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当前乡镇党委书记队伍状况的思考

 乐山老杨 2015-06-06

关于当前乡镇党委书记队伍状况的思考


乡镇党委书记是基层实现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拉动基层工作开展的“火车头”,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方人民的生活幸福,更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能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整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地方。直面现实,笔者笔者认为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正确估价现状

  首先从整体上看,近年来,由于地方各级党委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从思想建设、教育培养、选拔配备和监督管理上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使乡镇党委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乡镇党委书记先进性得以发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促进了农村四个文明建设。特别是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乡镇党委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尤其从个体上看,绝大多数乡镇党委书记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和谐新农村建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党员先进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自觉牺牲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实际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主要表现在“四个率先”、“四个模范”、“五个好、五带头、五带领”、“五个增强”,即,率先执行政策,率先完成任务,率先遵纪守法,率先学技致富;模范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模范为民排忧解难,模范勤政廉洁自律;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带头学习提高、带领干群提高素质强本质,带头争创佳绩、带领干群完成任务作贡献,带头服务群众、带领干群共同致富奔小康,带头遵纪守法、带领干群遵纪守法促稳定,带头弘扬正气、带领干群树新风讲文明;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宗旨意识,增强法纪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四个文明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但是,当前乡镇党委书记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行使职能不力。一是理念偏颇。乡镇党委书记在执政地位上,该到位的职能没有到位,不该到位的职能往往成了主要工作。如乡镇党委书记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管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城建、社会治安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现在很大的精力都用在管理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维稳和迎来送往接待等具体事务上,没有更多精力深入农村做指导性工作,而驻村倒成了一些乡镇书记的主要任务。现在当个乡镇党委书记不容易、很辛苦,有的说:“电话一响,心惊肉颤。”“最要命的是出人命,最睡不稳的是维稳。”因为现在很多事很棘手,“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自己“本领不强要被笑死,办法不多要被急死,品德不正要被骂死,胆子不大要被吓死,身体不好要被累死,酒量不行要被醉死。”领导干部“靠山不重要,靠谱最重要”。二是权小责大。当前,强镇扩权改革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少数地区试验中,多数乡镇在面对计划生育、社会综治、发展经济、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等繁重事务时,法律赋予乡镇的权力却变得越来越小。缺失强制执行力的乡镇,抓计生靠磨,调矛盾靠讲,收社保靠劝,做信访靠哄,说到底,就是靠一张“嘴”去做工作,结果自然是身心疲惫,收效甚微。而上级对于计生、综治、信访、党风廉政和安全生产等工作采取的均是“一票否决”考核方式,不管过程,只求结果,工作完成不了,轻则扣“票子”,重则丢“位子”,给乡镇党委书记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乡镇党委书记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一位从县直重要部门下到乡镇任职的同志,3个月瘦了6斤,原单位同事问其因,回答说是现在乡镇,面对各种情况,常常不知道如何是好,想做做不好,不做怕出事,压力大,很焦虑,睡不着,所以瘦了。不要认为这是一个从未做过乡镇工作的年轻干部的阵痛而已,实际上,很多长期在乡镇工作,并一路成长为乡镇党委书记的同志,每天面对自己已经重复了多年的工作仍然没有把握,或者说是从来就没有真正找到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是每天硬着头皮,“悲壮”地去做。沿江某镇一位书记由于尾渣库安全工作压头,整治尾渣库整整2年,因为面对超泻事件,既无经济处罚权,也无物品扣留权,更无人事拘留权,工作难尽人意,一到暴雨时节,就更提心吊胆,生怕尾渣库主不听禁令,带病运营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该同志常常悲叹:“我是靠天吃饭了,半只脚已经在监狱里面了,哪天运气不好,就算进去了”。三是管理乏力。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没有突破。一些乡镇书记对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引入,导致有些乡镇书记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乡镇书记对于部的管理手段软弱,办法不多;目前乡镇书记对机关及事业干部的进出调配没有主动权,其权限基本掌握在县级有关部门。

