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带进”课堂 师生共阳光

 指间飞歌 2015-06-12

“六带进”课堂  师生共阳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只有师生关系融洽,老师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老师教的学科。

所以,有质量的课堂,是尊重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于是,我们尝试了“六带进”课堂,现介绍如下:

1.把尊重学生个性带进课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尊重学生个性,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感情,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由于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学生都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不能因材施教,则极可能使教育流失在无形中。

尊重学生个性,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人格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杜威曾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面对后进生,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不能嘲笑、挖苦、讽刺学生,需要“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坚信每个学生的禀赋不同,都有“最近发展区”的可能,要善于捕捉后进生闪光点,一步步有耐心,有诚心,有信心地拓展提升。

2.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应。

3.把鼓励带进课堂。可以说每一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人善意的肯定和自我肯定,始终在“我行,我一定行”的氛围中从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到另一个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功能。教师只有多一些激励性的点评,不放弃、不抛弃、不厌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召唤的心动,总有一些“我能行”的冲动,体现教育是一种唤醒,激发学生在感动中不断行动,脸上洋溢自信的笑容。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4.把理解与宽容带进课堂。面对老师的提问,当学生回答不知道时,教师不应当即否定学生,更不应该批评斥责学生,当课堂出现与课堂学习气氛不和谐的行为时,我们要学会冷静,扪心自问:我们备的课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是否照顾到普适性和个性?我们为什么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我们能否每次都心平气和,给学生以甜甜地批评却又有效促进学生改正?当我们的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的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认识到,我们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成就每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冷静、冷静、再冷静,换位思考多种可能性,我们就会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课堂也就多一些和谐的宁静。

5.把民主带进课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重视课堂气氛的激活和调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习的激情,课堂多一些灵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学习内容变得生动。

6.把竞争带进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不服输的热情,都争强好胜,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小组答题竞赛,学生认领疑难问题解答权,挑战当一个“小老师”的角色适应,从而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竞争、对比、体悟、反思中醍醐灌顶,涅槃重生。

总之,“六带进”课堂,师生共阳光。多一些教育的顺应,多一些彼此间的温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