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之比较

 化雨先生 2015-06-11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之比较

24卷第6

2003l2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24 No6

Dec.,2003

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之比较

欧阳庆云

(蚌埠教育学院政史系,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完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完的方法、欧洲

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

问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关键词:斯宾格勒;汤因比;文化形态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134(2003)0600770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于1918年出版,汤因比

早在1920年就读了它,第二年酝酿世界文明的宏大写

作,至1961年,十二卷的《历史研究》全部出版。汤因比从

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不少,也进行了许多创新。

、历史研究的单位与世界历史体系

关于历史研究的单位。在斯宾格勒看来,人类历史有

着本质上的结构,除了因果的必然性或者空间的逻辑以

外,还有另一种生活中的有机的必然性、宿命的必须性即

时间的逻辑。这种结构的知识形态,就是他称之为形态学

的,在形态学下,“艺术的形式跟战争与国家政策的形式

联系起来了。同一文化的政治方面和数学之间,宗教概念

和技术概念之间,数学、音乐和雕塑之间,经济和认识之

间,都出现了深刻的关系。”? ’’ 而这种做法正是过去人

们所忽视的。他认为,如果采取形态学的观点,人类历史

存在着八种文化,它们是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

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墨西哥

文化。

汤因比与斯宾格勒相同,认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既不

是民族国家(国别),也不是某个时代(断代),而是文明或

者社会;不同于斯宾格勒的是,他把文明的数量由八种先

扩大为二十一种,后到二十六种,直至《历史研究》最后一

卷中发展到三十七种之多。斯宾格勒认为社会也是一种

有机体,因此像其他生物一样也有从青年到老年的自然

发展过程;而汤因比不认为它是一个有机体。

关于世界历史的体系。斯宾格勒反对“古代、中世纪

和近代”的分期法。他认为,这一体系产生一些难堪的错

误。在时间维度上,古典文化原本是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的文化,而所谓的中世纪不过是西方的前文化时期,而这

一体系把西方文化看成同古典文化和中世纪是一脉相传

的;中世纪以后,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近代部分只有一

直延伸,而且延伸到了不能再延的地步。在地域维度上,

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的历史,缩小成纯粹的插曲,

当成了古典史的序曲,贬低成了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附注;至于伟大的美洲的文化,则完全被漠视了。“这是一

种令人难以置信地空洞无物且又毫无意义的体系。"I ](P31

汤因比一样反对西方的“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世

界历史体系。过去的进步学说把历史看成直线发展,那完

全是错觉,可以说是把人类的复杂的精神生活处理得太

简单化了。“我们的历史学者们在‘分期’问题上常常喜欢

把历史看成是竹子似的一节接着一节地发展,或者看作

现代的扫烟囱者的刷子把,原来只有两节—— ‘首代’和

‘近代’,大体上同《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的时间,或公

元前和公元后的时代相同。这样一种把历史分为两段的

办法还是古代希腊社会的内部无产者的残余看法。??

过了一些年以后,我们的历史学者们认为在他们的能伸

缩的刷把上再加一节才更方便,于是他们便在中间插上

了一节,称之为‘中世纪’。但是,‘古代’和‘近代’本来是

代表古希腊历史和西方历史这两大段的,现在加上了个

‘中世纪’,而‘中世纪’和‘近代’却不过代表西方历史里

的两个章节。因此‘古代+中世纪+近代’的这样一个公

式就错了;它应该是‘古希腊+西方’(中世纪+近代)。可

是就这样也还是不行,因为如果我们把西方历史上的某

一章节标明为一单独的‘时期’,那么对于其他章节为什

收稿日期:20030905

作者简介:欧阳庆云(1964 ),安徽蚌埠人,蚌埠教育学院政史系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么不能同等对待呢?”因此,“把古代希腊历史和西方历史

