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1)冲气以为和

 wsy3347 2015-06-04

  在历史的背景中研究历史,让思维回到神话的时代,回到文字初创的时代,再回到漫长的演变时期。老子曰;“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点击道德经 (92)
  
  关于“民主”,以上就是人类历史中的最早概念形成。他所蕴涵着汉字文明真正的渊深和伟大。自来治史的学者们,都是以周秦之间为中国历史之大界,应该是专指政治而言。但就社会组织言,又都是以新汉之间为界。荀子说;“人不群则不能胜物”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邃古之世,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这是人性之本然,亦是治世之大道。但“人道”之推行,不能不为外物所格,所以说物质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在回忆中国的历史时,应该是最要紧且贴切的两个重点。以此就头颅的精神尊严,我以为就政治而言汉武独尊实为古今中国历史之分界转折。若就社会组织言;则以汉、建初四年[79年]《白虎通议》颁行天下始为大界。当然自来治史的一直习惯们对我的这样认为是不屑一顾,当然我对可以脱离轨道的磁悬浮儒说史亦不当回子事情的。多说了几句闲话,还是看老子说。                         点击道德经 (92)
  
  老子曰;“冲气以为和”,此话实乃先秦以上汉字文化的精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句话简单明了的为我们讲明白“太极”的概念为“和”,也即“和谐”之理想。“和”这个理念就是汉字文化一直的最高精神追求,也即追求着“谐”的境界。而“和谐”两字的出处在于今日,人们都是认为同样是出自孔丘,那么丘又是从那里来的呢?儒化们说是综合整理提炼自上三代中国文化,儒化等于自证三代以上不是很开化,也就能说自丘开始只是2400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文明,只是这2400多年于我来看;那里是什么文明呢,充其量丛林加社会两词罢了,所以说儒家是极其荒谬又不了理喻,却要中国人承受着的东西,是算不的文明的东西。
  
  “太极”是中国上古对宇宙的唯一概念,而“阴阳、八卦”即是祖先对宇宙的理解与阐释,或者说由此产生了“太极”,或者说“太极”推演出来了“阴阳、八卦”,前后也是不重要的,因为宇宙这个概念一直就是汉字文化起始的思考中心,或者说是在问询上苍;“世界存在的理由,人活着的根据?”“太极”图是由两个逗号颠倒互相拥抱着组成的一个圆,以黑白颜色分开,黑白就是“阴阳”之谓,就如同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当黑白之间不论如何去推演,或说八卦五行之,都不可以出圆及混同成为一色,即是必须“和”,如老子曰;“冲气以为和”,这个 “和”的概念,就是我们祖先对于人间社会活动的终极认识,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易”则进一步将 “太极”之“阴阳”理念作了形象化的应用阐释,比如以“乾坤、男女、牝牡、雌雄、天地、日月、强弱、刚柔”等等相对立的概念来比喻“黑白”,而代表这样概念法则的有些是不可变更的,有些则是可以互为转化转换时,“阴阳”这个概念就是汉字哲学的起始,“八卦”推演等同于最早时期的人生智慧思考。应该说先秦时期阴阳家的“五行始终说”,及其后的“玄学”、“神仙家”或早期中国科学探索皆是其的顺延,而老子、孔丘、墨子、荀子等则始终是以“阴阳”为概念在思考人生的智慧,此为我一个“太极”源头的二分说法,当然也是指先秦及以上。大概这样顺序;“太极、和、阴阳概念----易、八卦推演和之阴阳之义----思考如何和谐之阴阳之义及五行与玄学两派”,如何去和谐之阴阳之义又分为诸子百家之言,其将“易”置于清明的天空在思考。另外就是儒家将“易”揣在怀里在思考。先秦诸子百家出身皆是下中以上的贵族阶层,以这样不可以改变的特质为出发点衍生出立场角度又不尽相同的人生智慧,诸子的胸怀气量以此高下立判。
  
