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高考语文指导

 昵称3541456 2015-05-27

                                 新课标区2015 高考语文临门一脚

                                                                 ·孙建辉

高考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次经历,它决定了你的一生在多高的一个平台、怎样的一个层次内发展。语文作为打响高考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负:考得好的能达到130多分,差的七八十分,实在不容小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考试时“超常发挥”,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孙老师认为,考试从来都是奖勤罚懒,别指望不劳而获。但考试中确实存在一个把平时所学适时激活,考出实力、考出水平的问题,这里还真有一点可以称得上经验、方法的东西。作为一个多年执教高三的老师,我想把一些心得、体会奉献出来,与你分享,助你飞腾。

                                               应试心理篇

    考场上,保持一种紧张有序、适度兴奋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常见一些同学,刚上场十几分钟就被一道难题搞得方寸大乱,大脑中一片空白。心里越急,越想不起来;越想不起来就越急,以致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而一旦走出考场,却突然变得清醒了,什么都记起来了。这种情况,轻的叫“怯场”,重的叫“晕场”。在“怯场”状态下,思考往往中断,延误时间。如果发展下去,还有可能突然晕倒,完全丧失答卷能力,造成考试彻底失败。欲正常发挥已不可得,哪里还谈得上“超常发挥”?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再会调节的人,也不可能把状态调试到上场之前,就像受过伤的皮肤,总会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记号。这样,如何避免考试晕场,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晕场无非是回忆受到了紧张情绪的干扰。有的在考试时担心考不好会影响升学,或是考不好面子上不好看,抑或怕父母责骂,甚至怕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等等。这些杂念及由此引起的情绪波动和紧张心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干扰和阻碍了回忆的正常进行。紧张心情和情绪波动之所以能起干扰作用,从生理机制上看,就是由于大脑皮质上的神经活动过程产生了负诱导,引起了抑制,因而妨碍了回忆。

下面介绍几种做法,大家不妨试试。1.临考前几小时,应该停止复习。一切至此已成定局,破罐子破摔啦!不要以为自己是好罐子,烂不起;别人还是唐三彩呢!2.进入考场时,在心里说些自我鼓励的话,利于安定情绪。3.拿到试题,先不要急于做,提前5分钟发卷,是让你浏览试题呢:检查试卷印刷质量,感知试题的数量、难易程度,确定答题策略。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去解题,完成容易题目所获得的成就感,有利于解答后面的难题。就语文来说,不妨按照“名句默写”→“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小说/传记阅读”→“作文”→“现代文阅读”的顺序进行。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技法指导篇

所有试题均以读懂选文和题意为前提,读不懂选文、题意,技巧、方法便无从谈起。那种粗枝大叶读文,苦思冥想答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有的文本都需要精读,我们宁肯在阅读上多下些功夫。

一、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选材广泛,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等各种类型的文本都曾涉及。这道题虽然放在开考第一题的位置上,但它的能力层级却不是最低的,甚至还很难——同学们平时做题那超低的正答率足以说明问题。对于三道题经常做错两道以上的,我们甚至建议你把所有的题目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全部分配给小阅读。最坏的情况是,没时间读文本,借着经验、跟着感觉蒙呀——那也认了!

做这三道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同学习惯于先看题目,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同学追求一遍读懂,问题全解;还有的同学速读一遍,再略读一遍,不一而足。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具有整体阅读意识,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养成边读边画,捕捉信息的习惯:画出关键句、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题目中的重要提示,以方便查找、比较。还要认真审题,弄清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在审题上节省时间,那种弄不懂题意匆匆忙忙答题适得其反的教训是惨痛的。

科技文最忌根据固有知识主观臆断,而应该完全按照文本所阐述的理论、主张去评判题干的正误。还应该掌握一些技巧,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科技文命题常设的陷阱

1、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概念间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包含(属种)关系、相反(相对)关系等。除同一关系外,其它几种类型均不是等值概念。要特别留心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中的词语是否等值概念交换,选项在表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是否把原文对名词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
    2
、无中生有。选项的判断在原材料中找不到根据,亦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纯属命题者有意提出来混淆视听。

