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开头

 杏坛归客 2015-06-13

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古诗的开头,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总括起来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烘托式:先声夺人,带动全篇。

73.《望蓟门》

祖咏(唐)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登上燕台,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汉将营中的箫鼓声喧闹不停。万里原野上积雪结冰产生了耀眼的寒光,三边的曙色映照着高悬的旗帜在空中猎猎飘扬。沙场上的烽火连接着胡地的月亮,海边上的云山簇拥着蓟城,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边疆重镇一样。年轻时虽没有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但现在还要向终军学习为国请缨,建立奇功。

此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望”字,一二句是望的背景和望中所闻,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是望中所想,七八句是望中所慨。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开头“燕台一去客心惊”,起句突兀,一个“惊”字,道出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特有感受。接着第二句写听觉所闻,为一惊,三四句写视觉所见,为二惊,五六句写不惊,一句写攻,写人事,一句写守,写地形,有这样有利的气势,便从惊转而不惊。最后,顺理成章,结束全文。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塞下曲》开头“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写战马飞奔,犹如风驰电掣,健儿们斗志昂扬,策马前往,像爆竹一样开启全篇,烘托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

(二)写景式:创设情境,充满画意。

74.《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山连着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昨天晚上,山里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透雨,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远远望去就像从树梢上倾泻下来的百道清泉。你将要掌管的地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蜀汉的妇女多以木花织成的布匹来纳税,巴郡的农民常常为农田的事情哪个发生讼案。但愿你能克尽职事重振文翁的精神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不要倚仗历代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清静偷闲。

这首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读后深思,就会发觉全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全文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

诗歌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诗人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了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以及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如同展开了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又如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乘船顺江而下的情景,写出了一片阔大的境界,写出了一种浩荡的情思,为开启全文创造了很好的意境。

(三)疑问式:巧设疑问,吸引读者。

75.《长干行》

崔颢(唐)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一个年轻姑娘,在瞿塘峡附近整天撑船,很无聊,忽然见到一个年轻人前来,很高兴地去搭话:“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啊?”对方可能不好意思,没有回答,这个女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冒昧,赶紧补充:“我家住在横塘。”人家更不理解了,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你住在哪儿呢?女孩子赶紧说:“没什么没什么,只是随便问问,也许我们还是同乡呢。”哈哈!其实女孩子对他已经有点意思喽。 
 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就同一幅笔墨画一样;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又似一幅素描水写画;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生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开头以一问一答而起,不仅把姑娘的微妙心态描绘得入木三分,而且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又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金陵驿》开头“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在长满衰草的离宫,自己则像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向何处?采用疑问句式起笔,引出了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限,无限怅惘。这样在诱发读者想象的基础上开启下文,不仅结构更加紧密,而且过渡十分自然。 
 (四)点题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76.《十五从军征》 
 乐府民歌(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岁应征去参军,八十岁退伍回故村。

路上碰着一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墓坟一片片。”      

近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上了天。

院子里长满野生树,乱生的葵菜绕井台。      

捋些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菜。 

汤饭一会儿就做好,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东望,老泪纵横湿在衣衫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突出反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中尽管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直奔主题,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巧妙地传达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又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开头就点明所要叙述之事和所要表达之意,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了四十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五)抒情式:直抒胸臆,情深意浓。

77.《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难得,分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啊!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美好的春光将逝,而自己境遇的不幸也同眼前这流逝凋冷的花朵一样,令人伤感。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好像春蚕吐丝一样,一直到死才能停止;相思的泪水就像蜡泪一样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每天早晨妆扮照镜,看见自己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愈发忧愁难堪。想象对方也和自己一样痛苦,每天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亦无从排遣,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对方的住处就在附近不远的蓬莱山上,那里山高坡陡无路可通,希望青鸟作为使者殷勤地为我前去探看情人,传递我们相思的信息。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第二联是写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不悔的爱情追求。第三联是从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尾联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的绵邈深情。

文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以春蚕吐丝绵绵不尽来比喻人们感情眷恋的缠绵不绝,是以蚕吐丝到“死”方止来比喻人们感情的生死不渝,是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相思的痛苦和煎熬,是以“成灰始干”来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这样的描写底蕴丰富多彩,表现曲折入微。

开头两句,抒发了主人公遭受爱情不幸遭遇的痛苦心情,为下文的叙述铺陈设置了一个情感的突破口,艺术感染力极强。

又如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夏日绝句》开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起句高亢,直接抒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人生蓬勃进取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