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先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若是说甲的内心坚如磐石,甚至是像钢铁一样的坚强,说乙的内心非常柔弱,近乎虚无的柔弱。那么,谁的内心更强大呢?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用一把利剑刺进甲乙的心房。这样当然奈何不得甲,一定会把利剑反弹出来,但是会有火花也会有锵的一声。对于乙来说,那把利剑的一刺好似没有发生一样,无声无响无臭无味,没有任何效果。 所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2.“柔弱”的涵义 “柔弱”没有“懦弱、羸弱”的意思,更没有气息奄奄、萎靡不振的意思。 柔,含义有植物初生而嫩,象征着朝气蓬勃。弱,含义有初生、年龄小,是一种力量的持续,象征着生意怏然。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四十章中说“弱者道之用”。可见老子“柔弱”的涵义是指新生的、活泼的、发展的事物,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是希望的象征。
3.老子为何贵“柔弱”? 《道德经》里一再赞美“柔弱”,反复说明“柔弱胜过刚强”。怎么理解呢? 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的,都要经过初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等生命的各个阶段,其中初生阶段是最接近“道”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提倡返回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五十五章中说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四十九章说到“圣人皆孩之”。二十八章说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柔弱”,是初生之生命的特征,而初生阶段又是接近“道”的,所以,“柔弱”是接近大道的东西,这才是老子贵“柔弱”的根本原因。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很多的行为,比如“守雌、如婴儿、比于赤子、恬淡为上、守柔、无为、好静、善下、抱朴……”,其目的都是让我们接近大道。
历代觉者赞叹“柔弱”: 柔弱者,生之徒也。——《说苑·敬慎》 柔弱者,道之要也。——《淮南子·原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76章
4.最“柔弱”的水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最柔弱的东西,几乎就是“柔弱”的代名词。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无私地利万物,处下不争,非常接近于大道,这种特性,对我们如何做人,有着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柔弱,就是要学习“水”的特质,有一种低姿态的境界,在放低姿态中修炼自己,正所谓“山低成谷,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对于大地,只有最低的地方才能容纳百川,最终成为大海。对于一个想融入大道的人来讲,只有清心寡欲、见素抱朴、淡泊宁静,才能把自己放低,时时谦逊,才能在生活中逐步地接近大道。
5.生命之柔 柔弱内含的是朝气蓬勃,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生命中有了“柔性”,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句话叫做“筋长一寸,寿延十年”。《道德经》七十六章说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维护好生命的柔性,重视柔弱的修炼,持行“专气致柔”。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说,“道以至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 我们处世应物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安静,守柔弱而不妄动,保持生命的柔性,贴近生命的本真,融自己入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