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

 昵称14406530 2015-06-13

义利是人生观及价值观里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哲学里的大问题。而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儒家尚义,认为做事只要问此行为应当做或是不应当做,而不必去顾虑个人的利害。墨家则认为一切行为,应该以求得人民的大利为目的。但是也因该看到得是,墨家虽然最重利,然而也并非不讲义。不过他们认为义利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与此相对应,儒家也并非不讲利,否定利,他们也肯定利客观存在的合理性。这些观点在儒墨的作品中皆有所体现。

那么,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显学,儒墨在对待义和利上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先论儒家的。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儒学在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这是儒学的大幸,但是同时又是其他哲学派别的不幸。中国的哲学自从独尊儒术以来,就不再出现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作为儒家学派的宗师。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所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的时候应该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在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他“罕言利”,对利持谨慎而又保守的态度。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明君利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荀子也肯定了利得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也。”董仲舒也肯定了义和利相应依存的关系:“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身。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儒家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也说:“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指出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入危险地境地,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可见儒家在义利观中,讲义利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儒家之于义利,一直是重义轻利得。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也不堪其忧因也改其乐。”其中体现的是一种重义轻才得态度,是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富足的心态,强调道德上的幸福感。儒家就是讲利也是要落到义的上面去。而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儒家做出的是先义而后利,舍利而取义,甚至是舍身取义的选择。在儒家看来,义和利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关系。孟子关于鱼和熊掌的比喻就很能说明这种价值选择。在此,孟子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为了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私利了。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要求人们超越功利,保持道义上和人格上的完善。朱熹极力宣扬“不谋利,不计功”的思想,在义与利得选择上,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利永远在义的后面。选择义淡化对利得追求,取得道德上的满足感。王夫之“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人生因行义而显得可贵,也可为了义而舍去生命,是对孟子的“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将义的重要性提到生死的高度。义是抽象的,有时具体的,渗透在儒者的日常生活,人生追求和选择中。儒家思想中,义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利的追求和获得,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放弃利,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得价值取向。

再说墨家的。墨家创始人墨翟的态度,正是与儒家的对立。他极为重视利,而也是很注重义。他认为义和利并非相互反对,而是统一的。利就是义。那么,我们怎样辨别一个行为的义还是不义呢?墨子认为,唯一的根据,即在于此行为之利或是不利。有利就是应当,而无利就是不应当的。除了看行为的利和不利外,更没有别的标准来辨别义还是不义。墨子很注重义,他曾说:“天下莫贵于义”,又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墨子讲义为正,也从效果来说,就是,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故义为正,换句话说,就是,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利也。

另外,墨子更以人民的利为一切行为的最后的标准。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才是墨子立论的最后根据。

墨子书中言利,都是说“人民之大利”、“民之利”、“天下之利”、“国家百姓之利”。墨子所说的利,指的是公利而不是私利,不是一个人的利,而是大多数人的利。儒家说的利,则常常说的是私利。认为私和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儒家和墨家,虽然是一家反对利,一家重视利,然而他们所说的利,事实上并不是一回事,是不完全相同的。不过,儒家和墨家二家的根本态度不同,儒家因鄙视个人私利,因而也不讲人民的公利。

墨经及大量篇幅里面,也有论述义和利的话。墨经上说:义,利也。义就是利。当然在这里利是公共的利,所以说以天下之分。

利害常不是简单的,有的看似利,而其实是大害之媒介,有时看似害,而其实是大利得引导。墨家主张牺牲小利以求大利。这便是墨家在义利上的大致观点。

最后,也该看到得是,儒家和墨家利义观虽然有所不同。这与它们所产生的年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如此,它们在义利观上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追求以义为上。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则乱。”墨家则提出:“夫天下之大器也,天下莫贵与义.”

总之,儒墨两家皆重义。但是只是它们在具体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而在义利的内容上,儒墨也有相似之处,毕竟墨出于儒。但是不同于儒家重视礼乐,文质彬彬,有次序的文明等级社会生活。墨家倡导的是质朴的生活方式。孔子是贵族后裔,从周,希望通过正名来规范社会关系,整顿社会次序。而墨子进入了战国时期,提倡功利,天下的功利。可以看出,儒墨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义和利关系的切入点也各部相同。儒家以义统利,义是利得充要条件,即没有义,就不会有利,义一有了,各个阶级的利也就有了。以义为体,以利为用,“不义而且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家的义可为利,利必为义,义不能马上是利,利可义。但是义永远重于利。但是在儒家的观点里面,义利和他们的仁爱一样是有差等的。墨家倡导利己先利他,是无私的高尚的大利。但是这样无私的只讲贡献,不求回报的大利,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即使偶尔为之,或者是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做,但是几乎不可能奉行一生。儒家以义至上,过之则容易流于空疏迂阔;墨家提倡大利,其极则带来尖锐的对立。

总之,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有其相似,也各有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