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间质瘤超声表现

 渐近故乡时 2015-06-09


胃间质瘤

1、胃间质瘤一组独立起源于胃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最常为平滑肌类型,部分为神经性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

2、肿瘤向黏膜侧生长可形成内生性息肉样肿块,多继发有黏膜溃疡;向浆膜侧生长可形成哑铃状肿块。肿瘤边缘呈膨胀性或浸润性或外生性,距原发部位较远。

3、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发于胃体,胃窦部少见。

4、临床上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黑便、贫血)和上腹部的可触及性肿块。


图1 胃间质瘤示意图

图2 向浆膜侧生长的胃间质瘤示意图

图3 向黏膜侧生长的胃间质瘤胃镜下图片

超声表现

1、多为上腹部单发非均质异常回声

2、肿瘤直径<5cm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肿块中心或一侧出现低至无回声的液化区;基底部深入肌层;浆膜菲薄,可不突破;肿瘤与正常胃壁回声分界清楚。

3、肿瘤直径>5cm时,病灶多呈分叶状;实质为不均匀性低回声,散在细小点状、斑块状或小灶型无回声;包膜局部不完整,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肿块内血流丰富;有腹膜、网膜、系膜、肝脏等有转移病灶时,提示恶性。

典型病例

病例1:(由丁香园注册用户黎晓提供)患者女,上腹部不适常规体检,发现胃底部实性占位。随后手术治疗,电话随访结果:胃间质瘤。

病例2(由丁香园注册用户huangguwei提供)

胃后壁间质瘤


胃前壁间质瘤


病例3(由丁香园注册用户muyi757691提供)恶性胃间质瘤:术中病理显示肿块位于胃前壁近小弯侧,约6×6×6cm大小,质地硬,边界清楚,已侵及浆膜层及粘膜层,胃小弯侧及大弯侧。

鉴别诊断

剑突下的低回声包块应与腹膜后肿块、胰腺肿块、肝脏尾状叶肿块等进行鉴别。部分凸向胃腔的胃间质瘤可在饮水及胃肠超声造影剂对比下清晰显示,有助于鉴别。发现上腹部(剑突下)包块的确定诊断需结合病史,及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如:胃镜,CT,MRI等)。病理诊断为确诊肿块来源及判断肿块良恶性的金标准。

危害及治疗

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肿瘤,具有潜在侵袭性,恶性程度较高,目前较为有效的手术治疗,但存在癌灶术后易于复发或转移,临床上需要结合免疫治疗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