在它的上方,上方是阳经,下面才是阴经的地方。太白穴是脾经的俞穴,治早上九点到十一点发的病,在俞穴上做补泻,虚实都可以;同时,属土,也是本穴。
公孙穴:用途非常多,脚掌有个凸起来的骨头,在凸骨的下方跟肌肉交接的地方就是公孙。公孙主冲脉,在任脉旁开半寸的地方,是冲脉的所在。“公孙内关胃心胸”,内关在手心包经上面,公孙穴配上内关穴,任何的胃病、心脏病、胸部的问题:气喘、咳嗽、肺病 、心脏肥大,公孙通通可以治。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病变经在足阳明,要采原络治疗。公孙穴主冲脉,冲脉力量很强,所以腹胀、鼓胀通通可以用公孙。“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因为它是络穴,原穴、络穴虚实都可以下针。
商丘穴:商丘穴按度骨法比较好找,脚后跟到踝裸这边,是脚的交接,在交接的缝里面是商丘,商丘下针时是直的进去。商丘穴是经穴,是子穴,子穴治实症。商丘穴有帮助怀孕的效果。
对称治疗,不管穴性,不管阴阳五行,用基本常识去取。
三阴交穴:脚后跟内踝裸,沿着胫骨,在踝裸上三寸的地方,骨头旁边,不要扎到骨膜,不能贴着骨头旁边下针。
三阴交就是三条阴经的交会处。穴道很大,女人月经痛,针三阴交,立竿见影。妇人月经痛,月事好不好,按按三阴交就知道了,如果病人越痛,痛经越厉害。
实有两种,一是积块,一是瘀血;人体的左侧主血,右侧主气;不管是瘀血、肿瘤,在三阴交都会有压痛点。
合谷是气穴,三阴交是血。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腹部针不要扎以外,合谷三阴交也不要扎,怕补泻搞错。
脾主少腹,小肠的寒热,可以在关元上灸,这是近取穴,而远取穴就在三阴交上面。
腹部的问题,男女都可以用。男人遗精、梦遗,阴茎痛,少腹痛,灸三阴交,针也可以。少腹痛除了月经痛以外,像肠子打结,都可以用三阴交。公孙也很好,公孙主冲脉,冲脉的路线经过少腹。
几乎所有妇科的病都可以用三阴交,水肿、脚积水也可以用三阴交,这是消导。小便不利,可以用三阴交,也可以用中极,因为中极是膀胱之募。都下的话,当然更好!小便不出来,是因为膀胱太冷了,冷水在里面会造成频尿,这时再灸关元。
漏谷穴:从三阴交上三寸,或从内踝裸上六寸,漏谷本身是脾经的络穴,禁灸。
腿胫骨内侧有个大骨头,用手按到脚内胫骨转弯的地方,叫阴陵泉,从阴陵泉下三寸就是地机。下针不要贴到骨边下,要过来一点,否则会很痛。
阴陵泉叫天皇,地机叫地皇,三阴交叫人皇,统称三皇穴。由于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主少腹,脾统血,脾主身上的湿热。得水病时,是土不能制水。治疗水肿,除了消水以外,就是强土。不强土,水肿退了还会再回来。下针要双侧,左右两边,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专门治疗水肿。脾经又叫水道。
脾主四肢,腿没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这是强土。
地机是脾经的郗穴,郗穴就是消炎、镇痛穴。水肿腹坚、肚子胀满,女子癥

瘕,女生腹部有肿瘤、硬块,都可以用。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合穴是水。阴陵泉是个大穴,可用来治疗膝盖风湿、水肿。像小便失禁、小便频数都可以用。
病人只要有水病,压三阴交就有痛点。
血海穴:如果用手按在这个犊鼻,手掌正好把整个膝盖骨盖住,盖住以后,大拇指尖到处是穴。手按上去以后,看肌肉最高点的地方就是穴。跟合谷一样,血海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找到最高点一压,会有一点点压痛感。血海穴是妇科的名穴。女人痛经,不管是滴漏不止或是月经不来,都可以在血海上治。血海、三阴交、中极,所有的痛经都可以治。
在血海治疗妇科的时候,痛时下针最好,立竿见影。扎进血海以后,把针左右捻一捻,无所谓补泻。因血海里面深的地方有个筋在里面,所以不深针,扎很浅,用一寸针扎进去就可以。
血海穴往下移动一寸,有个奇穴叫百虫窝,按到百虫窝,病人有痛,就是有虫在里面,这是一种诊断的方式,也是告诉你给病人一针!治疗到百虫窝没有痛了,就好了!
箕门穴:从血海穴直上五寸。箕门穴靠近阴部,按照近取穴的定义,对阴部的病都有帮助,但很少用到。
冲门穴:从耻骨往上,正中间是任脉的曲骨穴,从曲骨外开四寸,就是冲门穴。
冲门有一个对称治疗法,冲门痛,可以扎脾经的子穴或母穴,但对称治疗法就用云门。
生完小孩后,很多人胎盘下不来,冲门穴是很好的穴道。冲门,故名思义,门打开让胎盘下来。
从曲骨上一寸是中极,再往外开四寸,就是府舍。府舍是近取穴,因为靠近腹部,可以治疗腹部的病。石门外开四寸,也就是肚脐下二寸,再外开四寸,就是腹结,很少在腹结上治疗,但要知道经络的走向。大横就是神阙外开四寸,外开二寸就是太阳经的天枢穴,再外开二寸是大横。大部分都是治肠胃方面,常看到这个病人泻利、拉肚子,都可以在这附近取穴。建里外开四寸是腹哀,治症都一样,腹部、肠胃的问题、大便不顺、胃不消化,都可以用这个穴道。
食窦这个穴道,在天溪下一寸六,乳中穴外开二寸就是天溪穴,从天溪跳过一个肋间就是。天溪穴在两个骨头中间,再跳一个肋间就是食窦。
肚脐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针,直针下去不要下太深。一般大概下一寸。肚子很大,可以下一寸半,小孩子的话,很浅的,三分就到了。要看病人肚子大小来决定深浅。而肋骨周围的穴道,针不是随便下进去,直接下进去会要人命,所以是沿着肋刺,在两个肋骨中间,不要穿到肋骨里面去,要在两个肋中间,在夹缝中间取穴。所以,下天溪穴不要直接在天溪穴下针,一定要在靠过来约五分的地方下针。
缺盆和手臂肌肉交接的地方是云门穴,云门跳一个肋骨就是中府穴,从中府穴再跳一个肋骨是周荣穴,周荣穴再跳一个肋骨就是胸乡穴。云门中府周荣,是一条线下来,这是找穴道的方法。
没有乳癌特效穴,而是看经络走向,选取它的穴道。天溪穴治乳房硬块。若有硬块在云门中府出现的话,要在肺经上治疗;如果有硬块在脾经,要在脾经上治疗,这是要知道穴道的目的。初期硬块出来的时候,灸比针好。
正在胳肢窝下方的穴道,叫极泉,极泉下三寸叫渊液;再下三寸,也就是极泉下六寸,就是大包穴。大包穴总统全身大络,大包在手臂的下方,病人手臂往后屈,胳肢窝底下,正下六寸,是大包。
凡是绷紧的都是实,松开来的称虚;实症的时候很紧,虚症的时候很松驰。大包穴虚实都可以治,像中风的人,手不能拉平是大包,不能握拳还是大包。中医是中庸的,过与不及都可以治。

总结:脾经常用的穴是隐白、大都(母穴)、公孙(络穴,并主冲脉)、商丘(子穴)、三阴交、地机(郄穴)、阴陵泉;还会用到太白(俞穴)、血海、冲门、大包。除三阴交穴可针可灸外,其它多用针。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左右各九穴。
极泉穴:腋下正上方是肩井,下面是极泉。极泉不针也不灸,循经诊断用。
青灵穴:手肘弯起来外侧是曲池,内侧叫少海。从少海上三寸,是青灵,很少用,但要清楚心经从这里一路到极泉去。
少海穴:少海是很大的穴道,合穴。心经井穴是属木,母穴遇到井穴,补井当补合,因此少海其实是心经的母穴。心脏的虚症治此,当心气太过而不能睡觉,心气不足也不能睡觉。
心脏,其华在面,两颊两边是心脏在管,当它是红色时,就是壮热,病人会感到热;脸色苍白没有血色就是虚症;心脏的虚症,在少海穴下针。
手掌下面有条粗筋,筋的内侧跟手掌横纹交接的地方,是神门。神门上半寸,是阴郄。阴郄穴再上半寸,是通里。通里穴再上半寸,是灵道。这几个穴位是连在一起,各差半寸(同身寸)的距离。灵道是阴经的经穴,阴经的经穴就是金。通里是阴经的络穴。阴郄顾名思义是心经的郄穴。神门是心经的子穴。
握拳,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头到的地方,就叫少府穴。旁边是劳宫穴。
少府穴实际就是在第四指掌骨跟第五指掌骨中间。在小指的内侧指甲旁是少冲,少冲穴是井穴。少府穴是荣穴。神门穴就是俞穴。

这几个穴道,单取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直针。但神门穴进针,是对着少府下针,向手掌的方向下进去,沿着心经的方向下针。也可以从灵道、通里、阴郄到神门,一路刺过去,因为是心经,对失眠帮助很大,一定会有效。神门常用在治疗失眠,惊悸,心脏动悸,用的很多。对心脏方面,情志方面,情绪不稳,动辄生气,心神不守,见鬼发笑,都可以下神门,神门可让他的心定下来的。由于神门是子穴,心脏发生的实症,在神门上下针。
少府穴:荣穴,属火,是心经的本穴。少府穴是心脏病的急救大穴。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下关元,巨阙,少府。当少府针下去,心脏还没有动,那这个病人也就差不多了。涌泉、公孙,都可以治心脏病,而且是用在急救方面。
少府又名手解穴。脚的解穴是在膝盖外侧直角骨上一寸的地方,而上半身的解穴是少府穴。
少府可以治阴痛,因为心经跟小肠表里,所以下焦的病也可以用到。
心经是阴火,小肠经是阳火,心跟小肠相表里,小肠的问题可以在心经上面治,心的问题也可以在小肠经上治,这两个是相对的。

总结:心经常用的穴是少海(母穴)、通里(络穴)、阴郄(郄穴)、神门(俞穴,子穴)、少府(本穴,手解穴),也会用到灵道。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十九个穴。
中医认为三焦是水道,三焦是脏腑之间的油网,三焦跟踪膀胱连在一起;心脏移热给小肠,如果小肠冷,水就会变冷,膀胱也是冷的,水气就无法进入三焦系统。
心主火,肺受到外面的热,肺的水会变成汗排掉,心主汗,心脏功能正常就会流汗,如果没有变成汗排掉,肺的津液,慢慢进入肾,进入肾后再排到膀胱去,所以叫金生水。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残渣会到大肠,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烧,这水会回流到肺脏,就是口中的唾液。
少泽穴:井穴,小指指甲旁边后面就是。平常井穴放血用的。
前谷穴:荣穴,握拳的时候,横纹头就是前谷穴。下针时要压一下肉,尽量下在骨和肉的中间,不要贴在骨边下,紧贴着肉或紧贴着骨边下都很痛,不但没有下到穴道,而且很痛。所谓的巧手是下针进去没有痛,刚好在骨和肉中间。针的角度是直针进去,下针时也是手握拳,但不要握太紧。
再过来横纹头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是要握手取,像二间三间也是,手上二间、三间,都是凹的地方,四肢末梢的穴道在针刺上面效果很好,而且也很安全。
前谷穴是荣穴,穴性是水,用在很多地方,像妇人奶水不够,用前谷穴。针灸的导引术,奶水不足时,要找谷出来,水都在山谷里面,在奶水不够的时候可以用。
后溪穴:主督脉,俞穴,属木,所以后溪除了管督脉以外,又是母穴,小肠经的虚症在这治疗。整个脊椎骨痛,是督脉,就下后溪。小肠经的虚症,肩膀痛,若是小肠经的经络,同样下后溪,一个穴道常常可以治很多症状。
后溪管整个督脉,而小肠经有绕过后面的肩膀。所以肩、项有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后溪。针督脉时候没有虚实,反正是一个穴道在管,但小肠经就有虚实。如果是小肠经的初痛,用小肠经的子穴。那久病就用它的母穴。后溪穴是一个大穴。
腕骨穴:手边有个骨头叫小天星骨,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间,是腕骨穴。腕骨穴是小肠经原穴,原穴没有虚实寒热区分,虚症实症都可以治疗。
阳谷穴:经穴,属火,也是小肠经的本穴。手握拳,骨头跟掌骨中间有个大筋,关节和筋的中间,就是阳谷穴,从筋的下方下针进去,要下很浅,一寸针。
养老穴:养老穴只有一个角度才能找到,手要翻起来,转过来,转过来后这个骨头会凹裂开,这个骨缝,就叫养老穴。要手按着这凸起弱骨头反过来,才有养老穴。平常下针的时候,手指去按它,再把它反过来,要从这个角度才可以找到养老穴,别的角度都不行。
养老穴可治老年人眼睛不好,在治眼科的穴道中,养老穴很有名。养老可治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都可以。
养老穴要下浅,且要把手转过来下针,用一寸针,半寸就下到,这是针养老的方法。
养老穴是小肠经的郄穴。很有名的“养老透间使”,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间使穴在心包经上面,大陵再上三寸,在两筋中间。下养老透间使时,手指头先按到间使,用三寸针把针提起来一个角度,从里面穿刺到间使穴,按到间使穴这边的手指会感觉到针尖到这边来了,但不要透出来,感觉针到了就是到了。针穿过去以后,左右捻捻、平补平泻,完了后不留针,针马上抽出来。
支正穴:在阳谷穴上五寸处,骨头的外侧。支正是小肠经络穴,原穴是腕骨,络穴是支正,原穴和络穴都无所谓虚实,虚实都可以治,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皮肤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手上有三个奇穴,从后面看,手腕骨上三寸,叫肠关,再上三寸叫肝关,再上三寸,叫心关。下针的时候,在骨头的后方,在骨头的上方是小肠经,这三个穴道在骨头下方。病人躺在病床上,手要平着摆。肠关,顾名思义,就是把肠关掉,比如刚吃完承气汤要下利,内急,怎么办?男左女右,这左手是肠关,拿右手压肠关,

