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但丁降世750年 艺术名作中的伟大预言《神曲》(上) 1265年5、6月间的佛罗伦萨,降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丁。750年后的4月24日,国际空间站的意大利女太空人萨曼莎?克里斯托福蕾蒂(Samantha闪Cristoforetti)在执行任务之余,朗读了但丁《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的片段。她选择的是《天堂》(Paradiso)篇第一歌,其中描绘了但丁向着神界的飞升: “我曾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天体;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因为我们越接近想望的东西,我们的智力越是深沉,记忆再也无法追溯它的痕迹。虽然如此,我要把在神圣的境界我有力量珍藏在我心中的一切组成我吟咏的题材。仁慈的阿坡罗啊,为这最后一件事业, 当萨曼莎以1.7万英里(约合2.7万公里)的时速绕地而行,她的朗读通过视频发送回地球,在但丁家乡的一家影院放映。 10天后,意大利名导、喜剧演员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在意大利参议院背诵了《天堂》篇的最后一歌:“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均匀地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 贝尼尼朗诵后,六百多位议员起立鼓掌。在同一天,教皇方济各表示,他与那些“相信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是表现宇宙最高价值的艺术家的众人”同声赞美但丁。教皇说,但丁可以帮我们“穿越我们世上的很多‘昏暗的森林’”。 在《天堂》篇中,但丁自言“跟永恒的双子星一起转动”,后世推断他生于5、6月间。近日,纪念其诞辰750周年的活动已陆续登场,其中包括新的2欧元硬币铸上了诗人的浮雕像;佛罗伦萨街头立起了诗人装扮的硬纸板,游人可站在后面自拍,并在上网晒照时加上“#dante750”的标签。也有人在提议将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2021年诗人逝世700周年纪念为止。 卢卡?西格诺雷利(Luca Signorelli),《但丁像》,作于约1499—1502年,奥尔维耶托主教座堂湿壁画。 《神曲》:不朽的诗篇 今世的预言 《神曲》写于700多年前,这部诗篇何以如此经久不衰,让今天的人们如此隆重地纪念? 在开篇,我们看到但丁与史诗诗人维吉尔从黑林中上路,见证受刑的阴魂和背叛上帝的撒旦;他们又穿过地心,在南半球攀登炼狱山。涤去罪孽的旅程将尽时,象征人智的维吉尔把但丁交给象征天启的贝阿特丽丝,他们随之层层穿越诸天,最后得睹最高天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自己的心灵也如转轮般见旋于动日回星的大爱。 但丁所记录的见闻如回忆录般精确翔实,在欧洲文学中登峰造极。他所描述的天堂、地狱、炼狱,其对善恶因果法则的见证,对精神信仰的阐述,堪称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对照当今世界,它也被修炼界视作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预言。小说家丹?布朗(Dan人Brown)只是古往今来从中获得灵感的众多文学和艺术家中最晚近的一位;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他出门从未忘记带上《神曲》…… 英国当代作家安德鲁?诺曼?威尔逊(Andrew Norman Wilson)说:“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还可以说他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很多非意大利籍读者避开他的作品,由此他们失去了获得最伟大的美学、想像、情感和智力体验的机会。” 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里,伴随但丁的诗句,回眸一瞥《神曲》在西方艺术中的表现传统,希启发读者探寻其透露给今人的深刻意涵。 