3、以偏概全。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擅自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或故意只抓住文中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句话的内容,断章取义,对问题做出片面的理解,都会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文本中的“一些”“有些”“有时”“大多”“大都(dū)”“一般”“几乎”“绝大多数”“除……之外”等说法,到了选项中是否变成了“全”“都”“凡”“普遍”“所有”“全部”“全不”“一切”“各种”这样的字眼。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一般都是有问题的。
    4
 、源流倒置。包括“因果颠倒”和“强加因果”两种情形。要注意事物间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空间上的前后位置以及操作方面的严格程序。选项往往在时间上对原文提前或滞后;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把“果”变成“因”或“条件”;还可能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硬生生说成因果关系。
    5
、已然未然。“已然”是指已经发生,既成事实;“未然”是指没有发生,尚属推想。选项故意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已发生。应注意“目前”“有时”“将会”“将能”“尚未”与“已经”“某时”“某年”“当……时”“……了”等词的内涵。
    6
、或然必然。“或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必然”肯定会出现,一定会出现。选项有意把可能发生的说成肯定会发生,或把肯定会发生的判断为可能会发生。文本中这一类的标志词有:“也许”“大概”“差不多”“估计”“可能”“(也)未必”“或许”“仿佛”“好像”“似乎”“应该”“一定”“必定”“肯定”“务必”“绝对”。
    7
、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完全没有内在联系,可立即把选项当作干扰项排除。(王顾左右而言他)
    8
、主次不分。对题干所提的问题把握不住主次,故意将主要内容说成次要内容,或将次要内容说成主要内容。选项往往夸大事物的作用、能力、功效、地位、影响、意义等,这时候,忠实于原文就变得格外重要。
    9
、主客颠倒/喧宾夺主/反客为主。文本中是动作的执行者,到选项中成了受动者;反之亦然。

10、南辕北辙。误解文本,完全相左。是出题人设置的比较小儿科的干扰项。

老师原创了一首《小阅读做题歌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弄清概念莫发慌,修饰限制勿遗漏。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外延改变不足取,夸大作用是吹牛。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慢在解读文本上,一旦破译了信息密码,它后面题目的区分度是很高的。选择9分,务求全对;翻译10分,超过两个词语理解不准,只能说明你文言功底差!满分19分,想考一本的同学,要争取1719分。

   1、知识储备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于乃其/而以何则且若与/所为因焉

    渗透于翻译题中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倒装句(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万用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①何②通“盍”,何不)盍(何不,为什么不)、胡、焉、安、奚、恶(wū,哪里,怎么)3)谦敬词语:请、谨、窃(私下里,私自)、忝(有辱于,使……受辱)、辱、敢、幸。(4)修辞词句:社稷、更衣、春秋高、山陵崩、中道崩殂……(5兼词:诸(之于)、焉(于之)、盍(为什么不)、旃(zhān,之焉)、叵(不可)。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委任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免除);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乞骸骨(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借指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新唐书·高力士传》:“於是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即专决,虽洗沐未尝出。” 朱熹《示四弟》诗:“十日一洗沐,诸生各归休。”)

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报(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2、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第6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读的过程中划出难字、人名、地名、官职名,障碍,扫清疏通文意。(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3、分题指导

   第4考查文言实词。要知道,实词理解不全在于你是否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在考察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常用方法:①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②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③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④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⑤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⑥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⑦通假推断。按字面意思实在解释不通,便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有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同音通假三种情形,由此便可利用音形关系,从字音、字形的角度进行通假推测。如: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越来越细,倾向于“微殊”,即用错误选项的解释代入,似乎能讲得通。但就是不准确,应该有一个更精当的解释。

 ▲※★5:最早考查“性格筛选题”。要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2014年新课标Ⅰ卷、Ⅱ卷都变成了“断句题”。2014湖北卷、湖南卷、广东卷、重庆卷、四川卷也涉及这种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种题型,①应当先通读文段,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②要留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点断的地方;甚至一些复音虚词(包括关联词,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都是我们的好“帮手”。③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这又是一个依据。④使用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修辞方法句子,又可以利用其整齐的句式加以点断。⑤“……者,……也”“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为……所……”“受……于……”“见……于……”“如……何”“况……乎”“何(以)……为”这样的判断、反问、被动、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2015年的第5题也有可能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对付这种题型,一靠积累——我们复习1~5册必修教材时给同学们做的学案,内容博大精深,差不多能满足考试的需要,大家有必要在早读、晚读的时候回归教材,用好一轮学案;二靠课外的练习补充,你把历次考试卷上面的知识点复习一下就够了。

   6综合评价题。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颠倒时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7翻译题。先了解两个原则:①解析文言文中的词或句,都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目标放到比它大一级的语言单位中,整体理解,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生硬地加以解释。②“信、达、雅”原则。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两句话采用直译的办法,一般都能译得通。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应着眼于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文言文常承前省略介词“于”和代词“之”,补出的内容要用“(   )”括起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主要是那些消独的、衬音的、提宾的、后置定语的助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语法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如比喻、避讳、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造成大家失分的往往是几个采分点译不准。采分点主要是: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老师自编一首翻译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留着它,古义现代词语替。被动分清施受方,省略灵活补上去。倒装成分调语序,领会语气重流利。

