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名画鉴赏(1)

 书画雅苑 2015-06-04
 

匡卢图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传为荆浩名作。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说:“中挺一峰,秀拔欲动。而高峰之右,群峰瓒集,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方悟华原(范宽)、营邱(李成)、河阳(郭熙)诸家,无一不脱胎于此者。”对此画评价极高。画中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冥、飘渺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备,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图上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孙承泽认为是南宋高宗构的笔迹),上钤“御书之宝”印,有元韩屿、柯九思等题诗,并有清梁清标收藏印和乾隆诸玺。
荆浩,字浩然,隐于太行山之洪谷,因号洪谷子。沁水人(今山西),生活于唐末至后梁(约公元889-923年间)。博通经史,善属文,书法学柳公权,擅长山水画。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写松树“凡树万本”,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对后代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极大,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


写生珍禽图 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纵41.5厘米,横7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各类飞禽,昆虫,龟等二十余种。形象准确生动,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看出写生功力之深。构图无一定章法,乌虫互不呼应,画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宝习”,当为传子习画范本。《石渠实笈初编》著录。黄筌的作品经《宣和画谱》著录时还有349件,但流传至今只此一件。
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965的(宋乾德三年)。五代西蜀时任翰林待诏,权院事(皇家画院的主管人员)等职。善画山水,人物,龙水,尤以花乌为最著名,画法精工富丽。又曾从光胤,孙位,李升学画,善于吸取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对北宋和以后的花鸟画有重大影响。其子黄居采,黄居宝承继了家法。


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仝(传)
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上画峰峦高耸,气势雄伟;中画深谷坛林,中藏古寺;近写板桥茅店,旅客往来,商贾停骖,维以寒林鸡犬,富有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宣和画谱》称关仝“尤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所述画外之情,亦可与图中约见之。此画无款,据收传印玺,可知先后为贾似道,元内府,明内府,明晋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后入清宫。《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画书著录,可以认为是代表关仝画风之作。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师事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调马图 赵严 五代
绢本设色 纵29.5厘米,横49.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作一马夫牵马待行状。马夫头戴卷檐带帜虚帽,身穿圆领窄袖胡服,深目高鼻, 西域人形象。所牵之马,白地黑花,高颈昂首,体态纵恣,系大宛名种。虽然由于年深月久,画面绢色暗敝破损,但依然可以看到它当年的艳丽典雅的色彩。人物肤色用淡赭及土朱染成:白色窄袖胡服左袒处,露出青紫专花裹衫。束腰护裆系石绿作地色,上有简化的如意纹样;项饰亦用石绿敷染,或都代表一种类乎金属物质的装饰。在护裆上覆以黑色护裆上覆以黑色羽披,帽顶贯珠用淡朱染成,马颈项,肩背及腿部黑色,腹部及踝留白。在腹部白在上晕以黑花,三,四点簇聚缀成图案,自然生动。全图轮廓用淡墨线描,跨线略加染晕,其运笔若铁线,劲练而微有波磔。景物难枳简单,但人物和骏马神态,跃然于绢素之上。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40.2厘米,横7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景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情景。头戴高帽,手持盘盒,居中观棋者为中主李景,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过,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日“重屏”。
此画〈墨缘汇观〉,〈西清札记〉,〈石渠宝笈三编〉等画著录。另有数本,以〈重屏图〉,〈观弈图〉等名称见于〈寓意编〉,〈清河书画舫〉等书。现存二本,一本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属明代摹本;此本藏故宫博物院,艺术水平较高,或认为是接近原作的宋人摹本。
周文矩(公元十世纪),建康句容人(今南京),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善画人物,山川,楼观,尤精仕女。所画闰阁妇女,继承唐代周日方传统,注重刻画人物表情动态和内在精神,而不过多施朱傅粉或华美佩饰,形象更展自然秀丽。他的笔法吸取李煜画法用笔,线条瘦硬,略带颤动,种之为“战笔”描,刚柔相齐,独具一格。他在画院深受李煜赏识,曾与顾闳中同时奉命画〈韩熙载夜宴图〉。


江行初雪图 五代 赵干
绢本水墨设色 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图前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应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历,清乾隆,嘉庆诸印,以及柯九思,吴瑞 ,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
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画“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宣和画谱》)