最能代表但丁精神的地标名画 米切利诺(Domenio Di Michellino),《但丁和三重世界》(Dante and the Three Kingdoms),作于1465年, 布面油画,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博物馆藏。 丹?布朗的畅销悬疑小说新作《地狱》(Inferno)以佛罗伦萨为背景展开,其中写到了米切利诺(Domenico di Michelino)1465年画在圣母百花主教座堂里的一幅油画,使之在游客中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这幅画如今陈列在主教座堂博物馆)。画面所呈现的正是《神曲》描述的三重世界。 左侧是地狱,罪人的灵魂保持着他们生前的形象,正在苦楚中哀求。在中央上方,“炼狱”(又译净界)的七层代表了七宗罪:骄傲、妒忌、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及淫欲。炼狱顶端即是伊甸园,居住着亚当和夏娃。“大天使”米迦勒手持放光的利剑,正坐守着天堂的大门——《圣经?启示录》曾记载他统帅天使,与魔鬼撒旦及其手下的邪灵争战。 米切利诺(Domenio Di Michellino),《但丁和三重世界》(Dante and the Three 诗人站在中间,向观者诠释着《神曲》的内容,书上即是开篇的名句: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这幅画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在《神曲》场景外,还呈现了佛罗伦萨的城市景观——这座意大利城市可看作是对所有充满罪恶的城市的泛指。但丁在第十六歌中写道: “暴发户和突来的财富,佛罗棱萨哟,在你里面产生了你已经为之流泪的骄傲和奢侈。” 受到《神曲》影响,14世纪的湿壁画(注)经常以同心圆形式表现基督和身边的圣者。帕多瓦洗礼堂的祭坛天井画中,出现在基督近旁的先是天使,而后的三层依次是先祖、先知和圣人,其身形越在外围越大,产生一种空间的深度。基督下方立着圣母,她的身边是天国的乐师,两位圣徒——传福音者约翰和施洗约翰一左一右正在跪地崇拜。 (注:湿壁画又叫“鲜画”,一种刷底壁画。它是趁泥灰土潮湿时用颜色进行描绘,泥灰土干透后壁画经久不坏。湿壁画为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常用的画种之一,后来被油画所逐渐取替。) 天堂(穹顶湿壁画),绘于约1378年,帕都亚洗礼堂祭坛天井画。 《神曲》早期抄本中的手绘插图 回眸《神曲》的艺术表现,先来看看早期抄本中那些杰出的手绘插图。 布达佩斯大学图书馆珍藏的《神曲》手抄本插图作于1340年代,首页的三帧插图,分别表现了《地狱》篇的第1至2以及30至50行。但丁本人出现在大大的首字母N中;下面,但丁在岩石间沉思默想,第三图则表现了但丁与三只猛兽——狮、狼与豹的遭遇,它们显然也具有象征意味:人类的淫欲、暴力和贪婪阻挡着攀登之路。 《神曲》手抄本首页插图,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图书馆藏。 乌尔比诺公爵订制的手绘抄本有很多画家参与。以带状装饰形式呈现的《炼狱》第十至十二歌,描述两位诗人在这里看到一些形象奇怪的罪人,他们脖颈上压着岩石,以涤除他们的傲慢。这幅插图的作者被认为是德卢西(Franco中de' Russi)。 弗兰科?德卢西(Franco de' Russi),《但丁:神曲》,1477—1482年,手绘插图,378×241 mm,梵蒂冈宗座图书馆藏。 另一部杰出的手绘插图本是乔瓦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等绘制的《天堂》篇。第九歌部分,呈现了佛罗伦萨城与著名的宗座教堂。在一个塔顶,一个恶魔正在贿赂大主教;画面左侧,但丁被比阿特丽丝带着飞升,见到光环中的女圣者。 乔瓦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但丁:神曲》,1440年代,手稿,365×263 mm,大英图书馆藏。 波提切利:《神曲》手绘插图的顶峰 不过,最受推崇的《神曲》插图,还数罗伦萨名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之作品。 