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苏叶的功效及作用

 开心中奖 2015-05-30

紫苏叶的功效及作用

内容导读:【正名释名】始载于《药性沦》。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苏从稣,舒畅之意,本品其性舒畅,功能行气和血,而其叶又色紫,故名。
【别名异名】苏叶(《本草经集注》),赤苏(《补缺肘后方》),紫苏(《食疗本草》),香苏
【正名释名】始载于《药性沦》。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苏从稣,舒畅之意,本品其性舒畅,功能行气和血,而其叶又色紫,故名。
【别名异名】苏叶(《本草经集注》),赤苏(《补缺肘后方》),紫苏(《食疗本草》),香苏叶(《千金方》)。
【处方用名】苏叶、紫苏叶。
药理作用
1.用紫苏叶煎剂或浸剂给实验性发热的家兔灌胃,有缓和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叶的浸出液,给予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2.用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用紫苏油0.35毫升/公斤给家兔口服,可使其血糖升高;若用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oxim)后,口服的升血溏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也有较缓慢的升血糖作用。
4.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能够减少支气管分泌,增进胃肠蠕动作用。
5.实验证明,本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作用。
加工炮制
将原药拣去杂质,揉碎,去粗柄,筛去灰屑即得。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入肺、脾二经。
功效主治
1.解表散寒本品轻扬,辛温发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本草正义》:“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为外感风寒灵药。”
2.行气宽中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常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为健,胃宜降则和。”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因脾胃气滞,升降不利,所以其临床表现为胸闷不适,腹部胀痛,恶心呕吐,暖气吐酸等症。紫苏叶辛能行能散,温能通能和,芳香行血气而化浊。醒脾胃而利隔,解郁结而利滞,故可用治脾胃气滞证。
3.行气安胎妊娠恶阻胎气上逆,胸膈胀满,痞闷不舒,或恶心呕吐,头昏厌食,甚者喘气烦燥不安。《医学心悟》云:“胎气上逆,紧塞于胸次之间,名日子悬。其证由于患怒伤肝者居多。亦有不慎起居者,亦有脾气郁结者,宜用紫苏饮加减主之。”又《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桔皮,砂仁,则行走安胎。”可见其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入气分,宽中下气;入血分,调肝和营,故有行安胎之效。
4.解鱼蟹毒紫苏芳香化浊,又解鱼毒。《药性本蕈》曰:“以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辨药指南论》云: “此独制鱼虾螃蟹之毒,如过伤其味者解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紫苏的功用时也说:“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故张仲景以及历代不少医家多单用本品或与生姜配伍以解鱼蟹毒。
5.鉴别应用 紫苏叶主治发散风寒,偏於走肺,常配合其它发表药同时使用;苏梗重在理气兼能安胎;苏子长於降气,为祛痰镇咳药。
用法用量
内服:3―10克,煎汤。不宜久煎。
外用:捣碎外敷或煎水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凡气弱表虚,而无外感风寒者忌用。
2.本品辛散耗气,不宜久服。
【配伍应甩】
1.配砂仁,苏叶,砂仁皆味辛,性温。辛散温通,芳香理气,都善理脾胃气滞。凡妊娠中虚气滞者用之最宜。《本革纲目》云:“紫苏同桔皮,砂仁,则行气安胎。”
2.配人参,苏叶辛温解表,人参甘温补脾肺之气。二药配伍,可以治疗气虚外感。《药品化义》曰:“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3.配藿香,二药均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的特点,散邪辟恶,理气化湿,常相须为用,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脘腹痞满,呕恶泄泻等症。
4.配黄连,治湿热呕吐不止。黄连,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治湿火郁结之主药。苏叶,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胃家湿热,胃气上逆,可用黄连清胃热,化湿浊,二药合用,使热清湿化。
5.配葛根,二药均轻扬升散,为解表之药。苏叶兼以芳香化湿,葛根兼以生津止渴。两者常配伍治湿热病。《药品化义》:“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 
方剂制剂
1.紫苏散(《普济本事方》) 紫苏叶,桑自皮(蜜炙)、青皮、五味子、炒杏仁、麻黄、炙甘草各等分。治肺感风寒咳嗽。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舌苔薄自,脉浮紧。
2.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炙甘草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上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治四时感冒。症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3.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自术、陈皮、厚朴(去皮、姜汁炙)、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为细未,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腹痛呕吐,肠鸣泄泻,日淡,舌苔自腻等症。
4.杏苏散(《温病条辨》)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水煎服。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稀痰、鼻塞嗌干、苔自、脉弦。
5.杏苏饮(《医宗金鉴》) 炒杏仁、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炒桑白皮、黄芩、生甘草、麦门冬、淅贝母、桔红、加生姜,水煎服。治伤风感冒。症见: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咳嗽喷嚏,鼻塞声重,脉浮缓。
6.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主治梅核气。《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等。
7.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桔梗、姜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木香、炒枳壳、生姜、红枣。治气虚外感,内挟痰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