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就在我家附近-- 老骥伏枥

 LuXin4164 2015-05-27

*老北京杂谈

北京城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就在我家附近线装书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似乎放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就说老北京城那些胡同吧,大概除了专业学者外,一般人谁也不去关注那胡同的历史,更没有心思去挨门挨户地琢磨每个院子里住的是啥人家儿!如今,大部分胡同消逝了,可是热衷于写胡同情况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本人。就我本人来说,退休后受一些胡同作者的启发,也开始琢磨胡同,特别是我曾居住的胡同及其周围的胡同,是越琢磨越兴奋,越琢磨也越后悔!但是天下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其实有些名人住宅,我小时候经常出入,那时候进院子里琢磨和关注的就是哪儿好玩儿。上学期间,没功夫琢磨胡同;工作不久,一些胡同开始发生巨变,直至拆毁,此时此刻也没有关注那些逐渐消逝的胡同;退休后开始琢磨写写胡同的历史和往事,但是却少了很多珍贵资料!

记得我小时候,我父母经常带我去相邻的胡同里访亲拜友,其中不少就是知名人士。蒙蒙记忆中,好像听说我家附近胡同里有一个老图书馆,也听过老人们谈论过这图书馆曾经是一个大官儿的书房。但那时候我们这些忙于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也只是左耳听右耳冒。当前不久获知,那竟是我们北京城最早的私人图书馆时,我却连那旧址什么模样都忘了,真是只剩下遗憾啦!

北京城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名“共读楼”,听这名称,建馆主人颇有引导大家共同读书的意思。这私人图书馆建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其主人“国英”,姓“索绰络”,字“鼎臣”,系满族镶白旗人。这个人为官多年,后官至广东盐运使。他喜欢读书和写文章,自然也喜欢买书啦。那时候藏书据说分两种情况,一是“公藏”,这“公藏”是皇家禁地,平民百姓不得涉足;一种是“私藏”,即个人藏书,一般“私藏”主人是秘不示人。当时,不用说当时的平民百姓,就是生活困难的读书人,也买不起书。这“国英”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他不仅喜欢读书、买书,更喜欢藏书。他闲居后,在当时的北京城“东观音寺胡同”的索绰络氏宗祠东建楼五楹,储藏他数十年购买的书。他看到那些平民百姓、寒士等没钱买书而又喜欢读书后,认为自己这么多书“子孙未必能读,即使能读,亦何妨与人共读”,于是决定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共读楼”,对外开放供人们阅读,而且刻有《共读楼书目》以方便来人。

据说当时这“共读楼”在农历正月和腊月是整月开放,其他月份每月开放两天,有专人负责借阅。这两层楼的“共读楼”是楼上藏书,楼下阅览,备有书桌和凳子供人们看书。如到了“乡试之年”或“会试之年”,各地士子来京应考时,这“共读楼”则连续开放以利于那些各地的士子阅读。更因为这“共读楼”紧邻会考之地“贡院”,所以每逢士子应考期间,“共读楼”也尽力满足这些士子的需求。看来这位“国英”先生还真可以算是大公无私,热心传播知识的有德之人。

遗憾的是,这“共读楼”距我家可谓近在咫尺,却无缘一见。我所住的胡同与原“西观音寺胡同”相通,西观音寺胡同东边相对的就是当时的“东观音寺胡同”,而我家所住胡同的东口与“东观音寺胡同”西口是斜对面儿,我家住胡同1号院,出门就面临东观音寺胡同西口。小时候经常去位于东观音寺胡同西端南北两侧的“油盐店”或“猪肉杠”去买东西,记得在那“猪肉杠”东边那家“煤铺”不远处,有座两层小楼,这是不是当年的“共读楼”,没有人和我说过。我也根本没有留意那座小楼。只是我父母要求我从小儿就要多识字、多看书,为此,曾给我讲过在我居住的胡同附近,有明清的“贡院”;有一座藏书楼;也住着许多有学问的人,所以要求我也要好好读书,有机会给我讲讲周围一些胡同和名人的历史。但是那时候,我父亲工作特别忙,由于工作性质,直到我上中学时,他都是平时不能回家,只是每周六晚上回家,周日下午就要赶回单位,只是在周日休息时才能和我们一起待半天,哪里有时间讲这些胡同历史。而且在上世纪50年代末,“共读楼”连同它所在的胡同“东观音寺胡同”因拆迁彻底消逝了。所以与“共读楼”失去擦肩而行的机会!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再想详细谈那“共读楼”,连道听途说都听不全了!只是遗憾这“共读楼”虽然近在咫尺,但却没注意过,更没有进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