15世纪晚期,波提切利开始画但丁,博学的他做了《神曲》的部分评注,配着《地狱》篇的插图于1481年出版;1490年至1496年,他又受托绘制了全套的《神曲》插图。 这些插图类似正式的绘画,画风沉静,细节忠实原著,既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又充满庄严,古典的元素可以和他后期的《维纳斯的诞生》等钜作媲美。 波提切利,《地狱》第十八歌插图,1480年代,320×470 mm,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波提切利在对开页上画过一张地狱地图和一幅撒旦像,前者堪称对《神曲》描述的地狱结构的最精确呈现。但丁形容地狱为漏斗形,共有九圈(层),从上往下走去,越往下罪灵承受的刑罚越重。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神曲》之地狱地图,1480年代,手稿, 320×470 mm,梵蒂冈宗座图书馆藏。 而波提切利绘制的《天堂》也殊为出色。在第三十歌《天上的蔷薇》中,但丁描写他在天使比阿特丽丝的引领下荣登天界的最高处: “我所看到的美超出一切尺度, 在画中,但丁和比阿特丽丝被光之河托着飞升,其中闪烁着很多胖嘟嘟的小天使,他们一同飞升着,消失在两边的花海中。 波提切利,《天堂》第三十歌,1490年代,羊皮纸素描,320×470 mm,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1495年,波提切利还绘制了著名的但丁肖像,这是但丁第一次被描绘为戴着桂冠。 波提切利,《但丁肖像》,作于约1495年,布面蛋彩画,54.7×47.5 cm,私人收藏。 意大利佚名画家,《但丁的寓意肖像》(Allegorical Portrait of Dante),作于约1530年,木板油画,127×120 cm,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藏。但丁的手指向《天堂》篇第二十五歌的开头。 (待续) 纪念但丁降世750年 艺术名作中的伟大预言《神曲》(下) 丹?布朗受《神曲》启发的小说《地狱》并未将眼光局限于但丁的家乡佛罗伦萨,书中也提到了佛兰德斯画家史特拉丹奴斯(Stradanus,即Jan van der Straet,1523–1605)所作《神曲?地狱》第八歌的插图。这里是地狱的第五圈,愤怒和懒惰者正在受罚,而两位诗人正由恶魔菲烈基斯(Phlegyas)撑船渡过冥河。插图中一些魔鬼的形象体现出欧洲北方的绘画传统。 史特拉丹奴斯(Stradanus),《神曲?地狱》第八歌插图。 但丁写道: “在人世时,他是一个傲慢的人物;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点美名:所以他的鬼魂仍在这里暴跳。世上有多少人现在还自以为伟大的帝王,结果将留下千古的罪名……”
进入19世纪,《神曲》特别是《地狱》篇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盛行题材。据估算,1800至1930年的同题材美术作品有200件之多。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822年的《但丁之渡舟》(The Barque of Dante,又译:但丁渡冥河,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描绘迷失的灵魂在河中挣扎,形象的惨烈和画面的舞台感显示了浪漫派对真实的追求。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1822 年,布面油画,189x246cm,巴黎卢浮宫藏。
3. 威廉?布莱克的《神曲》插图 在英国,1825年,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受命绘制 102幅《神曲》插图,1827年他去世后留下的作品有的并未完成,但都满含慈悲,集中表现了罪、罚、报应和救赎等主题。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绘制的《神曲》插图。 “迈诺斯(注1)形容可怖。咬牙切齿地坐着,在进口处审查罪行;依照他自己缠绕的圈数判决他们,打发他们下去。我是说,当那生而不良的阴魂来到他面前时,便把一切都招认;而这位洞察罪孽者考虑了地狱的什么地方与那罪相当之后,便用尾巴在自身上缠绕那么多的圈数,恰如他要他下去的度数。在他前面总是站着一群阴魂;他们挨次走去受审判;他们述说,和倾听;然后被卷下去。” (注1:迈诺斯是宙斯和欧罗巴之子。