觉得好,那就鼓鼓掌吧!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言简而意丰,是诗人心迹的如实记录,能读懂古代诗歌的人是幸福的。

诗歌多省略、多倒装,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有这样一些方法(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该诗人作品的内容、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东晋、南北朝、安史之乱、南宋及各王朝末期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副词和常见的意象。最后两句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以上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古代诗歌阅读要抓三大块:思想情感、意象内涵和表现手法。

1、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要学会抓诗词中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独、孤、悲、愁、泪、凉、寒、喜、惊……

2、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略)

3、表现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与“写作特色”的外延一致,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联想/想象、抑扬、褒贬、借古讽今、借形象说理、渲染、铺垫、衬托、对比、赋、比、兴)”“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用典、借代、对偶、互文)”“结构艺术(起承转合、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四个方面。

描写分类:①按内容,分为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详略分为工笔和白描(修辞学谓为“列锦”)③按事项分为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由情及景、移情换景、以景结情)、动静处理(以动//声衬静、动静结合)、远近层次(由远及近、由近到远、俯仰有致)、感官调动(视听嗅触味通感)、色彩调配/渲染(冷暖)、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点面结合、虚实处理、诗中有画/诗情画理的运用。

常考题型

题型一:分析诗眼或某一词语的妙处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模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题型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题型三:分析某一人或物的形象

1)直接赏析形象。对人形象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景物形象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可以把诗句做较好的翻译)

2)赏析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或内涵。主要看此形象在古代诗词里常代表的意义。

题型四:分析意象、意境

意象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意境答题模式:此题在作答时可先描摹出图景,然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图景,再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或思想感情。

题型五:分析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1景情关系(也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的)。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情由境(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模式:诗词中写了什么景+表现了什么情。

2物志关系。即看是否是托物言志。 答题模式:物的特点+诗人心志。

3结构关系。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问答等。

4修辞手法。常用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用典、借代、对偶、互文。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5艺术风格。有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答题模式:特色词句+该词句表现出来的景象+风格。

6表达技巧。常用的是衬托、渲染、想像、画龙点睛、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答题模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题型六:语言风格

答题模式:找出特色词语+该词给人的感受+体现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文笔婉约……)。

题型七:评价型

一般是评价诗词中的词语用的好不好、妙不妙……(请作肯定回答)或是给出一段后人对此诗词的评价,问你这个评价对不对、正不正确……(大部分情况下作肯定回答),如果是问将诗词中的“XX”词改成“XX”合不合适,那么请作否定回答。然后再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理由。

题型八:两道诗词比较阅读

1)景物对比 (2)思想感情对比 (3)意境对比(4)风格对比 (5)暗比(常见的是古今对比和往昔对比,如《哀江南》)

题型九:综合表述

这种题型,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三问解答法)“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也可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主要侧重四个方面: (1)景情关系 (2)意境 (3)艺术手法(4)主旨

答题模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注意:不管以上哪种题型,在作答的时候都要立足于诗词本身,也即是在组织答案时要紧贴着诗词来答。如答“借景抒情”时,要答出借XX景抒XX情;答意境时,要答出用XX构成XX样的意境;答比喻的手法时,要答出用XX比喻XX;答对比时,要答出用XXXX进行对比;答某个词语用的好(妙)时,要答出用这个词时,这个词和诗中的XXXX词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须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问哪句先翻译,然后小切口问题如字词、表达技巧要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如情感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最后一点:实在不能落笔作答时,请尝试翻译诗词作为答案

  以上列出的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款”,其他的各类问题基本从这几种衍生出来。厚积薄发之后若能不忘诗歌鉴赏的答题关键:译、评(评定手法、特点、作用等)、述(结合诗文本身谈你“评”的依据),不忘感情(诗文表达出的情感),并灵活地对症下药,就能将诗歌鉴赏做得更好。

(三)名篇名句默写

放眼所有高考题目,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道如此小儿科的题,相当于给你送分,大家尽可笑纳,千万别手软。目标当然是6分,谁失1分,谁懊悔终生!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做这道题,让自己品尝一下胜利的滋味。这道题对书法的要求最高,要按楷书的标准,一笔一划,字体舒展,背诵准确,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如记忆暂时中断,可先放它一马,等后面想起来了回头立即补上。

临近高考前一周,建议1、目标已经锁定64篇,不妨功利一点。2、多多注意字形,切忌眼高手低,觉得会,其实一直在坚持一个传统的错误。

 

什么最让人痛心疾首,悔断柔肠?就是写了黑乎乎一大片,交上卷才发现没涂大题号,辛苦一场白忙活。一发答案卷,先把框涂黑——你值得这么做!