也可以下针,用来防止下利。少腹的痛,像肠绞痛,三阴交下去,三阴交主腹。如果三阴交下去,公孙,关元,中极也下去,但腹部还痛。就下肠关,肠关下去,痛当场就去掉了。
再上三寸叫肝关。肝癌到后来非常的疼痛,如果痛右边,就下左边的肝关,针下去平补平泻,痛就慢慢去掉了。如果是右边的痛,或肋间痛,可以在对侧的肝关下针。正好在胸胁的地方,都可以下肝关。肝病也可以下肝关。因为是经外奇穴,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
心关呢?就是治心脏病的,也无所谓虚实,不管是心脏的虚症或心脏的实症,都可在心关下针。
小海穴:将手肘弯起来握拳,肘部有两个骨头,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成一个正三角形,三角形顶点的地方,叫做小海。如果压到小海,压一下,筋就麻了。合穴,属水,子穴,治小肠经的实症。
手部的针,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针就够了,一下子就下到了,很浅。
臑腧穴:将手抬平弯起来,肩头凹进去的地方,是大肠经的肩髃穴,从肩髃穴往上走,有个骨头,走到内侧的骨头一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从臑腧往下走三寸,就是肩贞穴。这个距离是三寸,所以大肠经跟小肠经非常的接近,在大肠跟小肠的中间,就是三焦经。
先找臑腧,再从臑腧下三寸找肩贞穴。这些穴道你们知道就好了,若痛点在小肠经上,痛三天,就下小海,三个月,就下后溪。穴道就这样取,看身体那边痛,再扎对侧。
天宗穴:两边有两个肩胛骨,摸上去会有两个三角形,在肩胛骨正中间就是天宗穴。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只有肩胛骨旁边的痛,都属于小肠经。大肠经在前面,小肠经在后面,中间三焦经。
曲垣和秉风:肩膀有个肌肉,有个三角形,正上方最顶端,在缺盆骨头跟颈部正中间,有个肩井穴,肩井穴摸都可以摸到,肩井本身是胆经的穴道。肩井穴正好在肩膀的上方这个地方,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不能太深,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要特别注意。找到肩井穴后以,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就是曲垣。从曲垣再旁开两寸,就是秉风。中间差三寸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秉风和曲垣都很少用,但要知道,如果病人肩井上痛,就是胆经,后面痛,痛到三寸的地方就是小肠经。在三寸跟肩井中间就是三焦经。确定是那一条经产生的痛,在该经的子穴或母穴做补泻,或者在原穴上做补泻就可以了。原穴是阳经才有,阴经没有原穴。
肩外俞和肩中俞:第一椎下叫陶道,从陶道外开四寸的距离是肩外俞;肩中俞是从大椎开二寸;左边右边都有。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膀胱经通通是这样下。
顾名思义,肩中俞和肩外俞,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时通通可以治疗,是项强的近取穴。不要直针,要斜刺,斜刺的时候,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前一寸或半寸,要看针的长短,针斜刺下去大约是三十度角,不是四十五度,也不是七十五度,大概三十度针刺到身体里面。知道穴位在这里,从前面的半寸,有的是一寸,看针多长。下针斜刺到底下,在两个肋骨中间,刚好扎到穴道。
天窗穴:每个人脖子都有两个大筋,女孩子瘦弱一点会摸不到,但每个人都有;足阳明胃经进入大迎后下来,进到大筋内侧的穴道叫人迎,从人迎摸进去有一个脉,就是人迎脉。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三寸的地方是天窗,中间一寸半的地方,刚好是大筋的后方,就是扶突穴。天窗穴在小肠经上面。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
天容穴:天容在耳朵的下方。一般来说,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浅。下针的时候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像脖子的甲状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颧髎穴: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瞳子髎就是太阳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针。颧髎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
听宫穴: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像屏风一样,所以叫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先闭口,再嘴张开,就有一个骨缝跑出来。以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有三焦经、小肠经、胆经三条经经过耳朵里面,正中间是听宫穴,就是小肠经经过。耳门听宫听会,顾名思义,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 、耳鸣,下听宫的时候,病人嘴巴要张开来,针直接进去,闭嘴就没有穴道。所以下这三个穴道,要病人开口,放个毛巾之类的东西在嘴巴。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起针后,耳朵的耳鸣就好了,但是牙关会开始痛,因为牙开太久了。大概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了,可以放个毛巾。针进去时,直接下一寸那么深,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都可以,不会伤到,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一般来说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用泻的手法。那耳朵听力很差,常有耳鸣,或火车的声音,鸡叫的声音,什么声音都有,

不管它,都可以下针。耳门听宫听会三针都可以下,可以交换用,今天听宫,下次可以耳门、听会,换来换去,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治疗耳朵流脓、化脓时,常用喷剂,常用麝香矾石散,麝香无孔不入,再加矾石,可以保持耳朵干燥。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

总结:小肠经常用的穴是后溪(母穴,并主督脉)、腕骨(原穴)、阳谷(本穴)、养老(郄穴)、支正(络穴)、小海(子穴)、听宫,也会用到前谷、肩外俞、肩中俞、天容,均常用针法。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67穴。
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属火,膀胱是水,水有两种渠道进入膀胱,一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水是渗透进去的,还有就是输尿管,从肾脏流进来。肾水来自肺脏,因肾与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命门,然后水跟肾的营养就顺着督脉,一路到脑部,这是第一次气化。肾内没有气化的水,也就是蒸发后的残渣水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到膀胱,会再气化第二次,水就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这就是水生木,进入肝脏的水会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胆汁就等于肝脏排出去的大便浊物,排出去后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
小肠的火不够了,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了,变成冷水在里面,水是停在底下的,只要有一点点累积在下面,就会很胀,很急,就变成频尿。怎么治治频尿呢?把小肠的火救起来。光在那边治膀胱没有用的,怎么知道小肠火衰了,就看病人脚是不是冷的就知道了。如何让膀胱的水气化,中极正在膀胱上方,就灸中极!灸就是久火嘛。如果膀胱小便无力,光灸就帮助很大。中极是膀胱之募。那关元可不可以灸?当然可以!
睛明穴:睛明穴下针的时候,要把眼珠子拨开来,下针在骨和眼球中间,起针时要直进直出。只要直进直出,完全不会动到血管,也就不会出血,手法是在起针的那一刹那。顾名思义,睛明就是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时可以在这里下针。睛明穴刚好在眼内眶的地方,可针不可灸。
攒竹穴:攒竹穴正在眉头,眉头平常有几根毛翘起来的点就叫攒竹,手摸下去,可以压在一个骨缝,那个骨缝是横的,骨缝就是攒竹穴。下针的时候,是攒竹透鱼腰。什么叫鱼腰,就是眉毛,像鱼嘛,沿皮刺,刺到鱼腰。有时候,不要透到鱼腰,下针下一点点进去,往鱼腰方向下。攒竹穴除了下针以外,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疗。
眉冲穴: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从正中间素髎走到入发际五分,就是督脉的神庭穴,足太阳膀胱经跟督脉差的距离就是一寸五分,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就是眉冲。
一般像神庭,上星,眉冲,位置正好在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可治很多鼻科病。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过来一寸半,就是五处。都是治疗眼科的问题。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所以叫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为什么叫通天,鼻子要通天嘛,像有人鼻窦炎,鼻塞,下通天也可以。所以可先下合谷,再来迎香,再下通天,下通天时像扎百会,用一样的方向。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络却,像头眩、耳鸣的很多。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头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头后面有个骨头叫玉枕骨,跟玉枕穴很接近。头部的穴道都有骨缝,一摸就摸到了。督脉在正中间,督脉外开一寸半,就是膀胱经。
玉枕、通天、络却用的不多,但天柱用的较多。后脑有两个大筋,可以摸到,脑骨头刚好在这,两个大筋的中间就是督脉,风府、哑门就在这儿。
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呢,头是天,柱子在里。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可以下天柱。
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骨缝边有一个奇穴,贴在骨边,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穴名安眠。如果晚上睡不好,可以揉揉安眠穴。不要揉到天柱,越揉精神越好,因为膀胱经气会旺,记得是天柱旁一寸。
下针用一寸针,下五分就够了。头发后有发根,所以不可以灸。
督脉第一椎上叫大椎,第一椎下叫陶道,大杼穴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从这里开始,左右各开一寸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骨病治此。若在这找到压痛点,就代表骨有问题,压痛点去了,代表骨头没事了。做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所谓引到气,针下去会酸就好了,膀胱经下针用30度下针,整排都是这样子下。
骨会大杼,那平常灸身柱,又灸大杼,也可以长得高大,骨头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体都会健康强壮。
有一种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郄穴是消炎、清热、止痛,也是麻醉穴。若病人骨头裂开了,伤正好在大肠经和肺经上,大杼有压痛点,就在大杼、温溜、孔最下针,下针后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
用子穴、母穴是治经络病比较多,内科病或骨伤病用会郄比较多。
第二椎下各开一寸半叫风门穴,后脑的骨头有个穴道叫风府,胆经还有风池,脑后的穴道很多用风来定名。伤风感冒大部分都有项强的症状,因为这个穴道最常有风进来。
风门这些穴道下针是近取穴,脖子强硬,也可以灸,拔火罐也可以。

有个病医书上叫痈,背上常常长很多脓块,在背后治痈有三种,第一种是脓块是红色的,头是白的,第二种是白色的,没有头,第三种是凹陷的。遇到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上治,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这三种不太一样,前二种如果用灸,是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痛要灸到不痛。那白色无脓头呢?第二个也可以用灸,也可以用燔针术,不痛就灸到他痛为止。
第三椎下外开一寸半叫做肺俞,肺的募穴是从中府下针到云门。俞募治疗法,大部分都用在治内脏病,子母穴大部分是用在经络痛或四肢痛。若用俞募治疗法后,病人还会痛,还会郄治疗法。“肺瘘、皮肤痒欲自杀”,就是忧郁症,因忧会伤肺。针灸用的时候,在肺的俞穴及募穴下针就可以了,这是针灸治忧郁症的方法。
小儿龟背,龟背就是肺里面有很多痰在里面,用肺俞下针或灸,然后正面取它的募穴,就是俞募治疗法。
第四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厥阴俞,厥阴俞又称为心包,心包经就落在心包上面,下针、用灸都可以,可治疗心脏病。
第五椎外开一寸半是心俞,当用手指头压的时候,如果有心脏病,压第五椎就会痛。压痛点压下去有闷痛,就是虚症,压下去是刺痛,剧烈的痛时,那就是堵到了。灸也可以,下针也可以。俞募治疗,先扎正面或先扎背面没有关系,无所谓。
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针心俞、灸心俞都可以,健忘也是。
当有红斑性狼疮的时候,第五椎有压痛点。狼的脸有这种蝴蝶斑,是红色的蝴蝶斑,所以称为狼疮,脸上的红皮退掉后,皮很硬是红色的。在治疗心脏的时候,针灸下心俞、肺俞、肝俞,用正治法。当赤红色蝴蝶斑出现时,就知道是心脏的问题,红色是心脏,红色营养要进入心脏,反而逆流出来,就跑到脸上了,女人得红斑性狼疮较多。
第六椎下外开一寸半为督俞,顾名思义,专管督脉,督脉是诸阳之会。临床上血癌的时候,在第六椎可以找到压痛点。白血球太高,高到十几万,就是血癌,白血球增加那么高,是因为督脉得到不正常的营养所致。督俞可以下针,也可以灸。
阴和阳是协调的时候,整个督脉找不到压痛点,不协调就会找到压痛点。
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膈俞。第七椎怎么找?两个肩胛骨,把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血会膈俞,也就是说血病治此。这儿讲的血病,不是西医讲的血癌,是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血病,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这些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用。因为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如果遇到血症的时候,用灸,用针都可以。
膈俞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病人说痛,可能是遭打击,或从马上掉下来,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经络正好是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这样穴道就出来了,针灸就这么灵活。
第八椎下,有个经外奇穴,叫消渴穴。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用针、用灸都可以。
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叫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后方,肝有痛,肝病治此。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的时候或灸的时候,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这一椎一椎的,全部是外开一寸半。这是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依次为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而不单单只治内科病,小肠坠下去时,很痛,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为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
中医过去有一种病叫痨瘵,实际上是西医的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肺痨不容易好,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

