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ADDIE已死?

 先飞之笨鸟 2015-05-28

人们经常说ADDIE模型,或者说ADDIE模型是一个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模型。事实上,这种说法“正确”也“不完全正确”。在系统性课程设计与开发(ISD)领域有上百个模型,各个模型从内容到展现形式各有特点。ADDIE是对这上百个ISD模型的一种综合和概括。因此,严谨的说ADDIE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模型,而是模型的模型。它包含了: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 (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 (学习评量的实施)。在ADDIE五个阶段中,分析与设计属前提,发展与执行是核心,评估为保证,三者互为联系,密不可分。ADDIE五个字母分别表示: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e(评价)。

一则广告的争议——ADDIE已死

ADDIE已死”——这句话最近可是见得最多的一句话,不管是在《培训》杂志举办的第11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学习大会上,还是在《培训》杂志上,都会出现这句话;记得在安迪曼咨询的人才发展峰会上崔连斌博士曾经也发表过这个观点,但是有点不同,他的原话是“ADDIE已死?!”而在《绩效改进》三卷本里面的第一卷的第一章中写到“ADDIE已过时。”不管是从崔连斌博士的话来看,还是从《绩效改进》三卷本的观点来看,其实都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ADDIE真的死了吗?而非像我们看到的广告那样是直接给ADDIE判了“死刑”。


(图源自:《培训》杂志5月刊广告)

ADDIE模型并没有死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去请教过好几位专家,其中安迪曼胡丽博士表示:”ADDIE”是模型中的模型。我是比较认同的,“ADDIE”已经是高度浓缩了课程开发与设计中最关键的五个步骤了,同时,我见过的众多模型都需要做这五个步骤,只是先后顺序的问题,如: PADDIE模型(基于行为改变课程设计与开发)、FDD模型(敏捷课程设计与开发)、SAM模型(课程开发敏捷迭代技术)、HPT模型(绩效技术模型)、DACUM模型(基于工作分析的课程设计模型)、SDM模型(战略分解模型)、CBET模型(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模式)等等都需要应用到这五步,所以我非常认同胡丽 博士所说的ADDIE模型是“模型”的“模型”。

从五种主流课程设计的模型验证ADDIE是否已死?

课程开发技术是依据其理论基础和着眼点的不同而循序渐进式发展的,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别:

a、学科体系类(ISD、ADDIEPADDIE;

b、职业分解类(HPTSDMCBETDACUM);

c、系统综合类(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型)


1)解读ISD模型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系统性教学设计,它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知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并从中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人们常常把ADDIE等同于ISD


(ISD模型的示意图如)

ISD模型从理论上讲,简洁、有序而科学,能有效地指导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然而,在实践中,企业还要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求,灵活地运用ISD模型,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培训课程。


ISD模型的操作步骤及内容:

a、分析:对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

b、设计:对学习资源、学习情景、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管理与服务进行设计。

c、开发:根据设计内容进行课程开发。

d、实施:根据课程开发的成果实施培训。

e、评估:对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而我们前面说到的PADDIE模型(基于行为改变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也是符合ISD模型的,PADDIE结合中国企业运作流程,在ISD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多的优化与研究而产生的模型,比较适合中国的企业现状;

2)解读HPT模型

HPT模型是以一种结构化(而不是线性的文字描述或列表)的形式,为提高人类绩效提供指南。绩效技术模型在于揭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为绩效技术从业人员说明如何在工作中提高绩效的操作步骤。绩效技术模型的构成要素:系统方法和绩效问题。它分为三类:

aByron Stock & Associate 模型(BSA模型)

bBranson模型

cISPIHPT模型

(图为:ISPI的HPT模型)

在这里主要跟大家谈一下ISPIHPT模型,这个模型于2004年发布,这个HPT模型和教学设计模型有几分相似之处,遵循了ADDIE模型的五个要素(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估)。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的问题不是教学,而是企业中的各式各类的绩效问题。针对这些绩效问题,培训课程只是HPT模型所设计开发的总多绩效解决方案中的一种而已。

HPT模型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绩效分析:包括组织分析、岗位分析、环境分析等内容。

b、绩效差距分析: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c、设技/开发:包括绩效支持、员工发展、组织交流、人力资源、财政系统、培训与发展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

d、执行:包括管理改革、过程咨询、员工发展、通信、网络、联盟等方面的内容。

e、评估:包括形成性、总结性等方面的评估。

3)解读DACUM模型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 lum(教学计划开发),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现在已成为了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20 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区域经济发展部实验项目分部为了在教学培训过程中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开发方法,使教学培训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大量地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由优秀工作人员分析,确定与描述的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具体、准确。

(图片源自:安迪曼咨询产品手册)

DACUM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在众多领域可以使用,如:培训、招聘、职位梳理等等,

(图为:微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移动互联网下使用DACUM开发微课程是最好不过的工具,可以快速的分析出一个岗位中的关键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DACUM还可以应用在案例开发当中去,可以萃取组织成功且典型的案例,但是能真正理解DACUM这个工具的老师就非常少,特别DACUM该工具只能在国外才能授证,国内大部分在讲DACUM这门课程的老师都是在“盗版”或者没有经过严格训练。

4)解读FDD模型

FDD模型(敏捷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型)是中国少有的自主研发的模型,是安迪曼咨询提出的,该模型可以快速、高效、成果明显的在短短两天内开发出3-5门优秀课程,敏捷课程设计与开发使用大量实用、便利的工具,使课程开发的复杂环节简便化(具体请见下图)。FDD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快捷且高效?这套方法的亮点和秘籍在于:聚焦当首,先开发,再设计,最后整合一步到位!