无论小说,还是人物传记的写作,都遵循这样一种写作理念:

                                开篇点题

                       开头     总领全文    照应题目

                              设置悬念    辅证

                                过渡        对比衬托

           结构        中间     伏笔铺垫

                                承上启下

                                画龙点睛(小说:“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读)

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也就抓住了小说命题的精髓。那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在应考时要充分认识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任何一点上设置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其他另外两点,特别是人物与情节之间。

    (一)、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故事情节常考题型: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起线索作用。⑨埋下伏笔。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答题模板: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二)、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两个美学概念。“圆形人物”指的是那些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往往更符合人性的真实。作家会在动态变化中塑造这类人物,所以圆形人物都具有立体、丰富、辩证、真实等特点。《水浒传》中的林冲、鲁智深甚至宋江,都是成功的圆形人物。“扁形人物”是指性格较为单一,可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加以归纳概括的人物形象。人物一出场,读者就很容易把他认出来,单纯、透明,是个优点;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不少缺点:人物性格固定化、模式化、始终如一,没有发展变化,缺乏性格深度。这类人物总是固定在某一层面上,脸谱化、公式化、概念化:好人总是高、大、全、俊,坏人总是形容猥琐、獐头鼠目。被誉为《三国演义》“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的形象塑造,就犯了这个低级错误:曹操一上场就是个奸诈之徒,死了也制造“七十二疑冢”的无解之谜,留给后世一个天大的难题;诸葛亮,那是“聪明人”的代号,死诸葛还要吓走活仲达;关羽义薄云天,为兄弟出生入死,成为后人义结金兰时膜拜的偶像。这类人物的创造,多是为了传达作者的某种意念,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法摈弃,也毋须摈弃。现当代小说、戏剧创作以及影视人物塑造中,扁形人物仍然大量存在着。
   
考查小说,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乐观向上,自私狭隘等。

   (三)、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指人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及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它能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对表现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季节、天气、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景观等因素。
   
环境描写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象征暗示作用。⑦对比烘托,也叫比衬。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⑨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常见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悬念。2.提示(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促使情节发生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悲剧意蕴是绝对的,喜剧效果是相对的)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要有针对性,不能硬性拔高主题。
   
主题思想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1)梳理文章结构。(2)概括内容主旨。(3)联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概括主题的模板: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五)、写作技巧
  
 精妙的小说离不开恰切的写作技巧,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1
、表达方式。一般涉及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鲁迅小说多用第一人称表述。要知道,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不能拿“我”与作者划等号。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这种形式的小说为数极少,课内学过的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您”)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全知全能视角/上帝视角(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历史、现在、未来全在他的视野之内,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很像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被视为落伍,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冯·麦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无所不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入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再者,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叙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自然流畅,易于接受。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补充交代,丰富内容。

平叙(分叙):多用于人物、事件、头绪繁杂的长篇小说。作家为了驾驭宏大场面,往往在一个线索上的人事暂告一个段落后,腾出主要笔墨叙述另一个线索上的人事。典型语言标志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按下……不表,单说……”“再说……”。其好处在于能从容驾驭复杂情节,头绪清楚,有条不紊,照应得体。
   
描写的详略——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3、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小说创作的“草蛇灰线”技法:最早是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所提出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 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的痕迹;拿缝衣线在柴灰里拖一下,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用于小说创作中,指留存于情节叙述过程中的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如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六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雷雨》中繁漪说到的后花园里的电线,为后文四凤自杀周冲连带触电做“草蛇灰线”。《边城》中,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后面便有了翠翠梦中听歌的情节。实际上,草蛇灰线就是伏笔与照应技巧。草蛇灰线的五种形式1、谐音法 2、谶语法 3、影射法 4、引文法 5、化用典故法。

表达技巧的常考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读)

(一)人物传记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概括性、通俗性、时代性等特点。

1.筛选概括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辨析文本中各种信息的性质,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实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信息在不同的文本中,往往表现不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全面。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信息呢?①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②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目标。③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④在信息范围内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修饰,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⑤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就将有效信息与各选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在做信息筛选题时,要力避以下误区:①不能按照试题的要求来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这是做这类试题的最大失误,要知道,筛选务必要按试题的要求来寻觅择取。试题的要求规定了范围,只有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筛选,才是做有用功。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干扰信息较多,就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略过无关信息,概括有效信息,提炼所需信息。②不能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 要筛选重要信息,就必须明确何谓重要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设问中涉及的知识,如果试题中是关于新概念、新知识的内容,那么凡是与新概念、新知识有关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③不能以阅读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进而作出恰当的整合。辨别是针对客观题而言的,辨别是要能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辨别,作出恰当的整合。针对主观题而言,整合时要能提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④阅读时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筛选信息。因此,不能准确地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造成答题错误。