在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治症的时候,手一压,会压到痛点,这就是下针的地方。最常用的是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四个穴道同时灸,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叫脾俞,顾名思义,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讲的就是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肌肉又发达,骨头又大,人又高大。
第十二椎下外开一寸半叫胃俞,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医讲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
第十三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所以,背俞穴可以从下往上找,也可以从上往下找。临床上扎背针,叫病人趴着,手从肚子摸下去,就是摸肚脐,然后前后找到穴道;可以从第七椎找,也可以从第十四椎找。只有笨蛋找第八椎,也要从第一椎找,或找第十三椎,也要从第一椎找,这样绝对会出错。我们或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这样可马上区隔出来,是度骨法,也不会错。
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可以用俞募治疗,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
肾主骨,肾又藏志,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肾脏管耳朵,又管记忆。在治疗记忆有问题的时候,或脑部有问题的时候,头发有问题的时候,听力有问题的时候,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
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是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不单单是小便,而且管大便。所以,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若身上积水,因肾主水是水脏,所以下半身积水的话,也是肾在管。要区分一下,如果是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腿都没有肿,就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腰痛的近取穴,用灸,很多人肾俞这里痛,怕针的话,用灸。
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是气海俞,靠近肛门这边,像腰痛、痔疮,都可以用,这是近取穴。在器官的周围选择穴道就是近取穴,在四肢上就是远取穴。
第十六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大肠俞。督脉左右各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如果病人腰痛是痛中间,是督脉,痛在两边,是膀胱经。知道经络在那里,才知道如何选择穴道下针!
有一个特殊的情形,有的人内脏没有病,但背痛,就痛在十三椎,其它都很好,大便也都很好。就帮他针十三椎旁边的俞穴,治疗那一椎的痛。若想加重治疗,可以在三焦经上的子穴上下针,就是治当椎的痛。比如脾经的子穴是商丘,如果病人脾脏很好,四肢也没有身重,什么也没有,关节也没有痛,就是第十一椎痛,可以下脾俞以外,也可以下脾经的商丘,一针一下到子穴,第十一椎就开始热,这就是导引法。导引就是一个目标,一下到第十一椎,就等于是告诉身体,要气血集中在这个点上。这时一下子穴,气血又流回来,回到第十一椎。这是本身没有其它病,就单椎痛的治法。
大肠俞,顾名思义,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疗。另外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
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在后面、背边下针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疗妇科、腰痛的病。男人腰痛,女人妇科都在这下针,像子宫肿瘤,近取穴通通可以在这找穴。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直针下时,要有点基本常识,不可以下一寸的地方,要下一寸半的地方,灸也可以,放片生姜做隔姜灸。
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小肠俞,顾名思义,是跟小肠有关系的。近取穴,像腰痛、痔疮,都一样,几乎很雷同。
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膀胱俞,也一样,除了治疗腰痛以外,小便失禁,妇科的病都可以在这靠近的地方下针。
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是中膂俞,最后靠近屁股、臀部的地方。用灸用针通通可以,像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
在第二十一椎接近尾椎骨,尾椎骨长三角形,尾椎骨上面突起来的是第二十一椎,外开一寸半,就是白环俞。顾名思义,因为接近阴部,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通通可以在这治疗。
八髎穴是全身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个点。上髎,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一寸半的中间,就是七八分的地方,外面是小肠俞,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是所谓的上髎。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不管腰痛在那个部位,都可以治。妇女无法怀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时针上髎也可以。阴部的治症,通通可以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像绿豆这么大。下针时可以左右找到一个洞,扎到洞里面去约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针。屁股比较大,下针会拿长一点的针,因为要下在骨头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够了,这样穴道才会有效,才是穴道的正位。次髎

是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下针。
八髎统归上髎来管,像阴茎痛、睾丸痛,是近取穴。从腰到脚麻,都可以下次髎穴。妇人赤白带,治症都很接近。最主要是知道这几个部位,次髎下髎上髎都有用到。
中髎穴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
我们可以分开一点。比如说,大便下血可以在下髎治,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所以大便跟血会混在一起。妇人没有怀孕,可以在上髎中髎治,用灸的。我们稍微把它们区分一下,其实临床上的治症都差不了多少。
会阳,也很少用,会阳在尾椎骨。腰俞和尾椎骨中间点外开一寸的地方,叫做会阳。治症差不多。但要知道这个穴位,若病人这边痛,就知道它是膀胱经的穴道。
膀胱经到此后,会往下走。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一条是从督脉外开三寸,两排一路下去。
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是附分,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外开三寸也是膀胱经,这两条全部是膀胱经。第二椎下,就是附分。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重点是要知道这条经痛,仍是属于膀胱经。
第三椎是身柱,外开一寸半是肺俞,肺俞外开一寸半从也就是第三椎外开三寸,叫魄户。肺藏魄,把它叫魄户,是不是跟肺俞靠的很近。这些穴道,以俞穴为主。不扎肺俞,扎魄户,当然也可以,穴道很接近,就是加强效果。所以魄户是跟着肺俞来的,肺有问题的时候,在肺俞或魄户下针都可以,同时灸也可以。
整个膀胱经里面,以膏肓这个穴道最为重要。四椎下外开三寸半,叫膏肓。膏肓穴无所不疗,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怎么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来。所以,病人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让他反着坐,前面放个枕头,抱着枕头,轻松嘛,一抱肩胛骨就打开来了,膏肓穴就出来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除了治症以外,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治疗的方法是放血,针灸都不用,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吸出来后,当场就好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平常膏肓是无所不治的。灸膏肓的时候,可以灸一百壮到五百壮。四百壮或五百壮都没有关系。在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会干裂,那是因为胸腔里面气很旺。这时候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都可以,灸的时候,气就会往下走。或再去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完就会把这热气往下导。灸膏肓后,整个胸腔都是热的,热气停在胸腔是没有用的,还没有达到治病的效果。就需要靠灸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让气导到小肠里面去,才会达到治症的效果。当你在灸膏肓的时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这是水的声音在跑,就表示灸对了。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会裂掉了,舌头都干了,讲话的声音好像磨沙子的声音。
第五椎下外开三寸是神堂穴。心藏神,所以用神堂。心俞再过来是神堂。神堂是心脏的大穴。可以说第五椎外开三寸,也可以说心俞外开一寸半。
第六椎外开一寸半是督俞,外开三寸是譩嘻,在治疗血癌的时候,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提高效果。
第七椎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外开三寸是膈关,,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第九椎外开三寸,就是魂门。肝藏魂嘛,因为在肝脏的旁边,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胆俞的外开一寸半,第十椎下外开三寸,是阳刚穴。
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三寸,是意舍,因为脾藏意,主治腹满虚胀。脾主少腹,大便滑泻,因为脾脏湿的缘故,脾有问题的时候,湿不守就会进入大肠,就会洞泄。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黄色本来应该在脾里面的,因脾脏比较虚了,营养会跟着小便排出来。呕吐消渴,因脾是在中焦。身热目黄,因脾是黄色的。意舍是辅助脾俞的。
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道。
第十三椎下外开三寸是肓门。所谓的乳房就是属于三焦系统。很多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乳疾,在三焦俞、肓门、还有三焦募石门,通通可以用,石门有绝孕的功能。包括乳癌硬块,通通可以在这里针,或者是灸。有非常多的穴道,可以治乳癌。压痛点在这的时候,就在三焦俞、肓门下针,效果很好。有时候有乳癌,不见得会在十三椎下有压痛点,但一有压痛点就在这选穴最好。
第十四椎外开三寸是志室。平时下针的时候,肾俞,志室都是一起下的,都可帮助肾脏,帮助肾的功能。
这里有个经外奇穴,从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地方,然后再往下到第十四椎,在这一带找,叫痞根穴,顾名思义就是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好像树木有根嘛。这个穴道用在诊断上,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在这穴道下针,把根断掉。
脚上还有一个奇穴叫消积穴,这个积,不管是痞块积在那,还是水积在那,还有腹胀,通通可以用消积穴。
第十九椎外开三寸,是胞肓,胞肓是治大小便的近取穴,都是在下焦排泄系统,大便、小便,都可以在胞肓上治疗。

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是秩边,秩边穴是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可扎长强、秩边、孔最。孔最是肺经的郄穴,肺跟大肠相表里,还有温溜穴,都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秩边对各种痔疮的效果都很好,临床上用的很多。
臀部下方,正好在大腿的正中间横纹处,是承扶,近取穴对坐骨神经痛效果非常好。承扶下针时是用三寸针,一针透进去,一针就到骨头上面。深针才有效果,因为这里肉很多,扎太浅就没效,一定要深针。像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近取穴都可以用。坐骨神经痛在这边时,也可以下针。扎承扶没有什么危险性。
腿窝后两个筋的正中间,是委中穴,臀部下方大腿的正中间横纹处就是承扶,扎针前,将承扶和委中,在心里面假想成一条线,找出正中点,就是殷门穴。殷门穴很少下针,因为有承扶、委中太好用了,殷门这个穴道就很少下,只要知道有这个穴道就好。
在膀胱经的外侧,通通是阳经,内侧就是阴经。外侧的穴道,在肌肉和筋的中间,叫委阳。从委阳上一寸,就是浮郄穴。浮郄穴只要知道就好了,也很少用它。用的比较多的是委阳、委中和承山。
委阳穴和委中平行。
承扶下一个穴道,称殷门。在腘中,后面正中央这个穴道,称委中穴。从委中往外走,两个大筋中间,这个穴道叫委阳。
后面臀部下缘横纹正中间,叫承扶。膀胱经跟肾经是表里,所以下膀胱经时,针下得很深,针一下去就会碰到骨头,要对准。从承扶跟委中把它假想一条线,正中间的这个穴道就是殷门。
从委阳往上一寸叫浮郄。
浮郄穴常常用在治麻痹不仁,用的不多。殷门、浮郄都用的不多,用最多的是委中。承扶在近取穴的时候,是用在治坐骨神经痛,效果很好。委阳偶尔会用到,委中用得最多。
委阳又称太阳经的别络。不是正络是别络,所谓别络是指还有分支在这里,不是大络。像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腋下肿大都可以在委阳上下针。在治症上面,如果是瘀血在里面会产生刺痛。当瘀血产生刺痛时,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如果是痞块或积块,也就是硬块在里面,或气闷在那个地方。治肿瘤的时候就是两个字,就是“行阳”,什么叫行阳,就是让阳气流畅。有肿块在这边的时候,因为气积在这边,阳就不行,阳失守的时候,阴就累积。
委中是非常有名的大穴。委中放血是去毒,用在几个地方。委中怎么放血?人身躯趴在一面墙上,将脚后跟踮起来,拿水或米酒,拍拍且打一打委中穴,委中在两筋中间,就会看到有青筋冒出来,用放血针刺青筋,让它的脏血流出来。这是中医的第一个解毒大穴,任何的毒都可以这边解。
委中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血的郄穴。所以当血里面有毒,通通可以在委中放掉。脚踮着,毒血会集中在这里,可一次把毒血拿掉,委中放血非常有名。
临床上,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阳经的井穴是金,水是子,金是母,补井当补合,所以委中变成膀胱经的母穴,在这儿做补。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针。
委中是母穴,膀胱经的经气是这样下来,所以针委中的时候,手快转是顺经,再慢慢转回来,这是捻转法。用三补、五补、七补、九补都可以,用阳数来补。补完以后,针再提一点点出来。专治背痛,如果有病人背痛且痛在督脉上面,要扎后溪;如果病人不是病在脊椎骨上面,而是痛在两侧,就下委中,“腰背委中求”,腰背有痛、有病的时候,都可以下委中穴。
委中因汗很多,所以不灸,就用放血、下针。所有的皮肤病都可以放血,尤其发癣,委中放血效果非常好,这是解毒的大穴。
委中直下三寸,有穴道叫合阳,一样是辅助委中的,以委中为主。
委中下来,脚踮起来时,可以看到腿肚子有人字纹,人字纹下面就是承山。个承山刚好跟肛门是对到的,所以承山是很有名的痔疮大穴。
承筋穴在委中和承山的正中间,顾名思义,抽筋等可以在这下针,脚不能动,痉挛通通都可以在这下针,霍乱抽筋通通可以用。
承山用的地方非常多,包括脚抽筋,脚常常抽筋,如果游泳时抽筋,就重压承山,就解掉了。在临床上,因痔疮大量出血时,针承山,灸孔最都有止血的效果。若有个人痔疮很严重,下长强,下承山,下孔最,痛就去了。若还有痛,比如说痔疮很大,就天应放血,把脓血放掉。痛是来自压力,痛不是来自发炎。脓血一放掉,压力从此就去掉了。当然要记得带手套,用放血片,用火罐套上去,套在痔疮上面抽。
委中和承山常常并用,用在中风上面。腰背委中求,所以委中一下去,腰背力量就加强了。下承山可让脚有力,因为中风的人脚没有力,下承山穴,脚就会有力。
临床上,尾椎骨被撞到。新伤的时候,在承山穴会看到青筋在那,有时在右腿,有时在左腿,有时两腿都有,这是针对尾椎骨受伤。这时候拿放血针,承山穴血一放出来,当场就好了,效果就是那么快,这是伤科的大穴。其它如脚后跟痛啊,脚无力、抽筋通通可以在这里治。记得承山穴下针,一定要透到骨头上,透到胫骨上。尤其是抽筋,同时用手去按它,筋就慢慢松开来了。

