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风雅背后的丑行

 悟痴 2015-06-03

在中国书画史上,董其昌是个不可忽略的大师,他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笔法清秀旷,用墨隽朗温厚,乃是“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和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明末清初的的画坛影响甚大。

董其昌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34岁考中进士后,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此人对政治异常敏感,但凡遇到风波,就坚决辞官回家,以保全自己。

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让他的社会地位非同凡响,引的无数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巨贾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这让董其昌成了声名远扬的书画商。

但是,这位数百年前以风雅闻世的书画名家也有不少丑闻流传着。民国初,在昆山赵氏传抄本《民抄董宦事实》中有记载。三十年代上海神州国光社的《内忧外患历史丛书》,也把它收入其中。

董氏居住在华亭(今日的上海松江),他声势最盛的时候,华亭以至虎丘一带的游船都由他家包办,他人不得插手。万历四十三年,他的儿子(或许是侄子)董祖常,率领家丁二百余人去抢一个陆姓秀才家的婢女绿英,因抢劫未遂,便把陆家打砸一通而去。那时苏州有个说书的把此事编成了曲子演唱,秀才范某恰好在座听书,董家的家奴密报主人,于是把说书人锁在董家,硬栽赃说范秀才为主使之罪,范秀才不堪其辱,到家忧愤而死。范、董本来还是有点亲戚的,其母及妻率三四个仆人到董家说理,董祖常将范母及妻驱逐出去,并凌辱同来的仆妇。此事传出,惹了公愤,华亭百姓本来就对董氏横行乡里痛恨至极,于是群集到董氏门前,先将其豪奴陈明家捣毁,更将雕梁画栋的董氏家宅二百余间,一齐放火烧了。

江苏一带当时有句民谣“若要柴米强(土话,平价的意思),先杀董其昌。”董氏平日里操纵大米,欺行霸市,不得人心,罪行累累。聚烧董宅之举,一时百姓闻风而至者,有远自上海、崇明、金山等处,可见董氏平日民愤之大。

董其昌原籍上海华亭,早年因逃租移居苏州。明万历末成为进士,天启年间任礼部侍郎,因魏忠贤横暴,辞官南归为乡绅。他的书画影响巨大,清朝康熙皇帝极其喜好董其昌书法,一时达官名士,都纷纷学习董书。董回老家后求画者甚多,应接不暇,就找人代笔,今日所见董其昌书画,很多是代笔之作。由此可见其贪婪之心,更可看出其艺德之低下。

书画家在“风雅”二字的掩盖底下,未必人人品格高尚,董其昌有句名言:“今日生前画靠官,他日身后官靠画。”生前做官,借助官的名声来推销画,死后官不起作用,人就靠书画来留名了。这种三俗的理念倒也真该让我们深深的唾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