  2、管理体制不顺。一是多头管理。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属县委县政府管理,但有关站所由县有关部门直接管理,还有一些服务机构由乡镇自行管理。二是调控力弱。机构改革后,条上本应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到乡镇,使乡镇难以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本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如现有乡镇的一些站所管理比较混乱,许多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部分或全部由乡镇政府支付,但人员编制和管理权限却在县有关部门,加上一些站所是跨乡镇设置的,更使乡镇政府功能残缺,出现“只有手掌,没有手指”的现象。三是人事难管。尤其对“七站八所”和“七员八员”,县主管部门都强化了人事调配权,乡镇党委管不住。乡镇认为需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不需要,不需要的又出不去。算起来干部人数很多,用起来干部人数很少。部分干部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差,办事程序不规范,县主管部门有权管,但鞭长莫及,乡镇党委和政府管理容易却无此权限,出现了“管得到看不见,看得见却管不到”的现象。四是位卑言轻。乡镇处于整个政权组织结构中的最基层,也是最底层。对乡镇书记来说,具有考核大权的各个县直部门,例如计生局、质监局、信访局、安监局、财政局等等,都是“衙门”和“婆婆”,哪尊“神”也得罪不起,来了检查,不但要把工作做好,接待工作更不可怠慢,县直部门发现工作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乡镇,无论对错,乡镇都要小心应答,更不可赌气,否则就是不懂规矩,以后会有的罪受;下去做工作,明明符合相关政策,但是群众如果不满意,根本不会理会这些,轻则冷嘲热讽,重则开口就骂,甚至有的要动手。某镇书记带队动员一位违犯计生政策的“钉子户”去落实手术,“钉子户”的婆婆上来就是一口咬在这位书记的手臂上,顿时皮开血流。甚至有的书记才刚走到群众家门口,群众就将房门一关,在二楼往下砸砖头。这样的事情在计生工作中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见怪不怪,在其他工作上,也是屡见不鲜。乡镇书记夹在上级部门和干群之间,是两头受气,哪一边也不得好,很多时候,乡镇书记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书记”,而是受气的“媳妇”。某偏远山区县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县直部门的正职,在面对“急、难、险”任务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冷静,特别无畏,特别能忍辱负重,八成是乡镇书记出身。

  3、运行机制不畅。一是制度缺位。目前所有的乡镇都制定了不少制度,如考勤制度、干部联片驻村制度、接待制度等等。据了解,有的乡镇先后制定了三四十个制度。但在某些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不严肃,搞形式主义。二是职责不清。由于一些乡镇不是以事设岗、以岗定人,而是以人定岗或搞大呼隆,导致职能交叉,分工不明。三是制约乏力。“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象说明党内监督不够有力,社会监督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加上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和奖惩办法,结果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一些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调整频繁。虽然乡镇党委书记是有任期规定的,但不执行就如同虚设。报载某县30多个乡镇党委书记,5年一届任期中,前三年就调整了20多个。少数几个3年内从“县局副职→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局长”走了一圈,这使人们看出,这类乡镇党委书记是“专为当官来的”,绝对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你想,三年经历三个不同的单位任职,即使他能力再强也干不出什么成绩来,那是面对基层工作啊?更糟糕的是,这种现象容易让人想起“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民谚,也容易挫伤干群的心,更会误导人。四是前途艰辛。一些远离县政治核心的边远山区的乡镇,尤其是一些文化素质不高,出身农民家庭,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的乡镇书记,大多往往不能引起县领导的重视,这些乡镇书记觉得自己累死累活也没有升迁的机会,所以努力工作几年后,开始变得消沉,工作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很重。某乡镇党委书记,从工作开始,当了5年一般干部,当了8年的副乡级干部,又当了5年正乡级,近两年才熬到乡镇书记位子,工作不说好,但也算尽职尽责,从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纰漏,可以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乡镇事业,现已40多岁,近几年甭说升县级班子成员,就是能否回县直部门担任正职都很难说,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要求有这样经历的书记以很大的热情去工作是勉为其难的。

  4、素质营养不良。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现在乡镇书记基本上是20世纪80-90年代普通大中专业毕业生,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很少。这批大中专毕业的学历,现在虽然部分同志经函授取得了大学以上的学历,但大多数系党校函授党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缺乏现代理论管理知识。虽说学历不等于能力,但“量变是会引起质变”的。有些书记处理事情“不按规则出牌”,决策缺少长远发展观念,工作、执行、协调能力都不强。有些书记“权力欲望”太强,团结意识太差,不懂发挥班子领导的集体力量和副职的优势,导致班子内耗严重。二是能力素质不全面。乡镇书记懂农业的多,知道工业的少;重管理的多,会经营的少;行政干部多,经济干部少。至于科技型、外向型的乡镇书记就更少了。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乡镇一级政府应做什么,怎样去做,怎样转变职能,他们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在具体工作中,着眼于应付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方法,下指标、定任务,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三是健康素质不乐观。据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某县委组织部组织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免费体检,共有156人参检,其中,确诊健康的人数仅有28人,占17.9%,其他人员不同程度患有支气管炎、脾肿大、脂肪肝、酒精肝、胃病等疾病。四是工作要求难对称。由于乡镇工作的特殊性,当前要求乡镇书记除却一般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外,还必须有特质标准,有人形容其要求:“起的比公鸡还早,睡的比小姐还晚,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驴还累,跑得比马还远,在外时间比在家还多,眼比熊猫还黑,头发比鸡窝还乱,态度比孙子还好,责任比天还大,看起来比谁都好,挣得比民工还少;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现,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更有甚者,现在有的地方仍存在性别歧视,对担任乡镇书记的女同志要求太高,条件非常苛刻,有人形容其要求:“长得像下凡仙子,思考像圣贤孔子,待人像温柔妹子,喝酒像阳刚汉子,安静如闺中处子,灵动如草原兔子,干活像拉磨驴子。”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