2.分析传主形象

    梳理相关传主的主要事件,从而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主要特征。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进而反映生活,表达深刻的主题。刻画传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对传主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传主的性格。(2)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传主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3)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鲜明。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技法总结: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3.分析传记选材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4.掌握传记写作技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

    (2)常用表现手法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叙议结合/评传结合、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正侧相映、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技法总结: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其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5.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人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6.探究类题目

    传记类文本的探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2)探究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这类探究题,应对文本内容作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形成比较合理的观点。组织答案一般宜用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先明确概述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小结重申。

技法总结:学会鉴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做出适当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

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答题应像写作一篇小的议论文,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要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二)新闻综合评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的说明》增加了一种新闻综合评价题型,着实让很多人慌了神。

这种文本是新闻类文本的一种类型,它往往围绕当前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着眼于专家、学者的权威看法(少时也有对普通民众的采访),兼采几家媒体同一时段的报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引导考生深度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它要求考生具备相当高的认识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及时关注社会问题,把握主流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体现了高考为国选才的目的。但由于所选文本容量太大,不如小说及人物传记有情节故事性,因而阅读耗时太长,信息解读较慢(比小说、人物传记多耗时3-5分钟),老师评价此题为整套高考试题中的“极品”——最难的了!

结合平时的训练内容,我们给三种选考文本排排队,由易到难依次是:人物传记<小说<新闻综合评价。万一,2015年新课标卷出一道这种题型,同学们弃之而选小说也是可以的,毕竟,考场多得分才是硬道理。

新闻综合评价常考的题型有:

1、分析材料X和材料X各自报道的角度/着眼点和内容有何不同。

角度有“宏观——微观”“横向(空间地域的“他比”)——纵向(时间先后的“自比”)”“国内——国际”等的不同。

2、就xxx问题,材料X和材料X各持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3、为什么说“                  ”?请结合材料简要解析。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XX”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成语使用。老师总结了成语使用的十项注意:①弄清对象,不可张冠李戴。“豆蔻年华”“举案齐眉”“白头偕老”“在广州亚运会上,中国男子体操队技压群芳,夺得冠军”“青梅竹马”“鸾凤和鸣”“琴瑟失调”等即是。②感情褒贬,谨防使用失当。如“半斤八两”是个贬义词,而“平分秋色”则是个褒义词;“处心积虑”贬义,“殚精竭虑”褒义;“胡思乱想”贬义,“奇思妙想”褒义。③结合语境,切忌望文生义。常考的有“文不加点”“侧目而视”“不知所云(是由于说者的原因)”“久假不归”“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江河日下”等。④多义成语,必须全面掌握。题目中,我们遇到了“落花流水”“不绝如缕”“秀色可餐”“平易近人(也指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灯红酒绿”“眉来眼去”“一尘不染”“左右逢源”“战战兢兢”“舞文弄墨”“暗送秋波”“粉墨登场”“呼风唤雨”“循规蹈矩”“平铺直叙”“不三不四”“不赞一词”“引火烧身”。⑤修饰限制,不能重复矛盾。如“感到自惭形秽”“最终尘埃落定”“所有芸芸众生”“一个莘莘学子”“让/被人贻笑大方”“独自孑然一身”“使人民生灵涂炭/广大灾民哀鸿遍野”“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津津乐道地说”“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大家众所周知的”“每天都要日理万机”“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正在方兴未艾”“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破天荒的第一次”“忽然觉得恍然大悟了”“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⑥固定搭配,遵循语法规则。典型如“无时无刻不……”“时时刻刻都……”“不可同日而语”“难以望其项背”“姹紫嫣红(只能作谓语)”“(某物)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⑦谦敬有别,分清己方他方。“鼎力相助”“不情之请”“蓬荜生辉”“不吝赐教”“不耻下问”“耳提面命”“忝列门墙”“率先垂范”“望尘莫及”“敬谢不敏”“感同身受”“慷慨解囊”等用起来大有学问。⑧正本清源,明辨使用范围。“鳞次栉比(亦可指船排列整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是说房屋;“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是说书多;“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倚马可待”是说才思敏捷;“不名一文”“别无长物”“家徒四壁”“室如悬磬”说穷困;“见仁见智”适用于许多人;“鼎足而立”得有三方。古代用于文章写作、图书出版的成语特别多,不妨专门整理一下。⑨语素相同,最易混为一谈。试区分“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一蹴而就—一挥而就”“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目不暇接(物多)—应接不暇(人慌乱)”“良莠不齐—参差不齐”“迫不及待—迫在眉睫—燃眉之急”“狼狈为奸(几个人)—朋比为奸(一群人)”“不可思议—不可理喻”“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巧夺天工(人工技艺胜过天然的)”“振聋发聩—震耳欲聋”“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所不为’义同)—无微不至(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休戚相关(彼此祸福相关)—休戚与共(同甘共苦)”。⑩学艺不精,错误根深蒂固。现实中,有多少人误用了“曾几何时”“明日黄花”“萍水相逢”“雪泥鸿爪”“灯火/意兴/春意阑珊”“惨淡经营”“目无全牛”“别无长物”“万人空巷”“不刊之论”?勤翻字词典,才能修正传统的错误。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同学,他可以在15秒之内将此题搞定。

