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四:教师成长的周期与规律(5)

 西南一枯草 2015-06-09

  2.优秀教师的前提与层次

  优秀教师的前提: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应在多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如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了教育的基本方法技能、对所教的年龄层次学生身心有足够的了解。有的人在所任教的学科领域有好多该懂而不懂、该会而不会的东西,或者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性格冷酷、怪异,那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

  优秀教师的初级层次:教育教学能手。称之为教育教学能手的教师能从一般教师察觉不到的事情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与过程,灵活地采用多种新的方式方法,而这样做时,总是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学生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新颖的做法,老师向他们提出了新奇的要求,他们不仅掌握了特定的知识技能,也掌握了新的有效的(有时是有趣的)学法。

  优秀教师的高级层次: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我们这里所说的专家型教师,着重是指在一定的学科领域或其他相对专门的教育领域有较长时间、较深入的研究探索,做出有份量的创造性成果的教师。如果说专家型教师的突出优秀之处是教育教学思路开阔,富有创见,教学等专门技术高的话,学者型教师的突出优秀之处就是文化、科学素养高、理论水平高,在知识广博和精深方面及创造性认识的阐发方面接近于专业(专门)的研究人员。学者型教师研究旨趣可能着重在教育科学及教育艺术方面,也可能着重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专门领域。

  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是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教师,达到了教师职业成就的顶峰。与上述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相区别的是,教育家型教师不仅模索出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而且,他们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践行的模式体系克服现存教育的重大缺陷:对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发表了富有创见的观点。他们的创造成果及影响力一般都跨越了任教的学科和专门领域,成为对时代挑战教育的有力回应,社会和教育界同行承认和敬重教育家型教师,不仅因为他们“立德”、“立功”,也因为他们“立言”,其著述不是其个人教育教学经验泛泛而谈,而是具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深度和创造意义。

 

  3.我国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性特点

 

  

案例4.5: 全国优秀教师李桂元的教育之路
 
  李桂元,1978年考入湖南大学物理系进行本科学习。毕业后,他义无返顾地回到了母校——湖南省衡山二中。1985年,他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1986年,他被评为湖南省“希望杯”赛“优秀辅导员”。1987年,他在学术专业刊物《湖南中学物理》上发表了《关于装砂漏斗摆动过程中周期变化的问题讨论》的论文。1996年,在他获得衡阳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时,他出任了衡山二中的校长,从学科带头人变成了学校带头人。
  对于专业教学,李桂元是个弄潮儿,他严谨治学,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他多次上县、市级教改教研示范课,参加县、市级的教学比武,多次获得表彰。作为物理教师,他备课精细: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他设计的教案、学案,是学校老师模仿、学习的典范;他授课精辟:语言精练,生动风趣,注重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践。每一堂课他教得应手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对于专业科研,李桂元不仅表现出了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表现了良好的理论修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结合工作实践,不断钻研,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001年,38岁的他又参加了湖南师大教育管理研究生班的学习,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三年后,他顺利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在自我教育的路上,他一直追求不懈。
  作为一名教师,李桂元锐意改革,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年年教毕业班,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物理会考、高考成绩年年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许多学生因他的教学得当而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出类拔萃。
  作为一位校长,李桂元重才重教,率领教师齐力绘蓝图。上任10余年间,他引领衡山二中这所曾经暮气沉沉的百年老校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骄傲地实现了由薄弱高中向市重点中学的跨越!如今,生源年年爆满,常年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000余人,高考升学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成了无数学子向往的“天堂”。
  有人曾这样评价李桂元:他像一头黄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像一只雄鹰,迎击风雨,勇敢地展翅飞翔,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最充沛的精力、最宝贵的心血,全部奉献给了衡山这块土地,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一发展过程既离不开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成长创设的优秀的环境和发展的机遇,更是教师个体不懈奋斗,努力进取的结果。所以,考察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在追求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他们的成功经验有相通之处。

  (1)成长以理论为基础
  优秀教师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十分突出和有益的借鉴经验就是喜欢读书、不断学习,将成长寄于一定的理论学习之上。
  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但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更快、程度更加成熟。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而优秀教师之所以在同等的发展时间和同样的发展条件下,专业发展快于其他教师,除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较高外,在工作之余注重对先进理论的学习,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成功之源。阅读优秀教育家的传记和著作及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地将教育家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吸收,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相融合,久而久之在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明显的体现出了理论的影子和痕迹。同时,受到成熟理论的指导,他们还可以博采众长,不拘于某一理论和某一家思想,广泛地接受新的信息、思想观念,加深了自己的理论功底,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等形成了超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2)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进取心是人从事任何工作的成功基础,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全面、持久的过程,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而这一过程又是教师个体根据职业发展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以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在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其提供深造和培训中的发展,更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点滴心得和经验,在工作之余通过自修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没有自我发展的强烈需要和不懈学习的顽强毅力,就不可能形成优秀教师们专业发展的超速进行。
  善于思考和发现是教师专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总结,在发现和总结的过程中既看到了别人的长处突破了自己的发展。同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和优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苦干与巧干的结合。

  (3)重视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课堂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对此,中小学优秀教师们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重视教学的共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处琢磨、细细体会,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从教学研究到教学信息动态。正是在这一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指引下,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技能和技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优秀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势得以确立,成为其当选优秀教师的重要砝码。

  (4)倚重科研
  考察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他们不仅以理论为基础,重视教学工作,更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路线。科学研究对教师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开阔教师教学视野。通过科研活动,教师可以将感性的分散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逻辑性、预见性和理论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辩证的思维过程,锻炼了自己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途径更加科学和理性等等。

  总之,对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来说,教学和科研犹如教师前行的一双翅翼,只有共同展翅,才能高飞。一方面,科研要以教学或教学实践为基础和依托,脱离实践的空洞的理论研究是没有前途的;另一方面,脱离了教学科研的理论实践,也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和突破性进展。中小学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倚重科学研究,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成为研究型教师。

 

  4.我国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长规律
  教师的成长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结合上文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和教育界的众多调研成果,并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成长情况,我们发现,我国优秀教师呈现如下阶段性成长规律:

  (1)参加工作1年,是适应阶段。这阶段拜师学习,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个阶段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立住脚”。

  (2)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主要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等一般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过硬的基本功,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

  (3)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这—阶段的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从而构建了自身经验体系。可说在三尺讲台上“站好脚”。

  (4)在第5至8年间,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平台状态”或“高原现象”,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而那些有远大抱负的教师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扎入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蓄势待发。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上下求索”。
  (5)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师“成名”阶段。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教育专家。此阶段的教师熟知如何激活兴奋点、顺利通过分歧点,维护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业绩突出,被评为省、市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6)第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教师“成家”阶段。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