同历史本身——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 对等起来是目

光短浅的无礼行为。”[2I -49)他的世界历史体系也是各

种不同文明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二、文明发展的阶段性

斯宾格勒看到,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

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

新的可能,有一个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的

过程。汤因比类似于他,把文明的发展具体划分为起源、

生长、衰落与解体几个阶段。

关于文明的起源,汤因比较之斯宾格勒要系统得

多。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起源原来是通过内部无产者脱

离现存文明社会以前的那个已经失去创造能力的少数统

治者的行为丽产生的。”?(P 他受到歌德的影响,读《浮

士德》里上帝和靡非斯特的遭遇,促成了他的挑战和应战

说的出现。具体到文明产生的原因是,对适度挑战的成功

的应战,挑战可能是环境因素,也可能是其他民族的入

侵,还可能是一个集团遭受的失败与挫折,例如波利尼西

亚人、爱斯基摩人和游牧民族文明停滞生长的原因,是因

为它们所遇到的挑战,其大小程度恰好处在过分严重造

成失败和足以刺激起胜利应战的那条交界线上。至于文

明的衰落.其实质,是“少数人的创造能力的衰退,多数人

的相应的撤消了模仿的行为,以及继之而来的全社会团

结的瓦解。”【4 它的真正原因是文明控制环境能力和自

决能力的丧失。

通过研究文明的解体,汤因比的观点和斯宾格勒相

同,“当我们对各个已灭亡的文明所各自走过的从衰落到

瓦解的道路作经验性的比较研究时,我们在这里似乎可

以发现斯宾格勒所主张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而这毕竟

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衰落意味着失去控制,失去控制又意

味着自由陷入自动性。自由的行动是变化无穷的,完全无

法预言的,而自动的进程则易于成为划一的和有规律

的。”【3( 06 07

这里谈到西方文明的前途问题。斯宾格勒是个悲观

主义者,书中多次提到西方的没落,完全是一种宿命,“关

于这种宿命,我们虽则可以欺瞒我们自己,但是我们逃避

不了。”【l1(F73)汤因比开始不同意斯宾格勒的观点,认为斯

宾格勒的悲观主义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并没有面对任

何凶恶的必然。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必死的,

也不是‘天生要死的’,所以我们的文明也不是必须同其

他多数文明共命运的。”【4(P4s)然而,到了晚年,却趋向悲

观,他承认,“无论什么缘故,我的乐观主义的确不如我写

作《重新考虑》那时候了。”I’】(e z42)至于其中原因,来自于他

年事已高和人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这种顽固

偏执地不接受教训的做法,使我感到悲观。” (P

三、文明之间的关系

至于文化之间的关系.斯宾格斯认为每一个文化都

78

是动态存在的个别世界,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景中的地

位是一样的;斯宾格勒有时又是矛盾的,他先是说,人类

的历史深奥的意义,“仅寓于个别文化的生活历程中。它

们的相互关系是不重要的和偶发的。”【‘](P138)后又说:“因

此,我们再一次觉得应当从两方面去审视‘世界历史’的

现象,即诸如伟大文化的生活历程方面和它们之间的关

系方面。”【‘}(P149)事实上,他除了用比较方法处理各个文化

的个别生活过程外,还考察了各种文化间的“偶然的”、

“不正常的”关系对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在斯宾格勒看来,文明间发生关系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文明从极遥远的地方射来,有如印度文明从东方

射入阿拉伯世界;另一种是衰老而沉闷的文化压在一个

幼年的文化上面,他称之为历史的“假晶”现象。而在这两

种情况中,动因都是人自己。两种文化可能在人与人之间

接触,或者一种文化的人可能碰到另一种文化在其可传

的遗物中呈现出来的已逝的形式世界,于是不同文化间

的关系发生了,例如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并没有

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运动,而只有印度佛教徒的丰

富的表象中的一部分为具有某种宗教倾向的中国人所接

受,他形成了一种对中国佛教徒且仅对于中国佛教徒有

意义的新的宗教表现形式。”?(P 

对于斯宾格勒的观点,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

义上说都平行的和同时代的,汤因比是赞同的。各种人类社

会“与无限广阔和久远的整个星际宇宙生存年代相比,只是

非常短暂的一瞬。??都确实属于同一时代。”?  至于

在哲学上各个文明的价值,汤因比认为是等值的,“所谓

价值,同时间一样,也是个相对的概念,所有的我们这二

十一社会,如果同原始社会相比,都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成.

就的;如果同任何理想的标准相比,它们全都还是非常不

够,其中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资格瞧不起别人。”【2 ”’

汤因比对文明的具体的关系的研究,较斯宾格勒要

全面,他认为,应该在两类关系当中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一类关系是在一个社会内部的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一

类关系是在不同社会的彼此之问的关系。他主张,“把我

们的心智视野扩大到该文明的界线之外并考虑到外部力

量的冲击”【6H)。在地域上,“问题的范围必须大于任何

单个文明的疆域,因为它是一定是两个或更多的文明曾

在其中互相接触的场所。”【6““” 在时间上,文明彼此间的

接触有两种。“一种在时间中的接触是相继文明的亲体和

子体的关系,这个主题在本书中始终同我们在一起。另外

一种是一个长成的文明和死去已久的祖先的‘阴魂’这问

的关系。我们可以称这一类型的接触为复兴 6(P 。这一

说法完全等同于斯宾格勒。实际上,他研究了同代文明之

间相接触,包括近代西方和俄罗斯、东正教主体、印度世

界、伊斯兰世界、犹太人和其他同代文明接触中的特征、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社会和各方面的关系。他探讨社会之

间的亲子关系,例如说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同希腊社会

之间是亲子关系,伊朗和阿拉伯同叙利亚之间有亲子关

系等。他还研究了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复兴、法律体系的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兴、哲学的复兴、语言和文学的复兴、造型艺术的复兴、宗

