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请为家庭教育留出空间

 朱刚伟 2015-06-07

老师:请为家庭教育留出空间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各种教育要素有同等的地位、各自的空间才能彼此依靠、协调运转,这其中互动性最强的学校与家庭尤其如此。

站在大教育的立场来审视,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与老师的“角色错位”等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并不是家长的错,而是学校和老师总是向家长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比如要求家长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试题、默写、背诵、查资料……等等,甚至家庭作业孩子一份、家长一份。孩子和家长在家的时间被学校的事排得满满的,家庭原本轻松的生活被围绕课堂教学的知识学习所替代,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监工”。而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问题,有的老师又会借助家长的力量整治学生……家庭生活的情趣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被严重挤压,孩子从家庭中获得心理支持和生活技能学习的机会大为减少。其结果是家庭教育常常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对孩子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彼此间的交流以孩子为中介,通常是不对等的,突出表现为教师对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支配和影响。本人参与的“全国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显示,老师与家长联系的情况有这样两组数据:在联系频次上,城市闲散未成年犯的老师与家长“经常联系”的比例是29.3%,高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17.9%的比例;而“不联系”的比例则是城市普通未成年人高于未成年犯;在联系方式上,老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同样是城市闲散未成年犯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如老师“家访”和“请家长到学校谈话”城市闲散未成年犯的比例分别是46%和63.2%,而普通未成年人这个比例分别是17.8%和52.8%,即老师同家长面对面联系的两种方式都是未成年犯高于普通学生。这两组数据反映的结果与我们的假设并不吻合。

在人们的印象中,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都是家长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孩子,家长与老师更是很少联系,其实不然。犯罪未成年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但是这种“家校联系”并没有在孩子教育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由此,我们就要反思这种“家校联系”究竟在哪里出了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与家长联系的时候,也往往是孩子在行为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么在学校里惹了祸,要么学习不好“拉了全班的后腿”。有的老师出于好心“恨铁不成钢”,或为了自身的、班级的利益,对班里学习成绩不好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尤其关注。但由于自身的方法不当、能力有限,正面教育不能奏效的时候,往往借助家长的力量。从积极的方面看,老师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取得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支持与配合是必要的;然而消极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即有的老师把“请家长”和通过其他途径向家长告状作为惩治学生的“杀手锏”,暗示家长“你的孩子该好好管管了”的潜台词是“得给他点儿厉害了”——于是孩子回到家里所面临的往往就是一顿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只能增加孩子与老师、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甚至直接导致了孩子逃学、辍学、乃至离家出走。所以当确信家庭、学校相结合在孩子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家长建立相互真诚信任的情怀,营造彼此和谐沟通的情境,寻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结合点。老师尤其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家长对孩子的亲情感化作用,实现两种教育的优势互补,而不是以教师的意志支配家长,与家长联手对付孩子。

在现实中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学校对家长过多的要求强化了家长对孩子的事过多包办、替代的习惯,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我始终记得这样一件事:刚刚开学,学校里发了许多新书、新本,老师要求学生都要包上书皮。孩子把一堆书本拿回家,十有八九成了家长的事。一位一年级新生的父亲对我说,他给儿子包书皮,从晚上9点多一直包到快11点了。上了一天的班,实在又累又困,剩了2个薄本没包。没想到转天孩子上学去,老师检查包书皮的情况,就因为那两个没包的书皮,挨了罚站,还少得了一面小红旗。孩子回家后就跟他发脾气,又哭又闹,埋怨他。他只得对孩子又哄又劝,好像是自己做了多大的错事。

我觉得,在这件小事上,老师和家长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没有认为孩子自己可以包书皮,这是个对孩子的认识问题。所以,老师没有对学生提出要自己学会包书皮的要求;家长也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怎样包书皮。这样反映到孩子身上,就自然会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孩子失去了一次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其实,包书皮对许多孩子来说并不难,可以说比那些复杂的手工制作简单多了。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包书皮的能力;二是,孩子失去了一次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因为包书皮在他的意识里天经地义就是家长的事,所以书皮没包或者包得不好都是家长的责任,那么老师在学校里批评他,他回到家里完全有理由比老师对他更严厉的态度指责家长;三是孩子失去了一次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果书皮是自己动手包的,孩子会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还会在同学当中比较谁包得好,激发他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平时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依赖性强,那么这种依赖性是怎么产生的呢?很显然,就是老师和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的问题造成的。设想,如果老师给学生提的要求是让学生跟家长学习包书皮,那么孩子会把包书皮当作自己必须完成的作业,也会以虚心的态度跟家长学。这样孩子是包书皮的主体,家长对孩子是指导而不是代替,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如果有机会,老师再组织学生来一次包书皮比赛,或许孩子会对包书皮产生兴趣,如果作为优胜者得到了小红旗,肯定会更高兴,也会因此而对指导他的家长多一份敬重。

 

所以,站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学校和家庭相互呼应是最佳选择。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通常是老师的支配力更强、主动权更多。当对学生提要求时,也为家庭教育留出空间,让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而不仅仅充当老师的帮手,是老师的大度,更是建立亲师之间伙伴关系的必要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