14辨析病句。做这道题,应在1分钟内速战速决。高考考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及不合逻辑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具体有13类语病模型:

   ⑴并列成分要注意内部排序:世博会机构还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评审、包装、征集。⑵并列结构作句子成分要分别和各项都能搭配: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⑶多个句子共一个主语,该主语和各句要都能搭配:该厂两次获省级大奖,三次被授优质产品称号。⑷考虑正反两面是否照应:能否做好救灾工作,关键是干部作风要好。⑸误把宾语的长定语当宾语:该地区推广用棉籽饼菜籽饼喂猪。⑹有介词或连词要考虑使用是否得当或是否缺少主语:通过大家批评教育,使我明白了这个道览理。⑺有两种表述方式的要注意两种结构是否杂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消费者所欢迎。⑻如有数量短语或介词结构就看是否产生歧义:县里通知我们15日前去参加培训。⑼禁止,避免,防止,忌等有否定味,不需再用否定词: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10)多重否定或否定加反问要看句意是否造成表意相反:难道我们不应该不向雷锋同志学习吗? (11) 有代词的句子要注意指代是否明确或代词是否多余:雷锋精神当然应赋予它新的内涵。(12)句子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考虑是否语序不当。(13)有关联词就要注意位置和搭配是否得当。

   做题方法:只要确定有错误的句子就可以了。首先通读句子,凭语感感觉有没有不对的,然后看看有没有缺少谓语或者宾语,接着看标志,只要是病句标志就基本可以确定这个病句了。给你一首歌诀:查病凭语感,搭配找主干。数量要辨清,并列也麻烦。介头审主残,否定加两面。长句最难办,指代及关联。告诉你一个经验:跟时事关系紧密的一般都是没有语病的选项。

15语意衔接。这道题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语感强的同学通读一遍,就能把握语段的逻辑重心和语意的起承转合,1-2分钟斩获3分;悟性差的同学读几遍仍是一头雾水,耗时七八分钟仍是铩羽而归。不管怎样,老师还是送你“语言连贯题七看七注意”,死马当活马医吧:①看标点符号(语气语流),考虑语意的粘连性;②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的一致性;③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整齐性;④看词语呼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⑤看表达方式,考虑表达的目的性;⑥看逻辑顺序,考虑思维的走向性;⑦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注意转折词,关联词,标点符号,还有上下文的句意是否一致。

16嵌入式语意衔接题。大家失分一般很多,一方面由于题目本身的局限——你既要有该语段所讲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语感,能揣摩抽走文句的意思,还要善于表达;另一方面,评卷规则也不近人情——对一句得1分,对两句得3分,全对才得5分,总要让考生吃点亏!真混!多做题肯定有好处,但平时广泛阅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题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里介绍几种可能考查题型的答题要领,有备无患。

1、图文转换:⑴表文转换:要关注“两头”(最大和最小)的数据,这两类数据能反映实质问题。要从数据中读出问题的本质,表述时不能出现具体数字。⑵徽标说明:徽标有抽象性(多以字母或简笔画为主体)、开放性(与国际接轨,吸纳、兼容、迎接八方)和审美性(写意、夸张、动感)的特点,要揣摩构图如何服务于使用主体的。⑶漫画读图: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目的,应将漫画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并注意它的讽刺性、夸张性。⑷新闻摄影:先进行整体阅读,把握图片的主题或方向;一些细节也不能忽视,它往往起到提示作用;还要符合题目对于表达方式的要求——一般看重为图片配解说词,考查你的“描写”功夫。

2、压缩语段。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⑵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新闻要抓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议论性文段要关注观点;⑶充分利用表达空间,坚决不超字数,也不能剩太多的格子,那样就没实质性内容了。

3、变换句式。最常见的是为一个概念下定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短句变长句的练习。常用“概念++特殊属性+本质属性”的格式;还有一种可以备用:“特殊属性+本质属性+叫(做)+概念”。下定义有一个隐性要求:必须是一个单句。一般做法是:先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主干),然后将其他句子变成修饰语,按合理的语序,插到宾语前面作定语。这种题型往往都有字数限制。

