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黑土滋养十八怪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5-06-01

[转载]黑土滋养十八怪

原文地址:黑土滋养十八怪作者:黄土塬人
     黑土滋养十八怪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
1.窗户纸糊窗子外

    窗户纸糊窗户外》,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即不能漏风进雪,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人家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以麻棉絮为原料,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的纸张,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糊在窗棂上的纸能遮阳挡雨,天可防风御寒,是住宅不可或缺的材料。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2)
2.养个孩子吊起来

    养个孩子吊起来》,是东北满族女人狩猎要骑马,生小孩后难以携带,为防野兽对婴儿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这习俗被保存下来。北方汉族也用此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大致相同,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为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要把孩子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用宽带子捆起来。养个孩子吊起来,是东北独特的育婴方法。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3)

3.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昔日东北人家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

 

  一千多年前,女真人先祖从深山老林,迁徙到今阿什河流域,并定居下来。他们也像汉人一样,开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房屋。土墙是用“拉合辫”建造,也就是把茅草,放在泥浆中浸泡,茅草中夹进很多泥巴,然后像女人编辫子那样拧在墙上,这种墙既保暖又坚固。屋顶是起脊的,用荒草甸子上长得长长带有白尖子的稗草,厚厚地苫在房顶上,既能防止漏雨又能抵御严寒。因此,形成了北方特有的“草苫土房篱笆寨”。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4)
4.马拉爬犁比车快

    《马拉爬犁比车快》,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解决通行问题。东北半年满世界都是雪,关东汉子制造出冬季在雪地上,行走如飞的交通运输工具爬犁。爬犁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行于其上,借助冰面雪地极小摩擦力,使得“马拉爬犁”真比陆地上的马车还快。 
    “马拉爬犁比车快”类似的还有“双腿没有单腿快”,说的都是和东北冰雪有关的“怪”。“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消遣漫长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差不多,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在铁钎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5)
5.南北大炕对脑袋

 《南北大炕对脑袋》,过去东北人家室内,一般都盘南北大炕,用来睡觉、吃饭、取暖、招待客人等。冬季为节约柴草,保持室内足够温度,祖孙几代都睡在一个屋的南北大炕上。长者睡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要挂上帷幔,南炕老人炕沿挂蓝色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挂红色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习俗如今,家家孩子结婚另立门户,有单独的屋子住,“南北大炕对脑袋”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6)

6.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大姑娘叼着大烟袋》,昔日关东农家火炕上,几乎都放着两个笸箩,一是女人做针线活的“活计篓”,一是装关东烟叶“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是女人必不可少的。待嫁出阁的大姑娘,本应是最文静娴雅的,但也叼着大烟袋加入“烟民”之列。这一怪相习俗,足以说明过去东北吸烟风气之盛。

如今,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就是抽烟的人也早已弃烟袋而吸卷烟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生活艰苦有关。北方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习俗。烟袋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7)
7.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脚上踹》,靰鞡又称百褶皮鞋,名字怪模样更怪。东北有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儿--先进褶,说的就是靰鞡鞋。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是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结实。靰鞡鞋因絮靰鞡草得名,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8)
8.大姑娘爬树比猴快

   大姑娘爬树比猴快》,这话的确有些夸张。不过,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靠山吃山的缘故,每年收获山野果实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一身爬树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从小和大人一起上山。所以在东北,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从“冰雕雪域”走来的东北姑娘,粗狂中见直爽,粗狂中见热情,粗狂中见纯真!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9)
9.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东北冬天取暖必要设备,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早晚要烧木头或米瓤子之类硬柴,将烧出的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保温效果好,搬动不烫手。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原因,冬天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着大烟袋烤火。火盆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食物,烧水,热饭等等。

    现在的东北农村,建造房屋都是保温墙体,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塑钢门窗封闭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不过上了年纪的人,还会常常想起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0)
10.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种烹饪方式,有的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过去多数一锅出里都是清汤大白菜、土豆块儿、豆腐酸菜、粉条儿、炖豆角等,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的常菜和冬储菜,豆角炖的绿绿的,入口绵软不烂,土豆块入口即化,而酸菜炖土豆则不然,无论怎么炖,土豆还是硬挺不管十印锅八印锅,都要贴上一圈玉米面大饼子,一个饼子足有半斤重。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就着汤汤菜菜,吃着玉米饼子,其乐融融、津津乐道、幸福无限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不多,反而受到城里人的推崇和喜欢,成为饭店餐桌的常见佳肴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1)
11.除病驱邪神仙来