因为阳经往外走,找到承山穴再往下一寸,再外开一寸,就是飞扬。飞扬是膀胱络穴,委阳是别络,就是比较细的络,飞扬是络穴。飞扬穴刚好就在人字横纹肌这边,下针一定是在两个肌肉中间,飞扬针下去,脚就像飞毛腿一样。当脚不能跑步,前面足三里,后面飞扬、承山,都是让脚有力的穴道。
历节风,就是风湿关节炎。飞扬主要用在络穴上面,治脚没有力量。
跗阳穴:外踝裸边有一条大筋,大筋和外踝裸的中间,是昆仑穴,从昆仑往上三寸,就是跗阳。跗阳穴是阳蹻脉的郄穴,治症跟飞扬、承山差不多。
昆仑穴:昆仑穴在脚后大筋跟外踝裸的正中间,是专门治疗项背痛很有名的穴道。昆仑穴是膀胱经的经穴,是火。孕妇不能下针,下针会落胎,小孩子会掉。所以平常用在生完小孩,胎盘没有下来,可以用昆仑,把胎盘掉出
从脚后跟往上三寸,脚后面大筋的正中央,就在筋上面,有个奇穴,叫消积。里面有聚积、痞块,都可以用消积穴。这个穴道我们可以用来诊断。最正确找消积,要让脚垂在床沿上面,从这个地方找上三寸的距离,可以用原子笔管,不要太尖,去压,两个筋的中间,如果没有痛,代表这个人身上没有积,如果有压痛,只有一个脚,不管是左脚或右脚,代表身上有积,一样可以在这下针,治疗完以后,再压它,没有痛了,那就好了。这个穴道刚好在两个大筋中间,所以下针的时候,手指把大筋捉住,针直接从这个筋的正中间扎下去,扎到骨头上。一针从这边进去到骨头上,病人躺倒的时候,针是这样下进去,从大筋的中间穿到骨头上面去,正扎在筋上面。平常筋上没有穴道,但这是个例外。
昆仑下来是仆参,仆参穴治足跟痛或脚后跟痛。昆仑是下到骨头旁边,昆仑在外踝裸跟大筋的中间,从昆仑再下来到骨头旁边是仆参。仆参穴治疗足后跟痛,中医认为,脚后跟的问题是肾脏在管,而脚踝裸这边会水肿大部分是心脏的问题,全部下半身水肿的话是肾脏的问题。这些病可以下仆参穴。
申脉穴:在外踝裸下五分的地方一摸有个骨缝,这骨缝就是申脉穴,下针的时候,手法斜的成四十五度,不是直针进去,申脉穴主管阳蹻脉。
阳蹻脉是申脉在管,脚可以往外转就是阳蹻,可以往内转是阴蹻。
痫病的时候,灸阳蹻,灸阳蹻就是申脉穴,用隔姜灸。
痫病昼发,就是白天发痫病,灸阳蹻,就是灸申脉。夜发就灸阴蹻,照海,夜发的时候,灸阴蹻。白天晚上都发,就阳蹻阴蹻都灸。灸到什么程度,一天灸八、九壮以上都可以。有空就灸,灸到眼上的鸡爪慢慢退下去,跟黑眼珠没有碰到就不会发了。
金门是膀胱经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等。在脚的外侧有个凸大骨,在这个凸骨头的前面就是金门,凸骨的后面是京骨,京骨穴刚好跟金门隔一个骨头。下针时,金门穴和京骨穴,都是直针下,正好要扎在脚掌骨或脚趾骨跟肌肉的中间。郄穴都是可以止痛,消炎,镇痛的穴道。
京骨穴是膀胱经的原穴,虚症、实症都可以在原穴上下针。只要扎原穴就不管虚实,平补平泻都可以。越靠脚旁边,穴道的力量越强,所以强烈膀胱经的头痛,下京骨穴也可以。
在脚趾头的后面有个凸的骨头,前方就是通谷穴,后方就是束骨穴。
束骨穴是膀胱经的子穴,因为又是膀胱经的俞穴,专治膀胱经的实症。子母选穴大部分是经络上的痛,比如肺经痛,且痛了半天,就扎肺经的子穴尺泽,但是病人咳嗽不用扎尺泽,用俞募治疗,扎肺的募穴及肺的俞穴,所以俞募治疗大部分是用在内科病,子母补泻都是治疗经络上的痛,像背痛、生疮、生脓疮、化脓,因为长在膀胱经上面,都是属于膀胱经的实症,所以看到脓疮、脓疡、红肿,都可以在束骨穴下针,束骨穴专治足太阳经络上的病。
通谷穴是荣穴,属性是水,所以通谷是膀胱经的本穴。当五脏气乱的时候,可以扎天柱、大杼,如果针下去还是不行的话,就深取通谷、束骨,也就是针下去的比较深,因为它是水生木的地方。当脏气很乱时,病人的脉会乱跳,情绪不稳定、呼吸很短,就可以知道病人的脏气很乱。
在脚小趾头旁边,趾甲旁边的穴道叫至阴。膀胱经真正的母穴是至阴,但因为补井当补合,所以用委中来取代它。至阴穴有个特殊的治症,就是治疗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时,针下去很快,二十四小时以后,慢慢就回正了。在下针时,拿一寸小针刺下去就好了,因为在脚趾头的旁边,肉比较少。

总结:膀胱经常用穴睛明、攒竹、大杼(骨会穴)、膈俞(血会穴)、上髎、膏盲、秩边、承扶、委中(母穴)、承山、飞扬(络穴)、跗阳(阳蹻脉郄穴)、昆仑、仆参、申脉(主阳蹻脉)、金门(郄穴)、京骨(原穴)、束骨(子穴)、通谷(本穴)、至阴,也会用到天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穴、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神堂等,多以针为主,背俞穴也可用灸。

足少阴肾经

多灸关元、中极,三阴交,比较容易怀孕。
肾主大、小便,所以肾脏有问题的人,大便不正常,小便也会频尿。
中医的观念里面,气喘有两种,一种是吸,一种是呼。吸入困难就是肾脏在管,呼出困难就是肺脏在管,这两个不太一样。

临床上,当病人下半身水肿,病人又口渴,是因为肾有问题了,没有唾液。恢复肾脏功能的动作一定是把小肠的火弄起来,小肠跟心表里。肾脏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影响的就是火。在强火的时候,火就是小肠跟心,把小肠跟心的热恢复,一热时,肾脏的热气就跟着回复。一回来时,整个水气都蒸发起来,热气一蒸发起来,水气往上升,病就去掉了。

足少阴肾经左右各27穴。
涌泉穴:涌泉穴在脚掌人字纹的顶端,下针是直针,扎进去就可以了。涌泉是木,肾经是水,所以肾经的子穴是涌泉。肾经的实症,就在涌泉上治疗。当井穴是子穴时,泻井当泻荣。这是急救的大穴。
涌泉穴可治疗头顶痛,有时可扎膀胱经的束骨穴。若头上的百会针下去,扎了半天头还痛,就扎涌泉,涌泉对头顶痛效果非常好。
涌泉治症很多,如妇人无子、水肿都可以治疗。
然谷穴:脚内侧高骨,高骨下到骨边,是脾经的公孙,公孙生冲脉,那公孙往后一寸,沿着骨边和肌肉中间,就是然谷穴,泻井当泻荣,所以肾经的实症在然谷可以下针。
然谷穴有一个特殊的治症,治疗脑震荡。然谷放血是很有名的急救大穴,尤其是针对脑震荡,然谷穴放完血后,头昏就没有了,但恶心还有的话,再扎冲脉公孙,恶心就去掉了。
太溪穴:太溪在内踝高骨与脚后大筋的中间。手摸上去有个动脉在里面,脉会跳,就是太溪穴。太溪脉可以用来诊断,如果病人昏过去了,但太溪脉还有,就可以救回来。冲阳脉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一摸有冲阳脉,就是胃气还在。摸到太溪脉就是肾气还在,若太溪脉没有了,就完了,瞳孔放大,太溪脉又没了,就没有救了。
涌泉是井,然谷是荣,太溪就是俞穴,属土。临床上,有一个很特殊的诊断法,大拇指一压太溪脉上面,在上面这一寸、二寸的地方去压,当你找到压痛点,就表示有肾结石。压到痛点时,就在痛点上下针,这就是所谓的阿是穴。
大钟穴:在脚后跟骨头跟大筋交接的地方,正在交接点,就是大钟穴。大钟穴是足少阴肾径的络穴,别走太阳经。络穴跟原穴一样,虚实都可以治疗。肾经的实症,如小便排不出来,可扎大钟穴,虚症,如腰酸痛,也可以扎大钟穴。它是络穴,做补泻的时候,可以按照它的虚实来做补泻。
水泉正好在大钟穴下来到骨边。
太溪、水泉,又有溪又有泉,就是说水肿在这下。常常用水泉治疗脚后跟痛,左脚后跟痛扎右脚,右脚后跟痛扎左脚,刚好是反的。那为什么扎水泉会好,因为脚后跟是肾在管。
水泉在临床上面,像月经停经不来都可以用,都可以在水泉上下针。水泉是很好用的一个穴道。
照海穴:在内踝裸下五分有个凹缝,是照海穴。下照海穴针是斜45度从内踝裸刺到照海穴。照海穴管阴蹻脉。
癫痫的病,痫病夜发,晚上发癫痫就灸照海,灸阴蹻脉的照海穴。白天晚上都发,就申脉、照海一起灸。
由于肾经一路从照海,到喉部这边,照海管阴蹻,阴蹻跟着肾经上来的时候是重叠在一起的,一直到喉咙这边。在治症的时候,有个很好的治疗,叫列缺照海,列缺主任脉,照海络阴蹻脉,所以这两个穴道碰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治疗一切的喉病。喉咙有问题,通通可以在列缺照海上下针。针灸,是立竿见影的,下到穴道,一下子喉咙痛就去了。可能临床上会碰到甲状腺肿大、扁桃腺肿大或慢性喉炎的病人,甚至是一般的喉咙发炎,都可以用列缺照海。还有妇人的月经,因为照海管阴蹻,阴蹻脉的气血是往上走的,任脉是管经血,所以正常女人,月经来的时候,任脉的气血是往上,心脏会逆向把乳水导下来,可是你阴蹻脉有问题时,会把月经推回来,没有排出来,再从子宫进入蹻脉,蹻脉跑到嘴巴里面,月经从鼻子跑出来,叫逆经,变成每月固定流鼻血,就用照海穴。
阴谷穴:阴谷在脚的内侧,用手可以摸到,在这个缝隙里面,有两条筋,在两个筋的中间,就是阴谷穴。谷是肾经的合穴,是水穴,肾经是水经,所以阴谷是肾经本穴,可以治虚、实症。水会生木,所以当遇到肝、胆的虚症时,阴谷穴可补肝胆,也可以泻金家大肠经的实症跟肺经的实症。这中间是委中,大筋的外面是委阳,内侧就是阴谷,阴谷、委中、委阳是在一条线上面的。腿一拉直的时候,这两条经会变成一条经,很紧密,就不要硬分开来,别那么笨,不要把脚打直嘛!脚弯着,下两条筋中间。若脚打直,筋会蹦紧。要在筋的内侧下针,因为是本穴,所以无所谓补泻,引到气,水的性就出来了。阴谷穴也是妇科大穴,像治白带都可以用。
横谷穴:在耻骨的上方一点是曲骨穴,扎针的时候,不要扎到骨头的上面。从曲骨外开一寸的距离是横骨穴,横骨穴是冲脉、少阴交会的地方。所以,从这开始冲脉和足少阴肾经两者是重迭在一起的。要记得,冲脉是公孙在管。
大赫穴:中极外开一寸。近取穴,像阴缩,睾丸缩到腹部里面去,妇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在大赫穴下针。这边都是少阴跟冲脉交会的地方。
气穴在关元外开一寸。
四满穴:石门穴外开一寸。到了四满的位置,几乎就到了大肠,所以肠子泻痢、腹泻、肠鸣通通可以在四满下针。
中注穴:阴交穴外开一寸。越靠近肚脐或天枢的地方,都可治疗大肠的问题。

