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名店 都一处 一条龙 的来历

 yezhu8888 2015-06-08

皇上驾到

   2015-02-26 09:41 星期四
  

乾隆17年(1752年)年三十的夜晚,前门大街的各商家除了当铺外均已打烊,人们都已回家过年了,整个商业街显得极为冷清。此时大街上走来三个人,他们在一家小门脸儿前停住了脚步,这是一家极不起眼儿的小饭馆,还在开门营业,尽管此时已无人光顾,但小店似乎仍在企盼着什么。三人中的两人急走两步挑起门帘儿,一个中年人气宇轩昂地跨进屋内,老板急忙迎了上去。老板是山西人,姓李,他热情地招呼三人落座,点菜,上酒、端茶、送水一通忙。三人吃得很高兴,那位主人模样的人边吃边与李老板聊天儿,问他老家是哪儿,为何年三十还不关门,饭馆是什么字号等,李老板一一作答。他告诉客人,自己这个店太小,周围都是大店,要想活下来只能比别人早起些晚睡些,自己的小店太小没有字号。这个人想了想说,年三十还在开门迎客的饭馆,整个京城恐怕只有这一家了,就叫“都一处”吧。李老板笑着答应着,并没有当回事,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几天后,小店来了几个宫里的太监,送来了一块匾,上面有乾隆爷亲笔题写的“都一处”三个字,大家这才知道,年三十晚上来这里吃饭的客人,竟然是当今圣上。李老板又惊又喜,连忙恭恭敬敬地将牌匾挂了起来,并将那把乾隆爷坐过的椅子披上了黄缎子供了起来,椅子下面垫上黄土,乾隆从店门口到坐位那一段几米的路砌上了砖保护起来,叫圣路,不许客人再走,此路从此不再打扫以留圣迹,这一留就是200多年,李老板将这一段土路叫“土龙”。这段几米长的“土龙”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还在“都一处”店里留着,但已明显地高出了地面。自乾隆爷题写的匾额后,这家小店从此兴旺发达,并保持了年三十不关门的传统。

一转眼100多年过去了,光绪23年(1897年)春末的一天,北京前门外的一家叫“南恒顺”的小饭铺走进两位客人,一位20多岁主人的做派,一位40多岁仆人的装扮,这二位坐下便点菜吃饭。“南恒顺”的掌柜的姓韩,山东人,早在乾隆17年韩家的先祖便来到京城,最早在东四的一家羊肉铺打工,后离开那里独自创业,在前门外也开了一家羊肉铺。就这样过了5代,羊肉铺逐渐发展成了一家卖面条、烙饼、各种炒菜的饭馆。

这二位吃完饭后,那位年轻人吩咐一声结账,年长者一摸腰间楞住了,原来身上没带钱,两人顿时一脸的尴尬。韩掌柜的看出这二人谈吐不凡、衣着得体,不是那种吃霸王餐的主儿,便温和地一笑说,没有关系,二人请便吧,什么时候方便有空了再来还也行,二人边道谢边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一个宫里的太监来到“南恒顺”,说是替皇上来还钱,原来昨天那位公子模样的年轻人,竟然是光绪皇帝。光绪深居宫中,根本不知道钱为何物,出来进去的腰间也从来不揣钱,所以微服出宫也没有想起要带钱。

太监一走,韩掌柜的赶紧将光绪帝坐过的板凳供了起来,不再让人坐。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京城传开了。许多人都专程跑来看皇上坐过的板凳,吃“南恒顺”的面条、烙饼。经韩掌柜的添油加醋地这么一宣传,南恒顺出了名,烙饼、面条供不应求。因为皇帝来过这里,皇帝乃真龙天子,“南恒顺”在人们的口中便了称呼,人们叫它“一条龙”。时间长了,“南恒顺”倒没有人记得了,人们只记得“一条龙”。清朝倒台之后,韩家索性将“南恒顺”改名为“一条龙”,牌匾也重新挂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