   《除病驱邪神仙来》,满族民间信仰萨满宗教,称其能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萨满分两种,一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不但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鞭,敲击神鼓。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宗教“跳大神”了。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2)
12.大碗喝酒轮着来

 《大碗喝酒轮着来》,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美味佳肴,更是一大碗白酒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关东气候和人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炒几个菜,大口吃肉,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客人,主人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东北人用大碗喝纯正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3)
13.喜庆豆包吃不败

 《喜庆豆包吃不败》,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过年家家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忙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女人都来帮忙,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喷着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没有裂痕,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可口。吃粘豆包蘸白糖拌蜂蜜,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现在的粘豆包,已经成为一种最具东北特色食品,形成特色食品产业链,畅销华夏走出国门。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4)
14.抓嘎拉哈姑娘爱

 《抓嘎拉哈姑娘爱》,抓嘎啦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民族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为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羊鹿等畜类肘关节骨,和内装粮食或沙子的口袋进行的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抓“嘎啦哈”,深受姑娘喜爱的娱乐活动课余假期,特别是冬季,室内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现在,女孩子有了更多的玩具和互联网的陪伴,这种娱乐活动几近失传。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5)
15.不吃鲜菜吃酸菜

 《不吃鲜菜吃酸菜》,关东冬季严寒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容易腐烂无论城镇农村一般人家一个很深的地窖,储存新鲜白菜土豆、萝卜等现在除蔬菜专业户外,家家户户的菜窖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到秋季要买大量冬储菜,场面很壮观。这些菜一部分吃鲜菜,大部分淹渍。当年,东北冬天没新鲜蔬菜,靠地窖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满足家人冬天菜蔬需求。东北家家都有酸菜缸,户户都要淹酸菜近年,淹渍大白菜成酸菜,东北农村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淹渍的酸菜好吃。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6)
16.反穿皮袄毛朝外

  《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为什么反穿皮袄毛朝外?由于冬季气候非常寒冷,人们上山狩猎、采伐木材、赶爬犁等户外生产或活动。过去东北原始部落,布匹棉花稀缺珍贵。为抵御寒冷,人们只有把兽皮披在身上。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把兽皮加工鞣制成皮袄。不仅解决了御寒问题,穿起来比原先披着更舒服,也更加灵活方便。

开始时候,人们把皮袄毛朝里穿。由于不是钻山就是入林,外面的皮板经常被树枝荆棘刮破,日久年深弄得皮袄千疮百孔,里面的兽毛没有依靠,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人们试着把皮袄毛朝外穿,皮袄反不容易刮破,而且下雨下雪,也会顺着皮毛滴落下来,皮袄不会淋湿。久而久之,反穿皮袄毛朝外”的习惯,也就在不经意间保留下来。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7)
17.自家下酱人人爱

《自家下酱人人爱》,东北人家特别是农村,家家门前或小院都有个大酱缸,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用酱缸帽子盖上。大酱制作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吃的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如今东北农村,几乎还是家家自己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缸。城里很少见到自己下酱的人家了。

黑土地的奇葩民俗(18)

18.狗皮帽子头上戴

《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到寒冬季节,男人参加户外活动时,几乎都要戴上一顶皮帽子,这也是冬季保暖需要。普通百姓戴狗皮帽子,有钱有势人戴貂、狐狸、水獭等高级动物皮毛帽子。东北农村过去,几乎家家养狗,为了抵御严寒,忍痛杀掉看家护院狗,取皮张做帽子御寒。不仅仅是狗皮易得,也因狗皮毛细长柔软不易掉,戴在头上保暖压风又舒服,颜色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人都可以戴,女人走出户外也戴上狗皮帽子。

现代人不仅有很多保暖御寒的衣帽,而且冬季也大大减少了户外工作、活动的时间频次。戴着狗皮帽子用以抵御严寒,而度过漫长冬天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