FDD模型主要应用步骤有:

a、聚焦:首先聚焦课程收益、学员对象及主题名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终为始”,根据业务部门最终期望达成的目标作为设计开发课程的起始点,确保课程开发工作一开始就在对的方向上;

b、开发:从内容分析到课程大纲再到开发PPT,快速的做第一次内容的验证;

c、设计:通过第一次内容的验证后,我们开始精细化设计学习目标、选择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手段等,紧接着针对所开发的内容及过程性结果进行迭代;

d、完善:这一步骤我们与ADDIE中的修订,具有异曲同工的道理;

在此,很多培训管理者会犯一个错误,一开始就很注重PPT展现形式,也就是说这个PPT做得好不好看、色彩搭配如何啊、是否与公司的VI统一等等,这个时候您将会进入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在做课程内容的开发和教学设计,不是在做PPT的设计。为此,PPT的设计是一个最简单的步骤,所以放在最后一步去完善PPT;而FDD模型则也是遵循ADDE模型的精神原理,很好的融合其五个步骤,并做好每个环节的优化。很多培训管理者很疑惑:为什么安迪曼的FDD模型中把讲师手册、学员手册和效果转化工具的开发工作放在最后一个大环节,而不是像常规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套路那样将这些工作放在设计和开发的环节?经过安迪曼多年的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讲师手册、学员手册和效果转化工具的开发工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浩大的工作。课程开发项目能否快速而且一步到位的推进和完成,主要就是取决于这三大产出成果的开发工作能否少走弯路,少做重复劳动,少花费无用功。要做到这三大产出成果的开发工作一步到位,首先取决于FDD模型中的前三大环节的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到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课件包一步到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没关系,前面的工作也还没有一开始就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写所谓的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做任何改动和调整都仍然方便快捷。这就是FDD的独特与魅力所在!

搞过课程开发的人是否也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欲哭无泪的时刻:在ADDIE的材料开发阶段就开始卖力的写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材料写的差不多的时候发现前面的分析环节有偏差,或者设计环节需要调整等等,前面某一个部分的改动都意味着后面所写的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要做一一对应的调整。一门两天的培训课程讲师手册至少200-300页,这种宏大的改动很悲催,连电脑都会死机无数次!

5)SAM模型

什么是SAM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odel)称为持续性逼近开发模型,它强调将课程拆分成碎片化来开发课程,从课程设计之初就快速获取用户反馈,并最终接近最佳课程设计标准。

大家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会谈SAM模型,这个模型在中国还没有成功案例,但是它在培训大会一度引起企业关注,而这个模型源自电子课件开发(E-Learning系统)而研究出来的模型,笔者认为这个模型不同适合应用在面授课程的研发,为什么呢?如果大家都有电子课件开发的经验的话,就很容易且清楚的知道不适合,因为电子课件是没有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的,那么这两个手册对与面授课程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在探究SAM是如何开发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这个问题上,特此读《SAM课程设计与开发》这本书,仅仅在第170-194页之间有隐约提到“讲师做课件时要做好笔记”,但没有详细且具体的说到讲师手册与学员手册的开发;

从SAM模型不难看出ADDIE的五个步骤:“分析-开发-设计-实施-评估”,只是SAM的流程中简化了部分流程或者把一些流程的表述换了一个词语罢了;在此,笔者也不多谈该模型,我认为这个模型还是不错的,但是需要时间把它形成适合开发面授课程的模型,我们一起期待吧;

结语

通过以上5个模型,我们都发现了“分析-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五个步骤,这5个步骤正是ADDIE高度浓缩的5个步骤,只是应用方式和顺序不一样,最终导致ADDIE的瀑布流开发的形式有些过时罢了,而通过ADDIE而形成新的开发流程,我们不能把ADDIE称之为“已死”,而是需要思考一个问题:ADDIE瀑布流的开发形式是否适合现今的企业现状?

如果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加强迫使培训管理者们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课程设计开发做的更加快捷有效,如果是因为新的学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我们的课程设计开发操作有了更大的弹性和变通性,那我们应该拥抱和接纳对ADDIE的任何优化与创新。但是不得不承认,全球课程设计与开发历经无数次变革形成的如此众多的模型中,还没有看到哪个或者哪些模型是脱离于ISD或者ADDIE这个本源的。客观而公正的说,这些形形色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型都是站在既有模型的“巨人肩膀上”衍生和创新出来的。如果我们大家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的话,那么“ADDIE已死”又从何谈起呢?


作者/罗胜飞&胡丽,安迪曼咨询

来源/培训江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