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北京琉璃渠村

 昵称18892371 2015-06-12

     探访琉璃渠村纯属一次误打误撞的巧遇。5月2日,原本计划去北京门头沟区的京西十八潭景区爬山,乘上开往京西十八潭的892路公交车后,车上已是满满当当的,挤得前胸贴后背,更为糟糕的是堵车,开往景区方向的车流像蜗牛似地爬行,且行且停,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于是临时起意,就近下车,打算随便找个地方逛逛算了。下得车来,看到公交站的对面正好有一个高大的牌楼,额匾上书“琉璃之乡”。再看一旁,一块路标牌上写着“琉璃渠村  北京最美的乡村”。根据我的经验,在北京立有牌楼的地方一般都有过曾经辉煌的历史,眼下虽然不知道这个“琉璃之乡”的来头,但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决定去探访一下。

    走入村口,向一位老人打听这里面有什么可观光的地方,老人十分热情地介绍说,有琉璃制品厂、清代过街楼、关帝庙、琉璃厂商宅院、万缘同善茶棚、西山大道古道遗址以及清代民居院落等值得一看,老人那份油然而生的热忱和如数家珍般的介绍仿佛要将自家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客人展示一般。按照老人指点的路线一番探寻下来,收获颇丰。受时间所限,只游览了部分景观,万缘同善茶棚、西山大道古道遗址以及清代民居院落等还没有去。发现这里虽然不是一个收门票的景点,但可看的景观很多,西山大道、妙峰山香道南道两条古道穿村而过,古韵依旧,犹如置身于历史的隧道。一些意外的发现,更让我平添了一些不受约束地徜徉的乐趣。

    记得庄子说过:乘物以游心。可见,有时旅游的乐趣完全在于一种心态的感受。其实,想想在这千车万人涌向那些所谓的风景名胜的时候,避其高峰而随心所欲地探访、闲逛,或许也是一种“且行且乐”的另类旅游。寻找未曾想到的意外发现正是旅游的要义所在!

探访琉璃渠村
    892路公交车的有一站为“琉璃渠”,去往琉璃渠村在此站下车,过马路即到。琉璃渠村位于门头沟区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背靠九龙山,面临永定河,依山傍水,是经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从元代起,朝廷即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后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探访琉璃渠村
     琉璃烧造工艺是该村传承千年的技艺。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而声名远扬,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该村入选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口那用琉璃装饰的“琉璃之乡”高大牌楼十分引人注目,彰显出该村的特色。
探访琉璃渠村
走过牌楼可见一面“古村落”的照壁
探访琉璃渠村
村头的健身广场中保留着一些“中国第二届琉璃文化节”的展品也很值得一看,这些都是琉璃渠窑厂的经典之作
探访琉璃渠村
    村里健身广场上所摆放的这个巨大琉璃建筑构件称为“鸱吻”。鸱吻(音“吃吻”)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确切地来说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除了鸱吻的名称有所不同外,它的造型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鸱吻的形式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汉代的鸱吻形状很像后来鱼尾形状的鸱尾。晚唐以后,鸱尾形象演变成兽头形,还发展成了使用涂釉的大型瓦件来制作。宋代以后,鸱吻的造型都仿效唐代的做法,采用了兽头形。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明清时期的鸱吻位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一般尺度都比较大,所以又可称为正吻、大吻。一般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

    这里展示的这件鸱吻高逾2米,体型庞大,估计是作为展品而专门定做的,因为一般的建筑物上很难用得上这么大尺寸的。但这件展品基本上将鸱吻的经典要素囊括而尽: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龙眼巨大,双眼怒目,表明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晰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另外龙头上还有一仔龙,取双龙之态,代表吉祥。龙身上还插着一个如意莲花构成的剑把。鸱吻背上插着的剑柄有两个传说,一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实际上鸱吻是由好几块构件拼在一起构成的,剑把在鸱吻结构上起到串联构件的作用。这里具有建筑文化意义和实际功能的双重作用。