从神阙外开一寸就是肓俞。从神阙到心蔽骨属任脉,肾经是外开任脉一寸,过去有人讲五分,临床上看是一寸,因为我们讲经络一定在肌肉跟肌肉中间,而一寸这刚好有肌肉。
在神阙旁边一寸是肓俞,旁开二寸是天枢,天枢是足阳明胃经。肾经的走向正好等于冲脉,与冲脉相等。在这条经上的问题,就在肾经下手,这能帮助诊断,当然也属于冲脉。
商曲穴:在下脘穴外开一寸。肚脐(神阙)上一寸是水分,水分外开一寸没有穴道,下脘外开一寸是商曲。若今天有个病人来是肾脏病,水肿,下半身整个是肿的,小便也滴滴答答的,就用任脉的水分穴,关元旁开二寸,足阳明胃经的水道,脚的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穴下进去,水就开始消。针完后第二天,就消了一大半,这是下半身水肿。若是脸肿,正面的脸是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巨髎等都在阳明经上面,诸如此类,灵活运用。
石关穴:在建里外开一寸。石头关到的,一定是胃方面的问题,诸如此类。
阴都穴:中脘穴外开一寸。
通谷在上脘穴外开一寸。有两个通谷,一个在肾经里面,一个是膀胱经的本穴,就是在至阴后面。治症一样是胃的停饮,胃不消化及一般的胃病。
幽门穴:巨阙穴外开一寸。在主力穴外开的穴道都可以辅助主力穴,辅助它的治症。比如说,了巨阙,心脏若还有闷痛,就在巨阙旁一寸下针,来加强力量。
再上来是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都是外开二寸,也就是说到了胸腔幽门穴以后,就是斜上二寸,下面是一寸。从任脉外开四寸,就是足阳明胃经,外开二寸是足少阴肾经。
两乳中间是膻中,下一寸六是中庭,中庭外开二寸,每隔一个肋骨,就有一个穴道。隔一个肋骨,就是隔一寸六的单位。中庭外开二寸,就是步廊穴,胸肋痛等都可以在这治。
步廊穴隔一个肋骨,就是神封,神封穴很接近膻中,治咳逆 、乳痈,乳痈就是乳房硬块。
神封穴再隔一个肋骨,就是灵墟,灵墟在玉堂外开两寸,治症都是一样,治咳嗽、胸满。
灵墟再往上一个肋间,是神藏穴,神藏是紫宫外开二寸,彼此治症差不多。
俞府跟彧中,俞府是璇玑外开二寸,彧中是华盖穴外开二寸,俞府是肾经的最后一个穴道。临床上,针下在一寸半的地方,用一个角度,从一寸半下针,针下去的时候,要下在肋骨交缝的地方,不要从两个肋骨中间扎,这样就不会伤到肺,如果扎得很深就会扎到肺,扎在两个肋骨中间,就不会扎到肺了,从一寸半往二寸扎,要用这种刺法进去,扎在两个肋骨中间,气喘、咳嗽,几乎都可以治,它没有穴性的问题,它是天应,发气喘时,不用管它是实的气喘还是虚的气喘,也不用管是热的气喘,冷的气喘,就因为是近取穴的缘故所以用它。但是要知道,气喘若是吸入困难,在肾治疗。如果是吐气困难,在肺治疗,以治肺为主。

总结:肾经常用穴涌泉、然谷(子穴)、太溪(原穴)、大钟(络穴)、水泉(郄穴)、复溜(母穴)、照海(主阴蹻脉)、阴谷(本穴),一般都是用灸。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左中各9穴。
三焦跟心包都要配合节气交换,夏至到年底的冬至,心包经是相火的,冬至到夏至,心包经是相水的。
天池穴:乳中穴旁开一寸。临床上的治症包括:四肢不举、腋下肿,因为这是近取穴。如果有个妇人,它的乳房硬块,正好在乳中穴外开一寸,那就在心包经下针,灸还是在天应。
天泉穴:在手臂上横纹头下二寸,取腋下二寸,也是近取穴。
曲泽穴:把手弯起来的时候,中间有一条大筋,大筋的上面外侧是尺泽,大筋跨过来内侧这边就是曲泽。大筋外侧是肺经,大筋的内侧是心包经。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是水穴。
冬至以后,心包经的曲泽穴是心包经的本穴。
如果病人委中痛,委阳痛,都是在膝盖的后面,就可在曲泽、曲池下针,当然是下对侧。
郄门穴:郄门穴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镇痛、止痛的效果很好。手横纹头边有两条筋,在这个筋约上五寸的地方就是郄门穴。有十二经筋,六条经在手上,心包经就在黄的筋上,从横纹头上五寸的穴道叫郄门。
从手腕的关节,横纹头上三寸,叫间使,二寸是内关。在纹头这个地方就是大陵。
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属金。心包经在冬至到笫二年的夏至,间使穴是它的母穴。
内关穴:内关在掌上横纹上二寸的地方。内关穴非常好使用,内关穴本身可以止吐,也可以催吐,临床上很有效。
下内关的时候,一般是配合公孙在用。公孙主冲脉,跟着肾经上来直接冲到胃,所以下公孙以后,再下内关可治胃心胸。内关穴是心包的络穴,络穴跟原穴一样,无所谓虚实补泻。
从内关穴往下走二寸,就是大陵穴。大陵下针,像神门一样,对手掌方向下针,神门对着少府,大陵对劳宫穴的方向。
临床上有人左后脚跟痛,下右手大陵,因为手掌弯起来就是后跟,下针治足跟痛,在对侧取穴。如果要下得更精准。可以用硬的筷子、找找看压痛点。当有压痛点时,就从大陵对压痛点穿刺过去,这样会很精准。一针下去,痛就当场就去了。大陵穴不动,而是从大陵对痛的地方下针,没有固定的穴位。

大陵穴是心包经的俞穴,属土。夏至到年底的冬至,心包经是相火的,它的属性是火,大陵穴就是子穴。心包的实症在这下针。拒按就是中医讲的实症,实症不喜欢按,虚症喜按,有可能好几个月都是实症,当有痛及红肿通通下子穴。
劳宫穴:手轻握拳时,中指无名指尖所到的地方就是劳宫穴。以解剖学来看,是在第四个指掌骨和笫三指掌骨的中间,在手掌的正中间。劳宫穴是荣穴,属火,夏至到冬至,因为它是属火,就是本穴。在儿科治症,手的推拿,让小孩子退烧,都是以劳宫为基准。因为它在心包上面,是心包的本穴,手掌心因汗比较多,所以不会在这灸,用下针或推拿。
中冲穴:中指的指尖是中冲穴。中冲穴是井穴,可以退烧。心包络直接络到喉咙的舌后。
心包时经气血的流向是从上往下走的,因为是跟心脏在一起,所以它是偏向走阴的。
中冲是井穴,井穴是木,由夏至到冬至是属火,所以井穴成为它的母穴。按照补井当补合,当井穴是母穴时,要到合穴上面做补。

总结:心包经常用穴位曲泽(合穴,属水,冬至到翌年夏至为本穴)、郄门(郄穴)、间使(经穴,属金,冬至到时翌年夏至为母穴)、内关(络穴)、大陵(俞穴,属土,夏至到冬至为子穴)、劳宫(荣穴,属火,夏至到冬至为本穴)、中冲(井穴,属木,夏至到冬至为母穴,补井当补合;冬至到翌年夏至为子穴,泻井当泻荣),一般都用针。

手少阳三焦经

肚脐以下称下焦,胸蔽骨到肚脐称中焦,胸蔽骨以上称上焦,合为三焦。上焦如雾,雾是很轻的,非常干净,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所谓上焦如雾,是因为小肠在这边,膀胱在小肠前面,大肠在小肠上方,肾脏在小肠的后方。当水经过小肠的加热,水气就因蒸发而到上面来了,所以上焦如雾。当中焦气快没有的时候,病人呈现的是“嗝”,就是打嗝,虽然此时还可以吃东西,但表示中焦气快没了,三焦是阳嘛,是阳气,这是很危险的时候。下焦如渎,这是指下焦比较脏,是有很多食物的残渣的地方。水道是三焦在管,肚子腹水胀满满的,这就是在三焦,水道不通,阳气不通。常用行阳的手法,不管是下针或用药,只要阳气顺,水就不会累积。

三焦经左右各23穴。
关冲穴:在无名指指甲外侧处。关冲是三焦经的井穴,井穴是急救及治昏迷的大穴。
液门穴:从井穴到这凸起来的两个骨头的后方就是液门穴,在第四指掌骨及第五指掌骨间,靠近这骨边。液门穴是三焦经的荣穴,所以它属水。三焦经由于贯通全身,它是行阳,所以比如说往来寒热、忽冷忽热。
液门往后一寸叫中渚穴,在骨缝中间。中渚穴是三焦经的俞穴,属木。由夏至到冬至,三焦经属火,三焦的俞穴属木,所以是中渚穴在夏至到冬至的中间是三焦经的母穴,三焦经的虚症,在中渚下针。液门、中渚还可以治眼科,像眼生白内障,这都是油网、焦膜的问题,可以在四肢上取穴,它们是三焦经的虚症。
通常遇到严重的中风患者,从合谷透到后溪。若是一般关节不能动的话,如扭曲不行的话,用三间透劳宫穴。
阳池穴:在手的背面,手腕关节正中间有凹洞,称阳池穴。过去治疗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从阳池穴可以透到大陵穴,这是治疗糖尿病消渴很有名的穴道。一般在这个穴道不灸,因为多汗。如果病人左脚胃经的解溪穴痛,可以扎右手阳池穴,用对称治疗;同样的,病人伤到阳池,就下对侧的解溪。
阳池穴往上二寸叫外关,外关的对面就是内关。外关管阳维脉,内关管阴维脉。在针刺的手法上面,所谓通生死桥,病人在壮热、大热、高烧的时候,在外关下针,左捻右捻,不需要补泻,引到气病人酸痛以后,把针慢慢推到内关。从外关引到气以后,因为它是行阳的,就好像热水停在那边,针直接下去就好比打个洞,阳就往下走。所以,针一通到内关,热当场就去了。小孩子可以用单刺,不要透针,十四岁以下单刺,从外关左捻右捻,烧就退了,速度很快。
病人背痛在中间,是督脉,就扎后溪;痛在两条膀胱经上面,虚证扎委中,实证扎束骨;痛是横的背痛,督脉第十四椎是命门,从这以下,病人有痛的时候,是带脉痛。上面胸肋痛是阳维脉,针外关。外关的治症上,常常会配合临泣这个穴道。
外关穴同时是三焦经的络穴。原穴跟络穴,都是不分虚实寒热,都可以治疗。实则肘挛,手挛急,虚则手张开不能握拳,都可以用外关来治。
支沟穴:在外关上一寸就是支沟。身上有很多的地方用沟来命名,比如说人中又叫水沟。支沟穴在临床上,治疗便秘很好。支沟穴下针以后再配合照海穴。照海管的是阴蹻脉。支沟、照海并在一起,可治便秘。便秘有分寒、热。寒症的便秘就是肠子没有蠕动,病人没有感觉,一个礼拜不大便也不难过,这是寒症。热症的便秘,病人只要一天不大便就会很难过,肚子很胀,绞痛得很。针支沟、照海时,并无谓寒热,下针后,二十四小时就排便了。支沟照海下去,可以再下关元,大肠经的募穴天枢,中脘再来四花灸。中脘、天枢和神阙用隔盐灸,然后再下关元、支沟、照海,那肯定会好的。这是加减法,自己可加减。