  老子曰;“大白若辱”,在“太极”阴阳的概念里,即是说;大白随时会被辱影响改变,又存在着被辱取代而改变为辱或黑的过程,同时也存有翻身转换的机会,因为取代他的亦将如他之被取代,为什么呢?这就是“大方若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精练自然法则词句所决定的,盖皆“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即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不居之中。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这应该就是祖先的“太极”概念,更深一步的“汤之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已经就是哲学范畴内的涵盖了,而一直意会顿悟上古哲学思想的后来中国人,我这样子形容他们;他们的“太极”阴阳概念不是圆的,从来就是可以任意突破的,只是自然法则是不可改变的,人性是不可变更的,怎么就可以任意突破了呢?所以依旧意会顿悟着,依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天空中依旧矗立着“万物与我并生,而天地与我为一,万物并育,一体同仁”。所谓“和谐”本是各种各样,此为一种。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道”就是“太极”阴阳的哲学观念,也是“故建言有之”的 “夫唯道,善贷且成”之“道”,是包涵了“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的“道”,也即道德之“道”,同时此“道”是为了配合适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道”,这样一个偷窃“德”,又所以说“道”,只要善于借“德”和把借来的“德”贷出去就是“道”的“道”,是以借贷为办法选择“处其厚,处其实”时,所借所贷或者说又是同一地方时,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老子曰;“冲气以为和”呢?《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并”。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说;只有“和”才能使得事物生长和发展,相同的话就会不动停止。用这个去平准比较哪个就是“和”,这样子作物能丰产而事物向前发展。如果用一个准则要求所有都这样,等于直接放弃了竞争。应该说;这个“和”的理念是比老子要早的,也是不需要意会顿悟的概念吧,更别说先秦及以上普遍存在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着的“和而不同,尚和去同”的概念,“和”之于先秦及以上,就是追求“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之道”。而“和而不同,尚和去同”本身就是民主之涵盖,因为所围绕着的是“人不群不能胜物”,及“太极”阴阳的延袭相承而来,也都是从生活中来,也许是有血腥杀戮在其中,但神似祖先,人怎能例外呢?当然文以载道后来,则另当别论。
  
  老子曰;“从气以为和”,真的存在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的阴阳之气吗?此句话,除了气字,基本说;就是“和而不同,尚和去同”,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句话应该就是“冲气以为和”的出处了,而且此“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却又是来自“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才有“民莫之令而自均”,此“道”又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更明晰引申,兼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既然怎么用都是不能保证圆润周全,所兴“冲气以为和”,更不论老人家“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对此“冲气”的纯理论辨证了,此“冲气”是指作用而字而已,我之所以说多,实在是汉儒之恶劣也,而且就是如此的说,怕是兀自的人是不信,唉,随意就好了。“冲”亦是道的意思,就是说;道的作用目的只是要求人们和睦相处而已而已。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也是老人家纯理论的理念说,应该说是来自他对自然法则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两方面的认识上,就是说这句话产生于已有的万物和道之间而论,道与万物都是存在中无法改变的现实。当然此”道“字非是“冲气”的哪个“道”了,“道生一”,又如老子一章,此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等于就是这个“道生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即是指“一生二”,“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应该说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了,当“万物负阴而抱阳”,则已无疑问的就是“众妙之门径”也。“万物负阴而抱阳”,即是说明需要有领导者,自然就是国家的必然存在,老人家出世在那里呢?“万物负阴而抱阳”,又是指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但是当所以的一切都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只能是说;这才是“众妙之门径也”。而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又是“玄,玄之又玄”的过程时,老子曰;“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能表明是他对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学的观察研究认识,当我捣弄来捣弄去着,不管是从“玄”,还是“斯恶矣的善美”还是从“百姓皆谓;我自然”,还是“反者,弱者”,还是“余食赘形,有道者不处”,还是“天下将自定”,还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律为中心点理解《老子》时,都是圆润顺畅极尽合理,也没有一句多余的或病句在文中,虽然有几个圣人之类的称呼,但“弗居”两字也是打发的干净干净的,老人家这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来自那里呢?             点击阴符经(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