探访琉璃渠村

    在村民健身广场中陈列的琉璃九龙壁体量巨大、流光溢彩、气势恢宏,同出一辙的身世可与北海公园内那闻名遐迩的九龙壁相媲美

探访琉璃渠村
    用琉璃做成的佛教饰品。琉璃被誉为佛家七宝之一(、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也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探访琉璃渠村
在这里,琉璃已变得不值钱了,供村民休憩的凳子也用琉璃做成
探访琉璃渠村
    村中有市级文物三官阁过街楼,俗称灯阁,亦称三官阁。这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座黄琉璃顶的清代过街天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楼内专门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以保一方平安。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成。东额“带河”,西额“砺山”,皆是琉璃烧制。城台券洞上有殿堂3间,东向,建筑精良,为硬山琉璃瓦顶建筑。探访琉璃渠村

    该过街楼的正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琉璃饰件皆为本地烧制,是北京地区琉璃烧造业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
探访琉璃渠村

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成。城门洞内斑驳风化的砖石印证了数百年历史的沧桑

探访琉璃渠村

    过街楼往西几十米,坐落着清朝工部设的督烧机构“厂商宅院”,门口的“北京文物保护单位”标示牌上写着“清工部琉璃窑厂办事公所”的字样。据介绍,清代乾隆年间,皇家御用琉璃厂迁到琉璃渠村。在封建帝王社会,琉璃品属于皇家御用品,百姓不能使用。所以琉璃渠窑厂一直为官办,官方在这里设立了琉璃局,由工部派六品监造官主持烧造。数百年来,京城的重要建筑,尤其是故宫、皇陵、园林等重要皇家建筑使用的琉璃饰件,基本都由琉璃渠窑烧制。也正因此,当时工部在琉璃渠窑的督烧机构建造了这个宅院。来到近前,但见大门紧闭,向村民一打听原来这里面还在使用,逢节假日每人上班关门了,平时通过预约可入内参观。从外形看,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门楼砖雕精美,硬山清水脊。由于没有入内观看,只能借用“甄嬛体”来评价一下:想必里面是极好的。

探访琉璃渠村
    村内民居依山势而建,西高东低。村子不大但历史悠久,这个历经五朝的千年古村中有不少老宅子。虽然这里盛产琉璃品,但我发现村里的民宅很少用琉璃来装饰。我想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里的村民守老礼儿不越祖制。在封建社会,琉璃瓦的使用和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清代,黄色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和陵庙专用,亲王府第用绿色琉璃瓦,祭坛用蓝色或黑色琉璃瓦,民间房屋和城墙则禁止使用。老百姓如果擅用将会掉脑袋的;二是琉璃瓦确实分量重,没有粗实的支撑是承载不起的,所以即使现在废除了封建规定,但一般的民居受建筑结构的限制也没法使用。
探访琉璃渠村
由詹天佑设计的京门铁路从琉璃渠村旁经过
探访琉璃渠村

    琉璃渠村内的关帝庙与过街楼遥遥相对,在村的西口,紧邻古道,俗称老爷庙。该庙建于明代,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坐西朝东,有正殿三间。房屋采用硬山大脊,琉璃瓦顶,排山勾滴,垂脊有小兽,前出廊,双层檐椽,梁枋上绘旋子彩画。庙内原来供奉关帝像。殿内琉璃须弥座,龛台造型精美,两侧的琉璃台上有周仓、关平的立像。庙前有明、清碑刻六块,记述历代重修经过及捐资人姓名,并有修建庙前石桥、戏楼的记载。探访琉璃渠村
    当我将相机镜头对准这座关帝庙的屋脊时,我有点惊诧了,该庙竟然将黄色(皇家宫殿和陵庙专用)和绿色(亲王府邸用)两种不同等级的琉璃构件在此混用,而且挨得这么近,而且垂脊上小兽的数量也不符合封建典制的规定。再仔细一想,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当地资源优势被滥用了,加之这里曾经的辉煌,那么这样装饰奢华的关帝庙出现在京郊的小村子中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探访琉璃渠村
    村里的琉璃文化墙估计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该墙全长107米、高3.7米,代表当地琉璃窑工艺水平的各种产品以琉璃画的方式展现给游客。
探访琉璃渠村
琉璃文化墙上的一幅作品
探访琉璃渠村
 村子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古道,入口处是乾隆年间设立的过街楼,古道两侧古槐成荫,建筑错落有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