但丁模仿维吉尔,将地狱判官的职务委于他。) 法国浪漫派雕塑家让―巴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雕塑《乌戈利诺和他的儿子们》(Ugolino and His Sons)作于约1860―1861年,塑造了《地狱》篇中的惨烈景象,体现出米开朗琪罗的影响。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4. 罗丹的雕塑《地狱之门》 法国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曾说,他出门从未忘记带上《神曲》。罗丹决定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形象素材来表现但丁的著作。1880年的雕塑《地狱之门》(Gates of Hell)受到吉贝尔蒂设计铸造的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天堂之门”的影响,表达了绝望、痛苦与惩罚的主题。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地狱之门》,作于1880—1890年间(复制于1926—1928年),青铜,635×400×85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和布莱克的插图一样,《地狱之门》亦未完成,而罗丹为这件作品所做的雕塑多达227件。大门顶部是以相同姿态垂下手臂的《三影子》,深渊中冒泡的岩浆裹挟着众多的形体,包括人们熟知的《吻》——不伦的保罗与弗朗切斯卡,高居上方的“思想者”正是但丁本人。 罗丹,《思想者》,作于1902至1904年,青铜,高180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5. 布格罗的《地狱中的但丁与维吉尔》 古典主义画家威廉?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曾绘制过很多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写实绘画,但受印象派和前卫运动的排斥,有生之年并未获得欣赏。布格罗的《地狱中的但丁与维吉尔》(Dante(and Virgil in Hell)描绘了《地狱》第七歌的内容,在那里,两诗人遇到炼金术士、造假者、作伪证者和骗子。画中,异教徒和炼金术士卡波乔正被大肆骗取财产的詹尼?斯基基噬咬。 威廉?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地狱中的但丁与维吉尔》(Dante and Virgil in Hell),作于约1850年,189×246cm,布面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6. 莱顿爵士的《流放中的但丁》 出生在英国的莱顿(Lord Frederick Leighton,1830―1896)从布格罗和卡巴奈(Alexandre Cabanel)等法国画家身上吸收了古典主义的营养,《流放中的但丁》一作使他在英国名声大噪,并于18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十年后又被任命为学院院长。莱顿是英国19世纪后期影响最大的古典主义画家。 1302年,在政治分裂的意大利,但丁被判处终身流放,此间他周游了许多城市。掌权者答应他,只要他宣誓忏悔、缴纳税款,就可以被赦免,但他拒绝,最后在流放中死去。莱顿此画中,但丁坚毅、静定而超脱的神情,与周边浮华喧嚣的尘世形成鲜明的对照。
7. 居斯塔夫?多雷的《神曲》铜版画插图 在19世纪同题材艺术中,为这部经典名作赋予新的生命的,还数居斯塔夫?多雷在1857至1867年间创作的135幅铜版画(亦称蚀刻版画)插图。多雷擘画这套作品时只有23岁,第一册由其自费出版,马上获得巨大成功。多雷的画作细腻、浪漫而神秘,他将自己放在但丁位置上的“超能力”,引来当时的批评家评论说,他和但丁一定都曾经魂游地狱,并且两人能心灵相通。 多雷在《天堂》第十二歌插图中描绘了天上发光的灵魂组成的层层光环。 多雷的画作集合了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琪罗的形体、北方绘画传统中壮阔的风景以及一些大众文化的元素,能用极细的线条编织出强烈的立体感和光感,构建出不同空间的体验,随时唤起震恐、无望或难以言宣的崇敬与欣悦。