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广贤文疏义》第一讲

 kentcox 2015-05-31

昔闻此典为道家之述,当以道德之理而解其惑。凡有诸类白话解者,不离文字相,以文解文,不能与心共振,与道合真,恐有失偏薄。

此文大致所述有四:一曰人际;二曰命运;三曰处事;四曰参学;更有诸多类别者,不离道之规、德之性。凡述诸类修身处世之法者众,不离本源之善也。咦!大道之无形,博大精微,无所不包,无所不妙。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通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世人阐读经典而不能为益者,皆因心之有异也。吾之心为肉心者,乃被五欲六尘所染,必以蒙昧之心揣圣人高洁之心,非也;吾之心为人心者,乃为世俗所困顿,必以俗耐之意揣圣人高尚之意,非也;吾之心为仁心者,则意解为仁,其术也为仁术也;遂,吾当以圣人之心为心,而解其意;当以天地之心为心,而循其道;当以百姓之心为心,而施其仁;当以无为之心为心,而明其志。

题解

增者,益也,加也。是谓为学日益之枢机。

广者,阔也,大也。惟阔其心而能广其德。此句谓历经见闻而使其心广博也。心阔者,德善也,应天地博大之象也。仰观天地,而修习道德也。心者,德之基也。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心狭则德薄,心阔而德广,何谓?心之为器,有容乃大也。心狭而博学者,谓之识;心阔而博学者,谓之才。才,材也,学以致用是也。

贤者,谓才德之人也。鲁哀公问于孔子,世人分为五等者何?子曰: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通“悒悒”,意忧郁而不舒畅。)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为五欲所宰:耳、目、鼻、口、心。)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此谓常人有欲,而欲能伤其身,损其志,昧其心,劳其神是也。老子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以上谓庸人者,为吾之祸根。转祸为福,转危为安,必先断其根。一者修口,儒家谓之非礼勿言,释家谓之止语,道家谓之守神。二者面带微笑,眉心舒展,心胸开阔。三者广交贤达,与道为友。四者行有所务,儒家谓之非礼勿动。五者常修静定。六者忘物于心,行世俗之事,但不为之所动。七者深究义理,以明道德。八者放下五欲,淡泊简约。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子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自然规律)术(法和术),必有所由(遵从)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自知者明)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审查、分辨、谨慎)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目的);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缘由);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夫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知识、话说、做事,皆做后而无可变更。)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断欲忘我之境。)若此,则可谓士矣。(此谓慎独者也。)

子曰: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知止而后能勇也)。如此,可谓君子矣。(此谓博学而不争也。)

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以天地之心为心);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孔子曰:“德之不修,吾之忧也。”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俗语曰:“小人养口不养心。”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以上诸等,道与食,孰轻孰重?道家云:“道心里面有衣食,衣食里面无道心。”真乃孔子所云:“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叹我辈有欲而无识焉,不能识破真机者众,皆因蒙尘不能除,五欲六尘随身,真所谓我命在天不在我也,实为所憾!)

子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恭敬),其莫之能循(遵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顺天者昌也。)百姓淡然,不知其善。(无为,为道日损也。)若此,则可谓圣人矣。(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以上诸等,谓之庸、士、君、贤、圣。吾等揣庸人之性情,欲得圣贤之智慧福德,谓之离道甚远矣。凡修学之士,当立宏大之夙愿,居圣人之(心)地,谋圣人之事。念念不忘,则必有回响。

文者,文章文字也。

正文解

1、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昔者,前也。说文谓之干肉,是谓前者之世事,已为定式,无半点虚晃,吾当谨而行之。

谆者,熟也,诚也,佐也。此谓成熟、诚敬之言,能辅佐我无知之心性、未知之后世也。

诲者,说教也。是谓圣人之说,为之以教,吾当提领而信受之。

韵者,谓意味深长也。亦做韵律,此意甚微。

修身之要,古已有之。圣贤之志,且熟且诚,是为佐我之人生,解脱性命,脱离苦海,共证大道。修身之士,应端身正义以为恭,勤思信受以为诚,循行承续以为敬。此三者,乃修学之枢机,大道之捷径,吾等不可轻也。圣人之学,非恭诚敬而不可得焉。

集思而见闻,为学日益而勿多言。谨而行之,必受其益。学而不行,必为其累。吾观天地之大,人之渺渺,不敢不端。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世界之大,变化莫测,惟人心不更不易。今为古之续,古为今之源。凡修身治世,须鉴古而能知今;饮水需思源,叶落谓归根,为人之道,祖训当益知、益解、益行也。

3、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此出《孙子兵法》谋攻篇,谓心镜照人照己是也。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河上公解道德曰: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强行者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能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为人生处处三境界也。将心比心者,谓你我之心,宜平衡也。平者,不起伏。衡者,知取舍。朱熹曰:“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推己及人者,与其同义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也。

4、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酒,古作酉,十二地支之一,纪年为鸡,纪月为八。说文云: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是以故也。酉者,八卦为兑,五行为金,象意为口舌、交际。古时为天人交感,故酒为祭祀之用,后又为药用,近而繁生为社交之用。说文云:酒,就(高)也。所以就(品评)人性之善恶。

此句谓同气相求之理。或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理。或谓感而应之,随而从之。皆同也。

会者,合也。诗以会意,非彰显也。

5、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又云: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以利相交,利尽而交疏;以势相交,势倾而交绝;以色相交,花落而爱渝。

6、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交往之道要,一者不忘初心,当念因何而聚;二者聚散随缘,当知聚散本是天之矩,来时欢喜,去勿忧;三者当知无求者亦无怨,无爱者亦无恨。

怨者,恚也。恚者,双土堵心也。恨者,心之艮(艮为山,为阻)也。吾见闻心生怨恨者甚,故言除怨解恨之法。一者,当思所有境缘皆由因果,我不造因,何来此果?二者,当思凡有力者皆有反,今日之怨为前日之果,今日之怨亦为明日之因。佛家言:“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三者,作随缘消业想,正所谓吃苦了苦,享福消福。四者,作正面积极想,一切皆有其道。五者,作成就慈悲想,厚德方能载物是也。六者,作善待自己想。善人讲病谓五毒致病,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诸如此类繁多,与其怨天而尤人,何不省己而迁善。凡怨恨者,他人或无畏,而己必损之,何为焉?

7、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此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8、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反复者,无常也。常者,规律也。天地之常,以无心普万物。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

9、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时也,运也,命也,位也。(时者,时间、趋势也;运者,过程、起伏也;命者,使之也。又云性命也,性者心也;位者,位置、序列也。)识其时,行其运,知其命,守其位;处于高处不自高,处于低处不自卑,生死不能易其心,失得不能易其志。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则立于天地之间,退则隐于山林之内。坦荡荡,心装万物,空茫茫,不染一尘。

10、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意者,志之所向,心之所谓也。明其志,定其心,方可通其意。心志不定,则离经背典;心志不善,则善书亦邪;若以为往圣继绝学之心志,与圣人居,与圣人谋,以吾之心应圣人之心,则圣人之道,近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