   5、工作作风不实。一是上班“机关化”。主要是指“走读”现象,乡镇党委书记在乡镇住宿过夜少。据了解,除一些偏远山区乡外,其他乡镇书记中的大部分每天是回家居住的,个别的连值班日也回家住夜。当前的乡镇党委书记不少是“城里人”。家住城里的乡镇党委书记往往很少驻乡镇,更缺少进村入组指导工作,喜欢遥控指挥,遇到问题尽量“拖延、回避”,工作贯彻在文件上、落实在会议上,监督检查的领导职能他们“坚决不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早就“上缴”了,群众“满意度”不高。与此相反,书记们倒是没少驻县城,没少“跑领导”,就连领导们的“喜、怒、哀、乐,进、退、得、失”都随时了如指掌,应对自如、到位。二是驻村“形式化”。表现在乡镇书记平常主动下村的少,下村抓计划生育工作和收缴各种税费的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少;下村转一转就走的多,在村里与群众交谈或过夜的少,只做“视察员”,“潇洒走一回”。三是虚报“经常化”。一些乡镇书记为了取得“政绩”、完成上级下达指标,搞急功近利。有的不实事求是,虚报产值;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四是办事“简单化”。表现为方法简单、一些乡镇书记在执行上级政策中,不重视思想工作,往往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农民执行。群众反映乡镇个别书记的工作套路是“通不通。3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一些乡镇书记办事不公。主要是一些本地籍的乡镇书记,办事不公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些乡镇书记有“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有一些乡镇书记为政不廉,有的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牟取私利,影响很坏。四是工作“政绩化”。突出地体现在部分乡镇党委书记过分“喜欢、渴求、占有”党委书记这个职位,而对在这个职位上要完成哪些工作、尽哪些职责就不知道也就不关心了。常规工作力求应付,重形式轻内容,热衷于“形象工程”,“偏爱”与经济投入有关的项目和工作。习惯于找借口,总是不知荣辱地唠叨“乡镇如何如何艰苦、情况如何如何复杂、待遇如何如何低……”。意在能够唤起上级组织和基层群众的同情怜悯,缺乏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占着茅厕不屙屎”,期待下一次调整的早日到来。一旦调整无望,就悲观消极、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6、后勤保障不够。一是乡镇财政困难。农村改革虽然走过了30多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贫困落后县的大部分乡镇基础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综合开发没有新的飞跃,一些乡镇工业几乎是空白。由于乡镇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就不能开辟新的财源。即使现有新的财源,乡镇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培植与挖掘。致使乡镇财政收入难以增加。加上县有关部门各类检查多,乡镇接待任务重,乡镇干部开支大手大脚,增加了乡镇的财政赤字,乡镇财政困难必然会减少投入,减少投入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缓慢又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形成了恶性循环。据某县人大、政协、财政局对该县一年的乡镇财政情况调查了解,该县乡镇财政收支问题较多,其中财政赤字带有普遍性。在该县的21个乡镇中,财政户当年出现赤字的有15个乡镇,占71.4%,滚存结余出现赤字的有8个乡镇,占38%;行政户当年出现赤字的有14个,占66.7%,滚存结余出现赤字的有13个,占61.9%,其中某镇赤字103.2万元,某镇赤字89.5万元,其他乡镇赤字一般也有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之间。导致乡镇寅吃卯粮、挖东墙补西墙,债台高筑、永无宁日。二是办公条件简陋。近年来,虽然各县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办公条件的改善力度,并集中财力每年解决1-2个乡镇办公楼改造,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六好”乡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有的乡镇内部管理不善,存在“办公没有象样的桌,烧饭没有象样的锅,住宿没有象样的窝”的现象。三是收入待遇偏低。乡镇工资收入普遍比县直部门要低,乡镇书记的奖金、补贴、福利等较县直部门要低,所以不少乡镇书记热衷于跑项目、抓经济、搞副业。很多乡镇书记远离家庭,一心扑在农村工作,与家人的沟通和照顾都很不够,某乡镇书记因工作原因,和家里6岁大的女儿缺少沟通,变得越来越生疏了,有时候他回家,女儿都将他当成陌生人,不想见他。有一次他回家,女儿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咋又回来了!”其实他已经5天没回家了,搞得这位书记很是心酸。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书记的痛苦和心酸,只有在乡镇工作过的同志才能够真真切切体会到。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多下下乡镇,多看看乡镇书记,和他们多交心谈心,多拉拉家常,多了解他们的辛苦,多体谅他们的无奈,不要一下乡就是检查工作,一见乡镇书记就是责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多关心乡镇书记,对工作不力的乡镇书记,不要动不动就是“一票否决”,要帮助寻找原因,要多体谅,多宽容;对工作出色的乡镇书记则要加大提拔力度,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工作更努力。各级财政应该尽量向乡镇倾斜,提高乡镇工作补贴,及时兑现奖金,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安心在乡镇工作。各级各方面新闻媒体,应多报道乡镇书记的正面形象,重塑乡镇书记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提高乡镇书记的职业自豪感。