所谓的开沟渠,如人中、支沟,女人的阴道就是沟。有了这个观念,所以妇人难产、胎衣不出,或者是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容易怀孕,都可以在支沟上做。
从支沟穴平行移到骨头旁边就是会宗穴。
从会宗穴再跳回来到支沟上一寸,三焦经在这弯了一下,这个穴道叫三阳络。三阳络过去不扎针,因为里面有动脉,现在可以扎针,因为针很细,针下去的时候,尽量避开动脉,摸到脉后在旁边下针,如果针下得很好,刚好会下在脉旁边,会看到点头针,针会跳动。
三阳络用的不多,用外关支沟非常多。便秘,就下支沟照海,很好用。三阳络的气脉很强,声音哑掉,耳聋,都可以用。
四渎穴在手肘骨尖往下五寸,在骨头的阳侧,知道穴位就好,很少用。
肩膀痛是循着经络去做,遇到手阳明大肠经的痛,扎曲池,当场就去掉啦,若碰到三焦经的或小肠经的就去不掉。所以一定要知道穴位、经络的走向,这样才知道如何选择穴道。
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属土。支沟穴是三焦经的经穴,相火。夏至到冬至,三焦相火,合穴属土,所以合穴是三焦经的子穴,三焦经的实症泻之。手伸直时没有天井穴,要手弯起来,这个手慢慢爬过来到关结后面,在两个筋的中间,一摸,那个凹洞就是天井穴,下针天井穴就下在两个筋的中间。一定要拱手取,要弯才能下针。一般是让病人采卧姿,躺在床上手是弯的,然后下针。
清冷渊,顾名思义,三焦是行阳的,在清冷渊上下针也可以治发烧。
清冷渊再往上五寸,就是消泺,很少用。
消泺再上三寸,就是臑会。臑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有肿瘤,都可在臑会上下针。臑会在清冷渊上五寸。
肩髎在手臂上方,手背一弯起来有一个凹洞,就是肩俞穴,肩俞是在手阳明大肠经。从肩俞穴跨一个大筋到后面的凹洞,就是三焦经的肩髎。如果从肩髎往下走三寸,就是臑会。有非常多的穴道可以治疗淋巴结、甲状腺的肿,一般来说是找天应。
三焦经散布全身,所有的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通通是三焦在管,淋巴结通通属于三焦。在三焦经上按,若找到压痛点,那个穴道就是最好下针的地方。所以要知道经络走向,找到天应,最痛的那一点下针。对于淋巴结肿,临床上不管是淋巴癌,或是甲状腺肿瘤,通通可以使用。要知道一般腺体的问题,内分泌,通通是属于三焦。
肩髎顾名思义,在肩膀附近是近取穴,治肩膀不能抬举,或是手臂痛,通通可以用近取穴肩髎。
天牖穴:在颈后中间两个大筋,两个大筋外侧是天柱。还有一条大筋,大筋和骨头交接的地方是天牖,很少下针,也不能让人家灸,头后面的地方都不灸的,要知道这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
从天牖穴到耳朵后方,由侧面看,在耳朵下方,骨头后面差不多一寸的地方,是翳风穴。西医来说,眼科麻醉时是在翳风穴下针,白内障他们都在这治疗。下针的时候,可以看到骨头,下颚骨,顺着中间扎,扎后脑的针时,下得很浅,直针进去。翳风穴大部分用在治耳鸣耳聋,还有下巴脱臼,还有牙关很痛。病人牙关痛,不能咬合食物,下针下关、颊车。先下对侧的合谷,再下下关、颊车、翳风,下完针起来就好。
把耳朵翻起来,耳朵盖着没有经络,要搬开看。把耳朵翻过来,后面有个骨头,这骨头叫智慧骨。病人头痛,痛沿着耳朵一圈,只要是沿着耳朵一圈,马上就要想到是三焦经。痛好几个月,夏至到冬至,就下中渚,,痛二三天,就下天井。耳朵后面只有一条经经过,就是三焦经。耳后,临床上治症很多,中风在急救的时候,耳朵翻开来看,有很多青的鸡爪,因血脉都在耳朵后面,拿三棱针,在血脉头放穴,针刺过去,手推一推,把血放出来,有的是在耳朵后面,可以找到。放完血,人就会醒过来,这也是一个急救的大穴。癫痫也在这放,小孩子脑膜炎、角弓反张、高烧不退,人整个弯折过去,也在这个地方治疗。
从翳风穴开始,沿着耳朵旁边,在耳朵跟发际中间后面是耳沟,耳朵中间这一条就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
从翳风上来一寸半就是瘈脉,可以刺出血,不下针也不灸,大部分是放血。
往上差不多一寸到二寸的距离,跳过智慧骨上去,骨头上方凹洞的地方,就是颅息。颅息跟瘈脉刚好隔一个智慧骨,,是耳朵肿的近取穴,治耳鸣、耳流脓。
一般只要是耳朵后面的问题,耳朵翻过来,看一下,看到有青筋冒出来,或是有血脉在,就在上面点刺放血。一把血放掉,压力一去掉,人就醒过来了。筋挛的现象也就退掉了,尤其是脑膜炎。
角孙穴,耳朵最上方到发际这边,中间这个地方,是角孙穴。在越靠眼睛的穴道,都是用在眼科的治症。里面像白内障、青内障。
丝竹空穴:丝竹空在眉毛的后方,在眉毛尾端是丝竹空,眼睛旁边五分的地方,有个凹洞,是太阳。在眼科,最常在这些地方放血,比如说角膜炎,眼红肿。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还有耳尖放血。脸上的穴道一般都是禁灸,用下针、放血。近取穴像眼睛往上吊,不认识人,眼睫毛倒长,都可以用放血的方式。在攒竹,丝竹空、太阳、耳尖放血。睫毛倒长西医用开刀很难过,放血就可以了。
病人头痛,

痛在两眉中间,最常见的就是胃痛,下针下中脘,一针下去,印堂痛就去了。有人痛在眉棱骨上,在眉毛下方的骨头上。在这一条骨头上痛,就扎阴陵泉下一寸,阴陵泉下一寸有个奇穴叫眉棱点。找到眉棱点时在附近按,按到有痛,就在痛点上下针。左边的眉棱痛,下右边的眉棱点;右边的眉棱骨痛,下左边的眉棱点。若正面痛是胃经,扎中脘穴,旁边沿耳的头痛是三焦经。头痛在这两边是膀胱经,实症下束骨,虚症下委中。如果在正中间头痛,是督脉,下后溪,近取穴下百会。整个头痛,头是六阳之会,就下百会。
在耳前有一个骨缝,手按在这,嘴一张开来,就出现一条骨缝。骨缝有三个穴道,最上面是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耳门是属于三焦经,听宫是小肠经,听会是胆经。眉毛后面这个点,称之为丝竹空。从丝竹空到耳门这边,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在靠近耳门前,这斜的半寸到一寸的中间,摸有个动脉在跳,就是和髎穴。
和髎穴在脉的下方,一般下针的时候,手摸上去,先用指甲把脉推开来,针就下去了。千万不要按着脉下,按着脉下就直接扎到动脉上面,会造成淤青一块。
像和髎、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所谓的近取穴。遇到耳朵流脓、耳朵发炎、耳鸣,耳聋,到底要扎哪一个。临床上,今天扎耳门,明天扎听宫,后天扎听会。要轮刺,不要老是扎一个穴道,扎太多针皮肤会硬成一块。采轮刺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在耳朵旁边,三焦经有很多穴道,到底那个穴道是最好的穴道,用指头去按它,指头按它的时候,那点特别痛,就是阿是穴,就在那个痛点下针。因为很多穴道都很靠近,它的功能又很雷同。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经络的走向。这边汗比较多,一般都是禁灸,硬灸个水泡也不好。

总结:心包经常用穴位关冲(井穴,属金,冬至到时翌年夏至为母穴)、液门(荣穴,属水,冬至到翌年夏至为本穴)、中渚(俞穴,属木,冬至到翌年夏至为子穴,夏至到冬至为母穴)、阳池(原穴)、外关(络穴)、支沟(经穴,属火,夏至到冬至为本穴)、会宗(郄穴)、天井(合穴,属土,夏至到冬至为子穴)、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一般都用针。

足少阳胆经

按照时间发胆结石痛的时候,都是十一点半,十二点左右,时症表现出来的不见得是胆结石,可能是气喘、头痛、肚子痛、胃痛,后项痛,恶心,诸如此类,可是病因都是胆结石,或胆的问题,因为它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就去针胆经的俞穴,荣穴也可以,扎俞穴是《针灸甲乙经》讲的。
《针灸大成》上说视物倒之,不是说是真的反的,是左右反,其实就是胆囊倒过来了。视物会看反的原因,因小时候每天都吐,吐到不行了,胆囊都翻过来了。胆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视物倒之,道理就是这样。
临床上,胆病呕吐,口苦,嘴巴苦。因为阳木在生火,烧完以后,烧焦以后都是苦味,口苦呕吐都是胆。

胆经左右各44穴。
瞳子髎穴:在眼珠的后方。眼的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当看到有内翳从睛明穴快通到瞳孔那边,这是太阳经的经热;如果从眼角过来是胆经的问题;如果是从眼下方,白翳往上生,这是阳明胃经的湿热,是胃热造成的。若从上面下来的呢?还是胆,因为胆经从上面到阳白穴,阳白穴,最靠近这个地方。所以,治疗眼生翳的时候,看它从那长过来的,再从那个经络去治它。有很多的经络,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都有很多的穴道可以治疗内翳。那到底是什么经络,就看它从哪过来的,这样就会分清楚了。
瞳子髎又称太阳穴,就是眼角后方有个骨头,骨头后方有个凹洞就是太阳穴。太阳穴下针,如果是只扎太阳的话,扎很浅的,用一寸扎半寸就到了,差不多五分就到了,不要扎很深,扎到脑里面去了。可以下针,临床最多是放血,像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会在太阳穴放血。那下针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偏头痛。很有名治疗偏头痛的治法就是从太阳透率谷。有翳膜的时候,这翳膜一定是由外往内生,才会去扎太阳,由内往外的时候扎睛明,由下往上的时候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通通可以用。
耳门、听宫、听会都是张口取穴,这三个穴道下针,方向是直直的进去,都不捻针,而是用上下插提法。
上关,又叫客主人,上关和下关正好差一个骨头。在这前面有一个高骨,高骨下的凹洞,就是下关,在胃经上,跨过这个骨头的凹谷就是上关,另外的名称叫客主人。上关穴是手足少阳阳明的会穴,下针不要太深针,以前是禁针,因为下面有个动脉,现在可以下针,因为现在针很细,以前针比较粗,近取穴治耳朵耳鸣的。取穴时当穴性雷同时,以最痛的点来治疗,这是选择下针的原则。
从上关上来一直到颔厌。足阳明胃经的第一个穴道头维,再往下一寸就是颔厌。在耳朵旁边一圈的,靠近耳朵后边的是三焦经,再外面这一圈,这一整侧都属于胆经。正面看的时侯,头正中央是督脉,旁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再开一寸半,这一侧通通是胆经。要连到三焦经的时候,就在耳朵后面,这观念要有。这些穴道用的不多。临床上都是放血。

曲鬓跟耳朵很接近,在这上面有个动脉,在发际这边有个动脉,这两个穴道找到以后,把它分成三等份,上面是悬颅,第二个是悬厘,治症的时候都是治疗头痛。越靠近耳朵,就越能治疗耳朵,越靠近上方,就越能治疗偏头痛。扎针时可以在上面找压痛点下针。只要摸到动脉,一般穴道都有脉在那边,不然就是骨缝中间。若有个凹缝,就下到那个缝中间。遇到血管的时候,不要扎到血管上,用指甲把血管切开再下针。治症都差不多,最常见的偏头痛在这个地方。
耳朵尖端往上是一寸半是率谷。针灸治偏头痛是立竿见影的。头痛的时候,很有名的针法是太阳透率谷,就是从瞳子髎一针透到率谷去。怎么透呢?针先扎到瞳子髎,捻捻针,用三寸针,扎到瞳子髎捻一捻,再把针提起来,不要拔出来,提到皮层,然后手摸到率谷,率谷在耳朵的正上方,非常好找,有个骨缝,把针倒过来以后,把皮拉起来,一点一点的透过去。如果你透对了,头痛就都没了。人在头痛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透针的痛,当头痛已经很痛时,病人根本没感觉。当然透针的时候,要先在针侧下一针合谷,会有麻醉效果。 “面口合谷收”,偏头痛的时候,合谷下一针,再太阳透率谷,一透下去,当场痛就止掉了。在发病时,就是下针的最好的时机。
完骨穴在天柱穴与天容穴的中央,在大筋的后方。胆经在这里回转,绕着骨头,大概离这骨头五分还没有到一寸的地方,就是胆经下来到结尾的地方,然后再往回走一路上去,从这一路倒过来就是阳白穴。阳白穴在眉毛跟发际的中间,正在眼睛眉毛的上方。阳白常常下针,阳白穴的下法是把皮肤拉起来,从阳白刺进去,刺到眉毛的中间,这叫做阳白透鱼腰,因为眉毛像条鱼一样,所以叫阳白透鱼腰。阳白透鱼腰是治疗眼睛近视,视物不明,或是眼睛痛,或有内障都可以在这治。所以眼的内障若从上面下来,就在胆经上面来治。有的病人就阳白痛,那就知道病在胆了,子母补泻,在子穴上或母穴上一样可以治疗头痛。
在阳白穴之前是本神。足阳明胃经并没有到后面,通通在脸的前面,所以面脸的问题,都是胃经在管。只要痛到后面,就把胃经删掉,因胃经只到这边。在辨证的时候,如果经络很熟,一听就知道病人是怎么回事。
头临泣再跨过来一寸,就是本神。平常扎头临泣的时候,病人躺着,面朝上,从这到发际一寸半的地方,一摸就有一个骨缝,那就是头临泣。头临泣和目窗,尤其是治风泪,风一吹就流泪,这两个都是眼科的大穴及近取穴,在近取穴的时候是不分虚实的,通通可以用。
从头临泣直直往后一寸半就是目窗,目窗再往后一寸半,沿着下来就是正营,再过来是承灵,再过来是脑空,再过来就是风池。从这头中间,后面大部分是治疗头痛、头昏、眩的穴道,前面是治眼科的穴,因为胆经有络到上面,络到眼睛的上方,胆经在这个地方比较复杂一点,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经络的走向。
胃经只到头维,最上面是督脉,再过来膀胱经,再来是胆经,再过来是三焦经,都在这边。这边用到最多的穴道是风池穴,从大筋和脑后骨下方最凹的地方,就是风池。在两条大筋的中间是风府,风池穴就下在这凹下去的地方。风池穴这个地方,下针手法很重要,就在颈边,扎到动脉里面很危险。实际上,下针时,先让病人趴倒,头摆正,再下风池。风池下针的时候,先用一只手按到颧髎,另一个手按风池,假想一条线。下右边风池,针是对着左边的颧髎,下左风池的时候,是对右边的颧髎。顺这个方向下过去,血管就不会踫到,这是前人的经验。
风池、风府、膀胱经的风门穴,第一椎陶道外开一寸半是风门穴,这些穴道都是风,就是受风的地方。所以一受到风寒,就项强,就会后面颈子强硬,因为这是风进入的地方。
治疗鼻窦炎、鼻子不通时,风池穴很好用。下得很好的话,针一下去,鼻子就通了。下左边的风池,右边的鼻孔就通了,下右边,左边的鼻孔就通了。
风池穴和风府、风门,除了下针以外,可拔火罐,项强的时候在这拔火罐,过去还有刮痧,先用米酒在膀胱经上面洒上去,再用汤匙在上面刮,刮红红的一条,这都是过去一些祖传的手法,来解除脖子强硬的病痛。不要太用力,不要刮到皮肤都破掉了,太过就不好了。
肩井穴:就正在肩膀上方,正好在肌肉最高的地方,按下去,在两片肌肉的中间。针肩井穴时,不能深针,深针的结果非常凶,下针要下得很浅。平常是用一寸的针,针下去五分,因为肩井穴这个穴道很浅,但力量非常的强。针肩井穴,引到气以后,一般都在对侧的足三里再下一针。因为扎到肩井,胸部的气会很强,如果没有扎足三里的话,气会闷在胸腔里面,病人会晕倒。扎右肩井就要扎左边的足三里。临床上,治疗胸腔里面有受到重击、撞伤,跌打损伤的时候,肩井是非常有名的大穴,但针不要下太深。绝对不要深针,因为扎太深会扎到肺,会把肺刺穿,本来呼吸短促已经有内出血了,不要再雪上加霜。孕妇不可以下肩井穴,下肩井会落胎,因为肩井穴气非常的强,对胎儿不好。

