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戏图

 真友书屋 2015-05-31

婴戏图,顾名思义,是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的绘画,多借此表现儿童天真烂漫以及节气的欢乐氛围。同时,观者亦可从中窥知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因而婴戏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小庭婴戏图


虽名为“婴”,实际是“孩”。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还有和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结合的,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百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

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画家纳入绘画题材中。而婴戏图的真正成熟则是在风俗画大兴的宋代。宋代社会相对安定,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市民阶层扩大,表现世俗生活的风俗画题材不断涌现。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和消费口味,宋代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不断创作具有世俗化和商业化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作为婴戏题材风俗画的代表,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虽具宫廷院画的风格,却有别于一般宫廷画或传统文人画。苏汉臣将个人情感融入细致传神的描绘中,在表现宋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画卷。评者论其婴戏图云:“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南宋以后,文人画发达,不再重视精描细绘的写实工夫,画家在描绘孩童时﹐不是将孩童画得老气横秋,便是画得身小而貌壮,少年老成,无法掌握儿童纯稚的神韵﹐故以婴戏画知名的画家锐减。

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在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婴戏图同样也能记录下来。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另外,明清雕版印刷的发展,使婴戏图也被广泛应用于版画年画的创作之中,并在后来成为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表达民间百姓的对吉祥富贵生活的期盼。


婴戏图赏



·夏葵 婴戏图



宋·刘松年 傀儡婴戏图轴



宋人 蕉石婴戏图



宋人 扑枣图



·苏焯 端阳戏婴



苏汉臣 冬日婴戏



苏汉臣 秋庭婴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