  二、探究破题对策

  1、从宏观层面看,务必加强乡镇政权组织建设。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乡镇这一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是其他层次所不能替代的。要解决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从乡镇政权组织建设这一宏观层面入手。

  一是明确乡镇机关的职能。结合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第一轮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二轮机构改革。明确乡镇机关的管理职能,乡镇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上。同时。要注重搞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政府专业经济部门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将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权交还企业,将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到市场,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

  二是合理设置乡直的机构。要在明确职能的基础上,对现有机构和人员进行精简和调整,科学界定。乡镇党政机构应分类确定,按照不同的限额进行合理设置。机构设置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上下对口。每一机构要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名副其实,有牌子,有职责,有人员,有管理权,不搞花架子。

  三要理顺条块之间的关系。县级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是乡镇的重要职能部门,只有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管理功能。为此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乡镇与县主管部门“块与条”的关系。要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凡能够下放到乡镇的站所都要下放给乡镇管理。理顺关系的工作要在县委、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对那些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如农、林、水、文化、广电、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在保持其人员、编制、资金和物资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以块管理为主,有关上级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监督。对那些与条上业务联系较密切,专业性较强又带有执法性质的,如地税、公安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和单位,在保持原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双重领导,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副职以上干部的任免,必须征求乡镇党委同意,签署意见后,由条上任免。对那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如金融、保险、邮电、粮管所、供电所等经济服务部门、单位,保持原体制不变,但主要干部任免,要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对部门决策涉及乡镇利益的,乡镇有权提出建议和进行协商。此外,要根据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改革财政,规范收费管理体制,健全乡镇政府职能。设在乡镇的各部门人员的党组织关系管理一般以乡镇属地管理为妥。工作、服务对象跨乡镇的部门的党组织关系由部门办公所在地乡镇属地管理。以部门条条管理为主的乡镇部门,其工作职责、考核也应以条条为主,乡镇配合。不能把应属部门为主的工作由乡镇负责,以致责权不统一,使乡镇处于两难境地。

  四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突出位置。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并且把发展多种经营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次,要实施科教兴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再次,要加大帮扶政策倾斜。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夯实农村发展后劲。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争取资金给予必要的扶持,使经济发展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对一些应该征收的税费,按照国家政策,要采取有效措施,收足收够,为经济发展的新投入打下基础。

  2、从实践层面看,务必加强乡镇书记队伍管理。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镇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都纳入地市州委委托市州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范围。对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任,现行主要采取“部批县管”的模式,即:先由县区委组织部就乡镇党委书记调整酝酿建议报告地市州委组织部,征得同意后进入推荐、考察、酝酿、征求全委会意见环节,之后正式呈报调整请示,地市州委组织部分送市州委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签后,召开部务会审议乡镇党委书记调整事宜,并通知呈报县区按规定程序进行任用。地市州对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任均采用备案制,即:由各县区委组织部将乡镇党委书记调整情况事先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征得同意后,由县区进入任免程序。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应严把关键环节。

  一是严格资格条件。对乡镇党委书记任职的资格条件,除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外,乡镇党委书记年龄层次应该以35岁-45岁之间为主体,35岁以下的要占一定比例,45岁以上要有所保留,构成老中青梯队结构。学历拟在大专以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需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贯彻执行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还要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和在乡镇领导班子担任领导工作的经历。