当病人肩项强硬、脖子酸,有很多人后脑、后项这边酸,最常用的穴道是后溪,后溪主督脉!申脉是在膀胱经上面,同时也主阳蹻,所以后溪跟申脉两个穴道同时用的时候,所有肩项病的症通通可以治疗。在外踝裸下五分是申脉穴,平常用在治疗昼发癫痫,白天发癫痫,这时候是用灸。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脉,针了后溪、申脉以后,痛就去了一大半。
从肩井穴下来以后,直接环绕一直下来,就到了手的下方,在极泉正下方三寸的渊液。渊液是属于胆经的穴道,一般不在这里灸,多汗的地方,都不灸,灸不容易收口,且容易化脓,因为以前消毒的观念通常不是很好。
辄筋是在渊液往前一寸,一般是近取穴,治吐酸、呕吐,在临床上很少下针,也很少灸。但是要知道病人从腋下,极泉下三寸这个地方痛是胆经的问题,辄筋再下三寸就是大包。
日月,胆的募穴。从心蔽骨下来到肚脐正中点是中脘,心蔽骨到中脘的正中间叫巨阙。巨阙是心脏的募穴,从巨阙旁开四寸,到两个肋骨中间,叫期门穴,期门穴是肝的募穴,跟着期门往下一寸,跳过一个肋间,在骨头上没有穴道的,一定在两个骨头中间,所以期门穴往下走到了肋间,这个穴道叫日月。
京门,肾的募穴。手肘靠着肋骨,胸肋骨最下面的那个点,也正好是平手肘尖,这个穴道叫章门穴。从章门穴,也就是肋骨最下端,往后摸,刚好有一个肋骨从后面凸出。正在这肋骨头上面,就是京门穴。京门穴是肾经的募穴,治肾脏虚症或实症的时候,用俞募治疗,无所谓虚实。肾结石、肾脏癌、肾阳虚、阴虚,耳鸣,都没有关系。扎肾俞以后,再扎京门,这就是俞募治疗。针直接下进去,因为扎进去会扎到骨头,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就到了,这是京门穴。京门穴常常配合肾俞,在肚脐正后方第十四椎骨下是命门,在第十四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肾俞。京门穴跟肾俞,每次扎针都会一起使用,这是俞募治疗法。用得很多,像耳鸣、腰酸、肾脏等问题或水肿,都可以用,最常用在腰酸及耳鸣。
奇经有一条叫带脉,就是带脉、五枢、维道三个连续的穴道。治症就是女子带下、白带、赤白带,还有包括带脉的痛。带脉它像皮带一样,环腰一圈。手肘弯到肋骨底边,这是章门穴。从章门穴往下走一寸八分的地方,找两个肌肉中间,找到肌肉缝。这个穴道就称之为带脉。带脉再过来是五枢、维道。五枢穴要从水道穴找,关元外开二寸就是水道,水道在足阳明胃经上,从水道再走五寸半,从这横过来,这个穴道就是五枢穴,关元下一寸是任脉的中极穴,从中极穴外开八寸的距离就是维道穴。这三个穴道,带脉、五枢、维道,是属于人的带脉。带脉的症状,下半身好像泡在水里面。
背两边上下痛,在膀胱经上;如果是中间,就是督脉痛;如果痛在腰上,环腰一圈,就是带脉痛。
有一条经是在督脉旁开五分的地方,这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华陀夹脊,既不是在督脉,也不是在膀胱经,而是在督脉跟膀胱经的中间。那华陀夹脊痛也是腰痛的一种,只有两个穴道可以治疗它,足三里加上临泣,胆经的本穴临泣加足三里同时一起用的时候,专治华陀夹脊。
居髎穴从章门穴直下八点三寸或八点五寸,很难找。没关系,直下下来以后,摸到了肌肉中间,不然就是在肌肉跟骨头中间,因为有的人比较瘦,所以可以看到在肌肉跟骨头中间。居髎,知道就好了,下针机会不多,但要知道这里痛是属于胆经的。
环跳穴,下针针环跳的时候,要病人腿弯起来,从整个大腿骨摸,摸到骨头的尽端。一般的手法是握拳,下去以后,对着这个骨头,大拇指指尖到处是穴。如果不能肯定的时候,就用手指头一点,点到后它会非常痛,针直下进去,环跳穴下针的时候,一般是不留针。腿一定要弯起来才有环跳,针直接扎进去,用三寸针,针下进去以后,要扎到骨头旁边到关节处,感觉针碰到关节,这个针是从皮肤表面扎到三寸。一般的手法,是左右捻一捻,引到气,病人很酸,叫他吸气,吸的时候针拔起来,他一边吸你一边拔,不用整个拔,拔到皮肤表面,还有针在里面,然后叫他吐气,吐气时不要动针,等他吐完,再把针慢慢推到穴道的地方。然后再吸,他一边吸你再一边拔,这时候气就会进入环跳,然后叫他吐气,吐气时针不要动,吐完再把针推回去,连续做三下,这叫做呼吸补泻,三呼三吸,环跳大部分是用补的。
环跳痛下针很麻烦,那可以下对侧的肩髃,肩髃刚好是上肢的末端,环跳刚好是下肢的末端,所以肩髃对环跳。肩髃痛就扎对侧的环跳。但是如果是骨癌,或骨有病,或其它的问题时,这痛去不掉。同样的,可以依这个来做诊断,知道是骨头有病了,当把他治到环跳不痛了,就代表骨病治好了。
在大腿外侧,从膝盖交接的缝这里直上七寸,称之为风市穴,风市穴是治疗中风、瘫痪的大穴。过去找穴的方法是叫病人立正手一贴,中指尖到处是穴道,但每个人的手长不一样,所以用膝盖外侧上七寸来定风市穴。

风市、环跳都是中风的大穴,脚、膝盖麻木不仁,都可以下针。下风市的时候采用深针,因为它肉多。从两个肌肉缝下去的时候,都是用三寸针,下去要碰到骨头才有效果。任何的病人中风,都会用到风市穴。膝盖没有力是没有什么虚实的。膝盖没有力,在风市跟阴市下针,与足阳明胃经的阴市合并使用。病人坐下去站不起来,膝盖没有力,就将风市、阴市合并使用。
从风市下二寸是中渎穴,中渎穴是少阳的一个别络。治症是增加风市的效果。中渎可以治的病,风市通通可以治。风市能治的病,中渎不见得能治,它只是一个加强风市效果的穴道。
两个膝盖缝头,就是阳关穴,在膝关节弯曲的中间这边。阳关穴很浅,因为下面是骨头,用一寸针扎下去就酸了,是近取穴,对风湿闗节炎效果都很好,近取穴包括痛风、红肿都可以治。
膝下面这边有两条骨头,如果把这两个骨头画一条线,心里面想把它对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交接点称为阳陵泉。筋会阳陵,全身的筋由阳陵泉来管,这是一个大穴,也是中风的大穴。抽筋,所有筋的病,通通可以阳陵泉下针,像膝盖不得屈伸,脚抽筋,通通可以下阳陵泉。
从阳陵泉正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有个奇穴,叫胆石点。胆结石的人,在阳陵泉下一寸一定可以找到压痛点,也是在两个肌肉的中间找压痛点。治疗胆结石,去胆结石的痛,一下针痛就去掉了。
肾结石点在交信和太溪的中间,胆结石是在这里。找到压痛点,一压,病人会非常痛,就代表确定了,肯定是胆结石。这时下针,从痛治到不痛,胆结石就排出来。
有很多奇穴来辅助治症,像阑尾穴,可确定病人是不是盲肠炎。在治疗胆结石,一寸半下进去就好。当然可以配合胆募日月、背后的胆俞。
阳交穴:把脚延伸下来,从外踝裸直上七寸,为外丘穴,外丘往后一寸,是阳交穴。手上三阳络的地方会转个弯,脚上外丘的地方到阳交也会转个弯。阳交穴是阳维脉的郄穴,像发狂奔走、抽筋、脚痛,通通可以用,无所谓虚实。外丘穴,猘犬咬伤,就是被疯狗咬到,就在疯狗的齿痕上放艾绒,用隔姜灸,先把生姜切片打洞,隔着生姜来灸它。艾本身是纯阳的,是解毒的。所以,蛇咬伤跟狗咬伤都一样的处理方式。黑蜘蛛咬伤,也都是一样的处理。不管什么毒,它就能分解它的毒。灸完被咬伤的地方,同时要灸外丘,非常好用。
外丘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中渎是别络。主要的络,络到胆,胆跟肝经表里,络到肝经的地方就是外丘。因为它是络穴,肝又是解毒的,一灸外丘穴,人体解毒的力量就会加强,无所谓虚实寒热。
光明穴是足少阳的络,别走厥阴。胆经是个很大的经脉,很多穴都络出去。光明穴也是络穴,络厥阴,大部分是用在眼科的治症。所以,治眼科像眼旁的瞳子髎、丝竹空,攒竹、睛明、承泣,四白,养老,现在又来一个足少阳胆经的光明穴可用。光明穴是外踝裸上五寸,顾名思义,眼睛大放光明的意思。下针用直下,由于它是络穴,虚症实症都可以下针。
从外踝上四寸为阳辅,阳辅穴是胆经的经穴,胆是阳木,经穴是火,阳辅穴是胆经的子穴,胆家的实症在这下针。偏头痛,痛三天,是实症,就在对侧的阳辅下针。经络是由上往下走的,下阳辅穴时是逆经下针,迎着经络的走向下针。所以,要在阳辅穴下半寸针刺进去,才会扎到阳辅穴。所谓的实症,实则泻其子,胆家的实症,通通在这儿治疗,这是常用的大穴。
悬钟穴:外踝裸上三寸,另外一个名称叫绝骨穴,绝骨也叫悬钟穴,髓会绝骨。骨髓的髓,髓生病的时候,在绝骨穴上治疗。过去找穴,手按到外踝,顺着外踝沿着骨头一路上往上推,推到上不去而陷下去的地方,那个陷下去的地方就是绝骨。筋骨的问题,统统可以在绝骨穴上下针。
丘墟穴:脚的胫骨到底下,快到脚掌骨上面的时候是弯的,在交接的缝里,就是丘墟穴。很有名的脚踝裸扭伤治疗是由商丘透丘墟,一不小心脚扭伤,就可以用商丘透丘墟。商丘是脾经的子穴,透到丘墟。商丘透丘墟有个技巧,从两条筋的下方穿过去,从商丘穿刺到另一边的丘墟,用一寸半针就够了,专治脚扭伤。
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胆经的虚实都可以在丘墟上治疗。眼睛生翳、眼睛不好从眼睛上面下来的薄膜,都可以在丘墟穴上治疗,丘墟不分虚实。
临泣穴:外踝裸和脚掌交接的地方就是胆经的丘墟,,由丘墟走下来,在脚小趾就是第五脚趾骨的地方,把这脚趾头拉一拉,会发现到有个筋在这边,在这条筋的后方就是临泣,临泣穴是在两个骨头的中间。临泣穴是胆经的俞穴,以按照时间发病的时症,可以下临泣穴。胆经是属木,临泣也是属木,所以临泣是胆经的本穴。
临泣穴主治带脉,腰痛是横到一圈痛,像皮带一样,就下临泣。如果下到临泣,痛是当场去掉的,若没扎到,就还是会痛,痛就是去不掉。如果病人脊椎骨痛,在脊椎骨旁边一点点痛,就下临泣,同时下足三里,这是治脊椎旁边的华陀夹脊。临泣穴非常好用,用途非常多,不单单是带脉的病,眼科的病,像妇人乳房的硬块,都可以用临泣穴,只要是胆经经过的地方,通通可以用临泣穴。