4、应用文修改。此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尤其要注意语言简明的问题(即语义不重复,不晦涩,能少则少的词语)和得体的问题。语言得体要求:根据交际的目的来决定:说什么内容;根据交际的对象来决定:用词得体(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正确使用谦敬词;根据交际的场合来决定:公共与私交场合,庄重与随意等;根据交际的手段来决定:选用书面语体(视觉语言)或口头语体(听觉语体)。要了解:㈠广播稿或口头通知中不能有括号,省略号,同音词,文言词等类似的词语㈡通知,请柬等应用文注意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的齐全。答题时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上下文意是否照应,衔接过渡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合乎语病类型,选择最佳表述,修改效果明显)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注意作者身份、语气是否得体和礼貌。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

   5、对联:注意既“对”(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末字仄起平落)又“联”(内容相关,突出主题)

   6、公益广告:要有创意(忌套用甚至抄袭现成的广告),有修辞(一般考虑对偶),有感召力,更要符合题意。

六、写作

作文是大头,千万别放手。你应该保证至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文,如此,才有资格上50分。

四类材料立意指要:①故事类:抓住人性光辉。如2012新课标修船工补洞、2013新课标徒弟切割钻石、2013大纲卷年轻人还手机;对于情节推进式材料,重心要后移,如2014年湖北卷:“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对于这则材料,“别人只是自己判断的一种参照,自己的体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立意。②争议类:摆明考生立场。如2013江西卷中学生对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的不同态度、2013北京卷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手机作用的不同评价、2013广东卷三个家庭对待富翁捐助的不同反应、2013安徽卷萧伯纳的质疑、2013郑州三模之给老人让座、2014河南六市高三二次联考之年轻人和路人该避开还是战胜“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的争论;③名言组合:提炼相同意义。如2013浙江卷给的是丰子恺、赫胥黎及美国作家菲尔丁的三则名言,2013福建卷给的是顾城的《忧天》;④综合材料:联系社会热点。如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咬”莫言和铁凝,2013江苏卷探险逼走大蝴蝶等。

题好一半文。给你几个可以套装的模式:议论文——《拒绝    》《带着    上路》《人生没有    》《将    进行到底》《    是怎样炼成的》《给心情涂上    》《生活需要    》《在    中前行》《拥抱    》《拆掉    墙》《放下    ,收获    》《埋葬    ,牵手    》《追寻    》《    在左,    向右》《勇于    ,迈向    》《    点亮/点燃    》《为    鼓掌/喝彩》……;散文——《    ,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永远的    》《有一种        》《人间  月天》《    花绚烂绽放》《在    的天空下    》《那    ,那    ,那    》《听听那    》……

当代作家王蒙曾现场试笔高考作文,结果只得了及格分。据此不难看出,鉴于用时、篇幅、评阅诸方面“残酷”的规定性,高考临场作文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孙老师积淀多年来临场作文考前指导经验,总结出考场作文写作的“六先六后”,相信它定能引领你打牢底盘,闪亮登场。

  一、先“常心”后“功心”

  “常心”就是“平常心”,它有利于作文水平的稳定发挥;“功心”就是“成功在此一举之心”,它对作文水平的发挥有催化作用。

  有资深心理学教授指出:“在国际体操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发挥失常;如果他们能发挥出平时70%-80%的水平,就可能夺牌。”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先“常心”后“功心”,考生才能不仅平稳地发挥出自己作文的才气、才思、才华,要观点有观点,要构思有构思,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而且能够达到“出彩发挥”的水准。而“功心”为先的考生,往往处处追求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力拔头筹、技压群芳。殊不知,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独木桥”上哪能处处“心想事成”,结果“连平时怎么走路都忘了”,处处找不到感觉,“超水平发挥”的美梦落了空,“低水平草就”的现实反而成了真。

  二、先“袖手”后“疾手”

  “袖手”就是作文下笔前的审题和构思,“疾手”就是作文下笔后的快速完篇。多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拍脑勺”、“拍大腿”,何哉?考生惊呼:走题了,还有一个好素材漏写了,还有一个好手法漏用了……

  “惊呼”根由何在?未能先“袖手”后“疾手”也。试想,文题匆匆一瞥,就一挥而就,焉能不出现“收笔方觉离题远”、“丢三落四”等流弊?