  二是严格选拔任用。乡镇党委书记应从有较强领导能力和较丰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中选拔,对于条件成熟的乡镇长可作为优先使用人选,尽量减少上级部门下派干部的比例。要把乡镇长队伍建设作为选拔乡镇党委书记的摇篮。应建立起乡镇党委书记干部人才库,形成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培养链。对乡镇党委书记提名、考察、任命方面,应当遵循“管人管事”相一致的原则,乡镇党委书记的提名、任命权应放在县区。提名的范围应适当扩大,注重征求县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和党外人士及群众的意见,可探索县区委全会或县区领导大会直接提名乡镇党委书记的做法。考察可由地市州、县两级组织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对候选人进行考察;任命可继续沿用现有“部批县管”的制度,但不宜采用省委对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程序和方法。要严格执行任期制。无特殊原因乡镇党委书记在5年的任期内不得变动,乡镇党委书记任职不满3年调整的,要省委组织部批。

  三是严格教育培训。应当制定“长短结合、上下轮动、突出效果”的培训计划,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有计划、订单式的教育培训方法。乡镇党委书记的短期培训应当一年一次,周期以10天左右;长期培训应当一届一次,实行脱产学习,周期以3个月左右;组织部门应多为乡镇党委书记提供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和上挂到上级部门交流锻炼的机会,周期为每届一次。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依法行政、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上。尤其对于新任职的乡镇党委书记应当进行岗前培训,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结束后要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把学习的成果转化到实践当中来。

   四是严格监督管理。要不断拓宽监督管理的路子,建立一套适合乡镇党委书记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推行每年一次的述职述廉报告制度,县区委主要领导每年同乡镇党委书记谈心谈话1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教育和正面警示。要加大群众监督的力度,可以采取不定期、随机性的抽取群众对乡镇党委书记进行评价,同时应当加强党外的监督力度。对乡镇的考核,不宜采取“一视同仁”、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乡镇当地不同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特点、结构进行分类实行差异性考核。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考核考评机制,设置合理的考核指标系统、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并能够充分应用考核结果,作为表彰、提拔乡镇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

  五是严格激励机制。乡镇党委书记处于社会的最基层,每天都要与各种繁杂的事务和错综的矛盾打交道,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比较大,希望上级对取得成绩要多肯定,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多理解。要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鼓励乡镇党委书记到艰苦、边远的乡镇建功立业,重视提拔重用在困难多、矛盾大的乡镇干出成绩的党委书记,要提高乡镇党委书记在县区干部中提拔比例,让乡镇党委书记在政治上能够得到认可。同时要拓宽乡镇党委书记的使用渠道,加大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部门担任班子成员的力度。乡镇班子成员变动时应多征求乡镇党委书记的意见和建议,以避免今后工作中的矛盾和尴尬局面。为保护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积极性,不宜扩大“一票否决”的范围。应当加大在地市州范围内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的评选活动,以此既可以增加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乡镇党委书记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总之,使乡镇党委书记在政治上有发展、生活上有保障、作风上有监督,职责上有权力、管理上有压力。

  3、从个体层面看,务必加强乡镇书记自身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对乡镇党委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重品行、有本领、讲奉献的乡镇党委书记队伍,才能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乡镇书记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乡镇党委书记队伍的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因此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来抓。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乡镇党委书记确立立党为公意识、当政为民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大局意识,始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权、事业观、利益观。

  二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乡镇党委书记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指挥者,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其履职能力的高低与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质量。乡镇党委书记应有务实为民之心、统揽全局之能、凝心聚力之德、群众满意之功。这就要求乡镇党委书记,要增强创造性执行党的政策的能力,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增强执政为民、全面服务的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是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乡镇党委书记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指挥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客观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着党群、干群关系以及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的好坏。加强乡镇党委书记的作风建设尤为重要。要以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为切入点;以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根本性目标。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始终把爱民、为民、富民、安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以实际行动塑造乡镇党委书记队伍的公仆形象。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强化“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意识,真正做到务实、廉洁、为民。要自觉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外出请假报告制度;要认真落实问责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增强责任意识;要执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制,增强廉政意识;要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民主意识;要慎欲—谨防纵欲无度,慎好—谨防嗜好误前程,慎友—谨防被朋友拉下水,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要保持良好心态,就是要有“七心六一”,即,要有敬畏心,要有进取心,要有自信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包容心,要有感恩心,要有平常心;每年去一次殡仪馆,每年要去看一次重病人,每年要吃一回亏,每年要感动一次,每年要做一件帮助人的事,每年要做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稿源:红网 作者:杨子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