从临泣穴跳过筋的前面,就是地五会。地五会过去不下针,里面有动脉,现在可以下针,因为针很细。常常在治疗乳癌的时候,因为胆经从肩井,一路顺着上面斜过来,一直到腋下这边,经过乳房,有时乳痈所经过的经络都下针,地五会就是一个很好治疗乳房硬块的大穴。
特殊的治症,就是脚皮特别干的人,可以下地五会,让脚皮不会那么干。
地五会走到脚趾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五和第四交接的两个高骨下方,叫做侠溪穴。侠溪穴是胆经的母穴,虚证在侠溪穴上下针,针侠溪穴的时候,在上五分的地方斜刺,顺着经脉刺它,这就是补。同样的偏头痛,痛了好几个月,好几年,就在对侧的侠溪穴下针,只要扎到了,效果都很好;包括耳鸣,因为胆经联络到耳朵,耳鸣除了内科病,像肾虚引起的耳鸣,还有外来的,胆经、三焦经、小肠经都经过耳朵。眼外眦是胆经的地方,眼睛的问题是虚证的时候,也可以在侠溪下针。
第四趾头的内侧就是窍阴穴,是井穴。临床上,头昏眼花,昏迷,可以用井穴来下针。眼睛痛,如果是从眼外侧,可以下窍阴,如果是从内侧,窍阴就没有用,要至阴才有用,因为内侧是膀胱经的睛明穴,眼睛下方下窍阴、至阴都没有用,一定要下厉兑,因为眼睛下方是胃经经过的地方。平常下井穴都用很小的针,约一寸针或五分针。在井穴下针或是放血,平常用不到灸的,若要灸也可以,但很少用到。

总结:胆经常用穴瞳子髎、率谷、阳白、头临泣、目窗、风池、肩井、日月(胆的募穴)、京门(肾的募穴)、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筋会穴)、阳交(阳维脉郄穴)、外丘(胆经郄穴)、光明(胆经络穴)、阳辅(子穴)、悬钟(髓会穴)、丘墟(原穴)、足临泣(俞穴,本穴,并主带脉)、侠溪(母穴)、足窍阴,一般常用针。

足厥阴肝经

大拇趾的内侧是脾经的隐白,靠这边两趾中间叫大敦,为什么叫大敦,就是有疝气,肠子坠下来的时候,必须要蹲下去,采蹲姿,也就是告诉医者下针大敦,如果是左睾丸掉下来,就扎右边的大敦,扎对侧。大敦是井穴,很小,针一扎下去,因为是趾头边,很痛,一痛,睾丸就缩回去了。全身就只有一条经络环绕阴器,就是肝经。任脉督脉先不讲,就只是肝经。大敦是很有名的治疗疝气的穴道。
灸灸三毛,人就睡去了。
中医认为肝藏魂,心藏神,神是藏在心脏的中间,肺藏魄,神魂魄这三个东西都能各得其位,能守住的话,人就一定可以睡觉。当有一个不守,就不能睡觉。心藏神,整个晚上不能睡觉是心脏,三点到五点不能睡是肺,一点到三点不能睡是肝。所以,中医光是治疗失眠就有很多种,而西医不管,通通一个药。
大敦还有很多用途,因为它环阴器,所以妇人月经来的量太多,止不住时,可用以止血,还有女人的子宫下垂,子宫掉下来,脱血出来,还有男人疝气。像睾丸旋转,中医认为是阴和阳不相合,就下大敦!阴部的问题,像得了性病,有阴头痛、阴茎痛、小便痛等等,通通可以下大敦,尤其疝气,效果很好。
大敦是井穴,是木,肝也是木,所以大敦是本穴。记得任何阴部的病,第一个就要想到大敦,本穴无所谓虚实,通通可治。
行间穴正好是在第一个脚掌骨和第二个脚掌骨交接的地方,不要扎在高骨的中间,要扎在高骨的后方。行间是荣穴,属火,肝经的子穴。针可以直接下进去,下针很浅,拿一寸针就好了,所有肝经的实症在行间下针。比如说肝里面有积,就是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第二个,胸肋痛、胸胁痛,第三个,人会发黄。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急性的肝炎,发起来的时候,全身泛黄,行间都可以治疗,都可以下针。
太冲穴:肝经的俞穴,治疗时症,按照时间发的,病人就是一点到三点不能睡,行间也可以,太冲也可以,这两个都有效。扎一个没效,再换一个,或两个一起扎,这都无所谓。
太冲很重要,针灸很有名的“四关”,就是太冲、合谷。中医观念里面,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太冲合谷同时下针,气血兼顾。全身痛,下合谷太冲,下完以后,那个病变的经络会出来。
脚上有三个血脉,第一个是太冲脉,第二个是冲阳脉,在足阳明胃经,第三个是太溪脉,太溪脉在脚后,内踝裸后方。太溪脉是管肾脏,冲阳是管胃气,冲阳脉是管血,管肝脏。当可以辅助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相隔一寸的穴道,比如说扎太冲,知道这个妇人恶露不止、血崩,或是男人疝气痛、阴部痛。知道行间效果很好,如果再扎太冲,因跟它是同一条经来取穴的,会更增加它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治疗妇科女人漏下、滴漏不止、大量的下血、出血、月经不停。所以任何人讲到睾丸痛、阴茎痛,或是女人阴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边下针。便血,病人小便带血。小便带血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膀胱结石,可能是肾结石,也可能是肾脏肿瘤。有肾脏癌时,小便会带血,还有在治疗肝癌的时候、小便也会带血。因为肝经络阴器。所以有一段时间小便出来会带血。诸如此类,因为肝经络过阴器,到小便的地方,都可从肝经下手。

中封是肝经的经穴,大敦上来是行间,行间上一寸是太冲。脚胫骨跟脚掌骨是连到的,这里面有个筋、韧带拉到就不会断裂,在韧带这边就是脾经的子穴商丘穴,韧带的外边就是丘墟。商丘透丘墟,是从筋下方透过去,而不是从关节透过去,是从韧带下透过去的,仔细摸还有脚筋在这。正中间这个穴道是解溪,解溪是胃经的母穴。大筋内侧的这个穴道,就是中封穴,它是属于肝经的穴道。中封穴用的不多。太冲,行间,大敦,用的很多。
蠡沟是肝经的络穴,蠡沟在内踝裸上五寸。内踝裸上三寸称三阴交,三阴交是脾经的穴道,再上五寸就是蠡沟穴。蠡沟穴是肝经的络穴,络穴不管虚症、实症通通可以下针。一般来说,肝经的实症,如有人吃了威而刚,结果阴茎软不下来,这是肝经的实症,阳挺,阳挺不下,可以用络穴,或用子穴,让它下来,也可以放冰水,要想尽办法让它下来,否则不得了。肝经的虚症出现的时候是皮肤痒。
任何沟,如水沟、蠡沟,有淤积、有积块,所有的沟都可以取。腹胀满少腹有积块,名称有沟的、谷的,如阴谷,小肠经的本穴阳谷穴,沟,如蠡沟、水沟,沟、谷通通可以取,看它的名称来取穴。
从中封穴再上二寸就是中都,在内踝上七寸,中都可治妇人产后恶露。这些穴道穴性都差不多。
膝关是常常使用的穴道,医书上是指膝盖横纹头,实际上是扎上五分的地方,不要扎到横纹头,在上五分的地方下针,这个穴道就是膝关,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效果非常好。
大腿骨旁边有条大筋,在大筋的内侧和骨头的中间,这个穴道就是曲泉,肝经的合穴,主水,母穴,虚症治此,肝经皮肤痒就下曲泉。阴挺不下,扎针就去掉了。肝主筋,主所有身上的筋。
肝经络过少腹,到达子宫,所有妇科的病,男人的小便困难,通通可以。阴部的痒,妇人阴部痒起来不得了,阴痒痒起来很厉害,曲泉穴是很好的穴道,可以治疗。
从曲泉上三寸就是阴包,或从膝关上四寸。阴包穴,顾名思义,可治小便困难,其原因可能是膀胱结石,或肾结石,或小肠太寒了,或是尿道感染,小便有困难、女人月经不好,通通可以在阴包穴上取穴。
有个奇穴,摸到膝盖头,右腿内侧,用丈量法,一只手按这个腿的高骨,一个手推到身体的腹股沟这边,取一条线。假想一条线,心里面想中间一点,再往前一寸,再往后一寸,中点叫肝一,第二个叫肝二,第三个是肝三。这三个穴道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当病人有肝病了,全身黄疸,要知道是肝炎、肝硬化、还是肝癌,把这穴道一压,很痛,那不是肝硬化就是肝癌,因为肝癌跟肝硬化诊断是一样的,都是有东西长在里面,肝炎就没有。当压到痛的时候,同时就告诉扎一针在这边,用一寸半下去。内侧这个地方有大动脉,不要用三寸针,用一寸半,扎一寸就到了,痛二点就扎二点,痛一点就扎一点,这是临症来取穴,两边都下,左腿、右腿都下。当病人肝癌有腹水,肚子因肝硬化有腹水,除了下这个穴道以外,病人右边肋很痛,就下肝关,再下肝经的郄穴来镇痛。
肚子积很多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肚子上也可以下针,水分、水道。胃口没了,灸腑会中脘,关元穴。那膏肓治百病,灸一百壮,方法太多了。
五里在曲骨外开二寸,阴廉在气冲穴旁开五分下两寸处。曲骨外开二寸,是足阳明胃经的气冲,从气冲下三寸再旁开五分就是五里。往上就足阴廉,阴廉跟五里差一寸,这些穴道都是求子穴,妇人没怀孕,想生小孩生不到,这时候用隔姜灸接近腹腔的地方,多半是用灸的,因为动脉很多。平常不针,用的最多就是求子。
章门穴:手臂之下、胸肋骨最下方,就是章门穴,就在肋骨正下方,过去有人将手弯起来,手肘尖到的地方就是章门穴,脏会章门,脏病治此。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章门穴都可以治,章门不单单是脏会,又是脾之募穴,治疗脾脏,包括胰脏在内,都可在此下针。那除了下背后膀胱经的脾俞以外,正面就下章门穴,因为它是脾的募穴。
一般来说,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脾主腹,腹部的问题是脾脏在管,有人肚子肿很大、臃肿,就治它的脾脏,章门穴就是脾的募穴,所以腹里面有积水,就在这治疗。有一种症状叫奔豚,第一种奔豚在肚脐旁边,肚脐上下周围,可以摸到脉跳的很快,这是奔豚,还有一种奔豚是病人感觉到气从天枢的地方冲到心脏,临床上,针灸通通都可以。章门怎么针呢?从前或后下都可以,但都是斜刺。脾脏有问题,在这治疗,五脏有问题也可以在这治疗,像脾主胃口、恶吐等等。
期门穴:在胃经的不容穴外开一寸半。以肋来算的话,第一个肋跟第二个肋骨中间是日月,再跳过一个肋骨,就是期门穴,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期门是常用的穴道,肝经的募穴,肝病可在这治疗,肝有问题的时候。先刺期门,用俞募治疗,再扎后面的肝俞,这时候一定要去补土,这样的话,病就不会再恶化,补土的时候,旁边的章门穴,因脏会章门,当然可以用。一去强土以后,肝病就不会恶化了,这时候你再去强木,让水去生木。

期门是肝的募穴,胸胁苦满,胁下痛、肝脏痛都可治,是肝经的近取穴,都可以下针、同时也可以灸。肝主酸,病人呕酸、吐酸都是肝脏的问题,都可以用灸的。月经来时,奶水往下走,当一得到感冒时,这感冒病毒就顺着奶水直接进入子宫,叫热入血室。

总结:肝经常用穴位大敦(本穴)、行间(子穴)、太冲(俞穴)、蠡沟(肝经络穴)、中都(肝经郄穴)、膝关、曲泉(母穴)、章门(脏会穴,脾的募穴)、期门(肝的募穴),一般常用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