教思想和制度的复兴。总之,对文明间的关系进行了系

统的研究。

四、文明研究的方法

斯宾格勒批判了现成的历史类比方法。他对过去的

历史类比包括兰克的历史类比是不满的,认为只是片段

的、武断的,通常只是一种暂时的倾向,而不是对于历史

形式具有真正深刻的领悟。但是他并非一概反对类比,

他说,“类比,就其揭露历史的有机结构而言,对历史思潮

原是一件好事。类比的技巧,由于在发展中受到了一种

综合观点的影响,原是有把握导致必然的结论和逻辑的

优势的。”【1](Pl6 但是,他并不反对使用比较的方法,相反

在具体的文化分析中,这一方法是经常运用的,正如他自

己所说:“我们面前的八个文化,全都具有同样的结构、同

样的发展和同样的持续期间这种事实,证明我们用比较

方法去观察它们是对的,从而也证明,我们把它们看作是

可以比较的、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它们、以及从我们的研究

中得到一种能使我们回顾过去并前瞻未来的知识,也是

对的。”?(P125)此外,在方法上他批评了过去人们所进行

的简单的因果分析。由于精神事件和政治事件一天一天

表面化.容易被看清楚,人们自然就会按照表面价值来看

待它们,按“原因”和“效果”的体系来安排它们,并从那

一目了然和智能上比较容易的方向去研究它们。斯宾格

勒毫不客气的说,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

和伪“自然科学”的。

汤因比同样主张在世界历史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

法。比较的哲学基础是,“虽然每一件事实,像每一个个人

一样,是一个实质上的统一体,因此在某些方面是无法比

较的,可是在其他方面它却还是可以说是它那一类当中的

一个成员,所以同那一类当中的其他成员还是可以比较

的。”[21(P53)而且比较可以用于,“一切文明的全部历史”_51

(P23)比较的结果。是能够发现接近于现实的、研究非人性

的普遍性规律。《历史研究》中所发现的模式和规律性,

就是以这些比较的经验为根据产生出来的。

五、欧洲中心论问题

两人都在理论上反对西欧中心论。斯宾格勒批评了

传统的世界历史分期,并且认为,西方杰出的思想家包括

叔本华、孔德、费尔巴哈、尼采等人,尽管思想里向往着世

界范围的有效性,但是实际上只具有纯粹的西欧意义,用

我们的话说,是欧洲中心的。西欧的土地被当作一个坚

实的“极”,而千万年来的伟大历史和遥远的强大文化则

都被迫极其谦逊地绕着这个“极”。

同斯宾格勒一样,汤因比也是批评欧洲中心化的。他

反对西方人文明统一的理论,他说:“虽然世界各地的经

济的和政治的面貌是西方化了,但是它们的文化面貌却

大体上维持着在我们西方社会开始经济的和政治的征服

事业以前的本来面目。”_2 他反对文明的河流只有西方

这一条的理论。汤因比指出,这种理论的错误源于三个错

觉,它们是“自我中心的错觉,‘东方不变论’的错觉,以及

说进步是沿着一根直线发展的错觉。”【2I( 另外,他也不

赞同与欧洲中心论为孪生的欧洲种族优越论,认为“西方

的主张种族学说的人们所最强调的生理特征是肤色。当

然,由于皮肤上缺少某些色素因而产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

优越感,并且认为在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而且还有交

互作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

看却是不可能的。”?(P ‘无论如何,根据我们研究的结

果,迄今为止,种族优越论或环境论都没有也不可能提供

任何关于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在某些特定地点,而且还在

某些特定时间)发生的这一伟大变革的线索。”? 

还要指出的是,尽管他们批判了其他人的欧洲中心主

义,然而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欧洲人的立场的局限,因此他

们有的时候还是推崇西方的。斯宾格勒说:“我们西方文化

的人是有历史感的,我们是例外,不是通例。世界历史是我

们的世界图景,不是全人类的。印度人和古典人没有想到

世界是进展的,一旦西方文明顺次消灭以后,说不定就不

会再有一种文化和人类,能让‘世界历史’成为觉醒意识的

如此有力的形式了。”?(P31 汤因比在实际的文明研究中,

也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他曾经认为,现实中的东

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已经陷入绝

境。其意义只在于为西方文明作借鉴,对此吴于廑指出,

“汤因比的历史思想,实际是别具一格的西方文明中心

论。他给这个思想披上一件眩目的博学的外衣,让人相信

世界的历史就是许多文明生生灭灭而最后是西方文明胜

利和独存的历史。正因如此,他对西方文明之能否长存,才

这样地忧心如捣。”?(P

参考文献: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

馆,2001

2】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6

3】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C】.张文杰编.广西师范大学,2002

4】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6

5】王少如,沈晓红译.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汤因比论汤

因比【M】.三联书店,1977

6】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6 

7】吴于廑.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C】.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5

责任编校常文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