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玉琀与玉握(二)

 芝润斋 2015-06-09

略谈玉琀与玉握(二)

  玉握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扁条状,多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一座西周墓(M48)死者左手握剑鞘形玉饰,右手握长条形玉饰;河南洛阳中州路的一些东周墓人骨架左右手掌或腹部,往往有成对的长方石片、夔形石片、多边形有穿石片、兽形石片及长条形石片等,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就是“玉握”。

  另一种玉握作圆柱状,发现较多。沣西西周墓中的玉握大都为圆柱管状,通常为一对,有的还涂有朱红色颜料;上村岭虢国墓地的一些墓的墓主手中亦握玉;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周中、晚期墓葬中,有4座墓的死者双手各握成对的圆柱形石饰,置于腹部,圆柱形石如腰鼓形,两端较粗,有的有穿孔,有的无穿孔;曾侯乙墓出土一对玉握,长4.8厘米,一端较粗,装饰阴刻的云纹,并问饰阴刻弦纹和斜线纹,通体磨光,做工较精。曲村西周晋侯墓(M8)中,在人体大腿两侧,相当于双手的部位,对称放置有一对玉韫。韫是钩拉弓弦的实用具,由于人骨架已朽烂无存,所以这对玉韫究竟是套在手指上,还是握在手中已不得而知,但它们成对地出现在人的位置,或即有玉握的含义。

  另外,还发现有将一件玉器敲碎,分置于口内和手中的现象。甘肃灵台洞山东周墓中,将一完整的玉片敲为两半,一半含于口中,一半握在左手内;陕西西安南郊山门口的一座战国墓中,将一件石璧分成3节,分置口及两手内,口中者约为手中者的一半。这显然是殓葬死者时,匆忙地将一件玉器临时裁截成琀和握所致。

  由上述可见,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还沿袭商代以玉饰作玲、握的习俗,但已经大量出现专用于送葬的玉琀和握。玉琀以碎玉石片、小石子、石贝和微型玉雕为主,大多数人骨口中的玉数量较多,目的是充盈死者的口腔。碎玉石片都是有意识地将完整玉饰砸碎而成的,说明此时人们已经人为地制作玉琀,但在形制上并没有统一的规格。玉握的形制则趋于统一,以扁平长条形和圆柱形玉石器为主,而以圆柱形玉石握最为常见。圆柱体握有的中央有穿孔,有的则没有;还有的圆柱体制成腰鼓形,更便于把握。

  西汉早期的玉琀和玉握发现较少,其特征与春秋战国时期相似。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赵昧手握一对玉觖;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人骨口中有一件残玉龙;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一件镜形带柄玉琀;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玉握则为一对由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值得注意的是,刘胜夫妇口中放的是“九窍塞”之一的玉口塞,目的是防止体内精气外泄而使尸体朽烂。口塞作新月形,侧面有塞状凸起。夏鼐先生认为“口塞并不能算含玉,它不能整个含在口内。”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口塞和玉琀在殓葬意义上也是有差别的。曾侯乙墓的墓主口中除有21件微型玉雕作口玲外,还有一件玉口塞,侧视呈“V”形。可见口塞与口玲应视为两物。原报告认为这些玉琀“可能反映出墓主生前的一种要求实惠的思想。”

  从西汉中后期开始,玉琀和玉握的形制逐渐定型,玉琀作扁平无穿的蝉形,玉握则为长方体卧猪形。这种蝉形玲和猪形握在东汉墓葬中出土非常普遍,它们的使用一直沿续到魏晋南北朝。

  最早的蝉形琀和猪形握出土于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中,蝉体较宽,头、翼雕刻不清晰,显示出较原始的形态;猪的身体轮廓清晰,阴刻头、耳及四肢。玉猪的体形似乎源于徐州奎山西汉墓出土的两件玉握,这两件玉握仅具猪形,未刻细部。西汉晚期的蝉形玲呈长方形,双眼外突,头、翼雕刻逼真。东汉时期的猪形握形制有卧式和立式两种,有的猪体仅用简练的阴线刻出。西汉玉猪与东汉玉猪的区别在于,西汉玉猪无穿孔,而东汉玉猪大多在猪的嘴下和尾上各穿一孔,可能是为将玉猪固定于手中而用来穿系丝带。

  汉代蝉形琀的传世品很多,一些古玉著作中收录不少。由于它的时代特征明显,清代时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汉代死者口中的含玉。还有一些学者对玲作蝉形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取其清高狷洁之意。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清代学者瞿中溶认为:“人之死,其尸有似于蝉蜕,而不能食,古人或因此即用为含玉耳。"二是取其蜕脱再生之意。美国学者劳佛(B.Laufer)认为汉人从蝉蜕生而悟再生,即从含蝉寓暂死之意。夏鼐先生亦认为:“所以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种昆虫的生活史的循环,象征变形和复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器,易于使人联想到蝉形。”

  对于猪形握的认识则比较晚。虽然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玉猪随葬的记载,但未确指为握,清代学者吴大潋甚至把玉猪误作“六瑞玉”之一的“琥”。直至本世纪初日本学者发掘朝鲜汉代乐浪郡墓葬时,才知它是葬玉之一的“握”。

  魏晋南北朝时,玉琀和玉握出土不多,一般集中于江南墓葬中,琀和握仍为蝉形和卧猪形,这是由于偏安江南各王朝仍沿袭汉礼制的缘故。北方各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大多不严格遵循内陆封建丧葬制度,而且这一时期的墓葬盗扰过甚,故尚未发现玉琀和玉握。魏晋南北朝以后,NNON古代以礼制为中心的用玉制度衰落,用于殓尸的丧葬用玉逐渐消失。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隋唐至明清的墓葬中,仅有极个别的墓出土玉琀和玉握,且都为贵族,而玉琀和玉握作为一种流行的葬俗已不复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