此后《神曲》配加多雷插图的不少于200个版本,其中包括正体和简体中文版。 《地狱》第十四歌《第七圈:第三环 蔑视上帝者》,多雷插图。 今年4月,藉由阅读但丁而走出中年危机的美国作家罗德?锥尔(Rod Dreher),将自己的博文结集为《但丁何以能救你一命》(How Dante Can Save Your Life)。该书选用德拉克洛瓦的画作做封面,节录了但丁诗作里的心灵智慧,并且阐明,《神曲》的描绘与当今世界如此类同,也因此有如此多的可借镜之处。 锥尔写道:“迷失的现代人从各种自助手册中寻找指引,基督徒们购买语调虔诚的治愈系书籍。不要这样做。拿起但丁来阅读吧,因为但丁是深刻的,但丁是正确的。” 【编后语】“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在但丁降世750年后的这个夏日,让我们随着他的伟大诗篇做一番“发现之旅”。当静下心来细细体会,你会发现它是如此深刻的一部预言——将神启和真相告诉世人,既是但丁被赋予的使命,也是《神曲》流传不衰的原因。 * * * * * 《神曲》插画,古斯塔夫·多雷绘
1. 《地狱》第二十六歌《第八圈:第八断层 恶谋士:攸利西斯》: 《地狱》第二十六歌《第八圈:第八断层 恶谋士:攸利西斯》,多雷插图。 原文片段: 《地狱》第三十一歌《下降:围着深渊耸立的巨人们》,多雷插图。 原文片段: 解读:从这段诗文中可知,巨人是典型的无神论者。因为不相信神的存在,在其思想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妄想和天斗,和诸神斗。他的狂傲不可一世,对神的大不敬,使其嚣张的行为,带来的亵渎神的罪孽,便永远在万劫不复的地狱最深处受刑。 参阅:解读《神曲》(三):“巨人”的喻意 3. 《炼狱》第七歌《疏懒的帝王们》: 《炼狱》第七歌《疏懒的帝王们》,多雷插图。
4. 《炼狱》第八歌《与逝世的阴魂幸福的会见》: 《炼狱》第八歌《与逝世的阴魂幸福的会见》,多雷插图。
5. 《炼狱》第十五歌《天国的宝藏:容忍的异象》: 《炼狱》第十五歌《天国的宝藏:容忍的异象》,多雷插图。 原文片段:
6. 《炼狱》第三十歌《俾德丽采谴责但丁》: 《炼狱》第三十歌《俾德丽采谴责但丁》,多雷插图。 原文片段: “他竟把自己的脚步转向他处,走上一条不正的道路,追逐着令他得不偿失的浮世的荣华。 即使我取得了灵感,在梦中,或是用另外的方法招他回头,也都无效;他简直不关心这些。” 7. 《天堂》第五歌《誓约与自由意志;上登水星天》 《天堂》第五歌《誓约与自由意志;上登水星天》,多雷插图。
解读:这些诗文,让人领悟到誓约的重要,因为它源于上苍赋予人类的自由的心愿,因此不能随便轻易地发誓。因为一旦发誓,而又做不到和上苍的善心相符合时,便是在亵渎神的意志,所以很难补偿。而因一时受骗而立下的毒誓,只要能从新走回正道,维护正义,符合上苍善良的心愿,邪恶的印记便会可以消除的。 参阅:解读《神曲》(五):誓言 8. 《天堂》第八歌《金星天》: 《天堂》第八歌《金星天》,多雷插图。
参阅:解读《神曲》(六):善的威力 9. 《天堂》第二十八歌《天上的天使们》: 《天堂》第二十八歌《天上的天使们》,多雷插图。
参阅:解读《神曲》(七):旋转的天体 10. 《天堂》第三十三歌《最后的幻象》: 《天堂》第三十三歌《最后的幻象》,多雷插图。
原文片段: “我的完全在休止状态中的心灵,就这样固定不动,专心致志地凝望着,而在凝望时辉煌起来。因为人在那辉煌灿烂的光明前,会变成这样,他永远不可能从那里移开眼光去看另外的景象。因为善,那意志所追求的目标,完全集中在那光明里,在它之外有缺陷的东西,一到里面就成完整。”“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均匀地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解读:但丁把当时的所见记载下来,真正想告诉人们的是:在一位圣主的带领下,宇宙天体和世间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一切的改变,有序的组合,均源于这位圣者的慈悲和威德。在圣主呵护其子的同时,并和他们一起,把慈悲撒在世界各地。 诗文中的爱,即可以理解为东方人所认为的慈悲。因为慈悲的本身,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不仅能够推动天体的运转,而且也能够唤醒迷失中的世人,能够让人有信心向往光明与永生。 参阅: 责任编辑:林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