高士图 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为汉代爵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面高山丛树,瓦屋竹篱, 堂上二人,梁鸿高坐孟光举案跪进。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作布景,衬托出“高士”的志趣。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多用乾笔破染。
图前隔水有宋赵佶书“卫贤高士图梁伯莺”七字。本幅有清高宗弘历题记。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清安岐《墨缘汇观》,清《石渠宝笈续编》,清阮元《石渠随笔》等书著录。
卫贤,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南唐时为内供奉。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初师尹继昭,后学吴道子,是一位以界画著名的画家。


丹凤幼鹿图 五代
绢本设色 纵118.5厘米,横64.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林木茂密,丹黄掩映,群鹿楼息其间,或立或卧,或隐与林内,或立与林际。居首者为有角雄鹿,似闻惊警,群鹿亦皆侧首注视一方。全画构图紧密,设色雅丽,但亦有别于习见没骨山水。其树法尤为别致,树冠外形鲜明,前后相互比衬,富于装饰意趣;画鹿则以写实手法,得传神之妙。本幅无名款,有元内府“奎章”“天史”印,裱边有清初收藏家阿尔喜普等人藏印,图内押有乾隆,嘉庆诸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旧题五代人作,沿袭至今。


层岩丛树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横55.4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僧巨然,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确切的生卒年已难考证,主要活动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得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宾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随他到了汴梁,居开宝寺中。因他在学士院玉堂画了壁画,蠃得朝野称赏,遂驰名中原地区。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此图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中幅崛起一冈,直逼主峰,有惊涛突起之感。主峰岭峦宽整,立意虚和,与隐显在画中幅右侧的远岫遥相呼应。散落在山间岭上的业树渲染出了一派浑茫的气分,与严整的峰冈相映成趣,在开合中寄意深远。林中小径,屈曲萦带,就实崇虚,意趣深远。而勾皱雅滴,笔墨秀润。
作品本幅无作者款印,仅有明董其昌的题识,种此图为“僧巨然真迹神品”。考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所论巨然画语,与此画都有很吻合,所以史来鉴定家都认同董其昌的这一判断。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 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一1031年)还健在。他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太华诸山中,朝夕对着真实景象,创意构图,最后终于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找到了自己的表现风格。他与开仝,李成鼎立而三,领导着宋初的山水画。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圆时曾流落民间。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宫乐图 北宋
绢本设色 纵48.5 厘米,横7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宫中仕女宴饮奏乐场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箫弹筝。一名侍女在一旁击板相和。另外五人饮酒赏乐,姿态各异。色彩鲜丽,线条细整。人物略为体腴。
此幅无款印。是北宋人临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饰、器用皆为唐式,但笔力稍弱,表情略拘板,想系临摹所致。


珊瑚笔架图 北宋 米芾
纸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24.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字无章,号海岳外史,任内廷 画学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镇江北固山。他的书法很有名,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是文人画派的创道人之一,所创“米家坛山”在山水画中独辟一径。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他的画品。
《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行文当中信笔所及,附于“珊瑚贴”之后。此笔架的笔法纯用书法笔意,画柱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画档是由左至右,颤笔而行,中间略有补笔,以取圆润和实抱柱之意。下边底座发笔肆意飘洒,错落有致。笔架的形状被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而轻重缓急,顿挑飞白,裹笔涩笔,使转纵横,书法的意义也表露无遗。
此贴见于《墨缘汇观》《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等书著录。卷后有米友仁,谢在子,郭天锡等人题跋。


墨竹图 北宋 文同
绢本墨笔 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竹业浓淡相间。史传文氏之竹“浓墨为面,浓墨为背”,于此可见。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本幅无款,有“静闲口室”、“文同与可”二印。诗塘有明人王直及陈质题诗。


五马图 北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宋朝元 初年天驷监中的西域名马五马匹 ,各有一名奚官司或 人。画无作者款印,前四马俊名有黄庭坚 题的马名,产地,年岁,尺寸,卷末又有黄氏 跋,题为李公 作。因第五匹马(满川花)均无黄庭坚 题,有人怀疑为均人 人。所画五代马官,两位是汉人,余为外族。形貌,服饰,神情各 。除局部有烘染外,都有单线白描。行笔劲细,富于变化,刻画出马的 背的圆劲与弹性。笔法简洁苍劲,是宋代人马的 作。本书选印第一,第三两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