  高考骄子的成功秘笈告诉我们:要想“疾手”得自信、精确、完美,必先要“袖手”。要舍得用五分钟的“袖手”时间,想透如下八个问题:①文题中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文题的核心意旨是什么?③我从哪个角度切入主旨?④我写什么文体?⑤我如何布局全篇(如“情节”“论层”等)?⑥我在哪里设计亮点?⑦我用哪些素材演绎主旨?⑧我用什么手法呈现素材?“袖手于前,疾手于后”的考生,必能心中有谱,笔下生风,畅快淋漓,不留遗憾。

  三、先“合格”后“风格”

  “合格”就是作文合乎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风格”就是作文彰显考生自己选材、谋篇、手法、文采等方面的个性。

  高考作文必须“先'合格’后'风格’”,因为“合格”是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守的文体规范,也是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的规则,如有违反,必定“要适当扣分”,“四不像”作文更是“杀无赦”;而“风格”仅是个体考生的写作个性,它被认可的程度,还要看其是否“对'评分标准’的路子”、是否“合阅卷老师的口味”,而这是“未知”的。先“合格”后“风格”可谓“一鸟在手”,分数无忧;而先“风格”后“合格”则是“一鸟在望”,分数飘摇。

  为此,广大考生必须结合自身的写作特长,首先强化文体的“合格”训练,一定要做到“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如下四种基本文体的特征,请大家悉心揣摩:

文体           写作目的         写作要求  结构单位       语言

记叙文     以情动人,使人感动    刻画形象    场面      具体,生动

议论文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分析推理    论层      严密,概括

说明文     以知启人,使人明白    介绍知识    释项      简洁,准确

应用文     以事告人,使人知晓    清楚明了    事由      平实,得体

  四、先“意段”后“字段”

  “意段”就是作文在文义上的逻辑层次切分,而“字段”则是作文在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切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字段”跟着“意段”走,以“意段”来调控“字段”。而考场上的实际现状是:有的考生随心所欲,想在哪切分一段就在哪切分一段;有的考生“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文章都搞成“三段论”(甚至“一段论”);有的考生记“流水账”,“十八岁的天空”就写成十八段……

  殊不知,阅卷老师在评分时第一关注的、最为关注的都是“意段”,层次切分的情理维度、逻辑推进的技术含量是他们手中重中之重的评分砝码。如果你的作文“意段”和“字段”不合拍,因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干扰、破坏了阅卷老师头脑中正在“尾追”的语意逻辑层次,阅卷老师就会越看脑子越胀,越看心里越烦,越看眼睛越花,“痛下杀心”就变成情理之中的事了,而且还“杀你没商量”,因为他有“评分标准”中“结构混乱”的“尚方宝剑”在手。

  五、先“显性”后“隐性”

  “显性”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主旨、情感和手法,“隐性”就是用暗寓、象征等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倾向、观点和意旨。鉴于高考阅卷老师十几秒钟评判1篇作文的阅卷速度,他们对每一篇作文不可能从容不迫,细阅细品。为此,考生的临场作文必须先“显性”后“隐性”,在让阅卷老师看“明白”后再看“微妙”。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手法搞得云遮雾罩,玩“兜圈子”,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六、先“书写”后“书法”

  “书写”旨在清楚“顺眼”,“书法”旨在艺术“养眼”。高考临场作文必须恪守先“书写”后“书法”的规则,其因有三:

  首先,这是《考试大纲》中作文必须“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的法定要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每个错别字扣1分。而“书法”中惯用的添笔画、减笔画、艺术笔画,都被视为错别字。再如全国卷“评分标准”就规定: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而“书法”中惯常的不加标点或“一顿到底”(通篇都用一种形似顿号的符号间隔),都被视为“标点不清”。

  其次,这是“网上阅卷”的视觉要求。“网上阅卷”是将考生的答卷激光扫描后输入电脑评阅,而“书法”上的轻重、疏密、错落、飞白等艺术手法在扫描后,要么“显现不出”,要么“不美反丑”。倒是“文字匀称、横竖成行的卷面”在扫描后视觉效果更“爽”。

  再次,这是“考生思维”的品质要求。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在“火药味”特浓的考场之上,考生对“书法”效果的度量、追求,势必会干扰行文思路的展开、推进。

  有高考作文专家感慨地说:“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写作要求、评分标准)的跳舞(发挥写作水平)。”因此,有理由相信上述“六先六后”定能助你既戴牢“镣铐”,又“舞”出华彩,在考场之上“笑傲群雄”。

 

给你讲个冷笑话吧?《作弊要遭天谴的》:考试开始不到30分钟,某女生开始踢前桌的凳子,想要抄题。不巧,一块巴掌大的天花板墙皮正好掉在她桌子上,很大的动静,全班都吓了一跳。该女生遂自己埋头答题。考试后她愤愤地说:“有了一点点作弊的想法就遭天谴了。”——请大家诚实考试,真出了问题,后果比这严重。

    祝同学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孙老师:13598846728.无事莫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