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和她的双面异型绣。 周会 摄 汤登勇 摄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2006年5月,蜀绣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自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绣补》一诗,宋代历史文献中赞誉蜀绣“穷工极巧”。蜀绣以其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等独特的风格闻名。 蜀绣工艺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仅有两人,一位是成都的郝淑萍,另一个就是重庆的康宁。上世纪七十年代,康宁拜师蜀绣艺人王清云、工艺美术大师唐振明学习蜀绣技艺。她虚心学习,勤学苦练,掌握了蜀绣的基本技艺后,博采众长,从蜀绣技艺中提取精华,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绣技风格,在继承和发扬中创造出双面异形异彩绣,勘称蜀绣一绝,被刺绣界誉为“康宁绣”。 康宁介绍,蜀绣要先在一块绸纱上用铅笔、毛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顺着笔勾出的轮廓,用齐针在两面大致绣出形状,用稀针逐渐加密成形,再用各种颜色掺色。掺色完成后,还要用绣花针飞色。严格地走完“齐针、稀针、加密、掺色、飞色”等多道工序后,一幅绣品就基本完成了。 康宁擅长双面异形异彩绣,她有一幅正反面分别为形态色彩各异的猫狗的作品《稚趣图》,在一次展会上荣获金奖。异形异彩双面绣是在一张绸纱上同时运用两颗针,同时刺绣正反两面的不同图案,两面的针脚线还要相互遮盖。这需要刺绣者具备非常了得的功力。 康宁的蜀绣作品,工艺水平达到了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整齐的特点。其技法也多变,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被誉为“有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2011年,康宁绣创的作品《眈·啸》,高65厘米、长50厘米。薄如蝉翼的绸纱上,一面是鹅黄色的咆哮虎,一面是黑白相间的沉静虎,两面虎的神态、视觉感受都截然不同,用了七八十种色彩,仅老虎眼睛就用了七八种颜色。 为了传承和发扬蜀绣技艺,康宁收了近百名徒弟,一般的弟子在学习两年后都能独立完成作品。她最大的心愿是多带几个有潜力的徒弟,让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蜀绣艺术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