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型小说与文学性的距离

 虹72 2015-06-15


类型小说与文学性的距离
文字 〖    〗 )

仅从类型小说的观赏性而言,蔡骏的新作《谋杀似水年华》算不上完美之作。但作为尝试打通类型小说和纯文学的作品,或者说在提升类型小说的文学性方面,此书做出了很有益的尝试。对于被人不断诟病的类型小说来说,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价值。  


  关于纯文学和类型小说的关系,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划清界限,各行其是,互不打扰。不过,阅读市场的衍变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再说纯文学未必就得远离市场,类型小说就得被文学性驱赶。何况阅读在回归理性的同时,也在提升流行阅读的文学段位。比如蔡骏,如果说以前的蔡骏呈现给读者的,还多是类型阅读上的感官刺激,那从《人间》开始,蔡骏已在尝试提升类型小说的文学段位,即文学性。  


  作为关注类型小说很多年的读者,面对被誉为国内悬疑小说第一人的蔡骏,我自然期望他能玩出更牛的结构,设计更复杂华丽的桥段,编织更惊心动魄的情节,结局也能更加出人意料一点。但在《谋杀似水年华》这本小说里,让人失落,然而更让我看到了类型小说文学提升的可能。  


  蔡骏与我们玩了个游戏,面对读者的期待,他放弃了在悬疑技术上再造神塔,他被小说中关于似水年华的文艺之心给俘获了。蔡骏似乎想用基本的悬疑方式,讲一个人生道理———人生真谛,不过从生到死,如何度过方才重要。因为太沉浸于这种情怀,不经意间忽视了对细节、技术的设置和构造,有些部分难经推敲。  


  一个十年前的案件,十年后才被揭开面纱。从情节的创意而言,凶器是一条丝巾,淘宝店可以出卖记忆,秋收用眼睛认出了第一个凶手,田小麦用鼻子嗅出了第二个凶手。就悬疑技术而言,小说本身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那个神奇的淘宝店铺的货源,是否应该解释清楚,店主是怎么做到的。还有,就是故事空间距离太小。主人公的生活过于集中,致使故事看似都是巧合。小麦身边的人几乎都与案件有关———前后两个男友卷入了案件,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是帮凶,老师是牺牲品,男友的爸妈以及自己的父亲,甚至连邻居都与案件有关。这多少显得不真实,太过宿命感,合理性打了折扣。作者不能用太多巧合来铺开小说,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读者更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谋篇布局时设下的巧妙埋伏。  


  但相对于失落,我的满足感要更多些。我看见了蔡骏的文学企图在扩展,如果说他之前的《人间》算是小试牛刀的话,那现在的他,已经在试验给悬疑小说注入文学性的有效方式。一个悬疑小说家,如果想在文学性上有所追求,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悬疑与纯文学勾连起来?类型小说是否就是文学性的天敌?从2010年起,蔡骏也在尝试回归写一些中短篇小说,发表在传统文学期刊上。蔡骏也许是最有可能将类型小说的市场性与纯文学的文学性实行无缝接合的人选,他有纯文学的底子,更有类型小说的经验。  


  蔡骏认为类型小说要在故事中寄托思索,对生命、爱情、社会等内容的感想和体悟。类型小说归入通俗类,总被人斥为内涵浅薄,耽于感官刺激,满足口腹之欲。这是类型小说的宿命,要有所超脱,先得满足读者的感官欲求,再想形而上的意思。所谓醉翁,其意常不在酒,但酒必定先是好酒,倘若酒不好,意思也就差了些。蔡骏之意,自然不尽在悬疑,只不过悬疑被文艺情怀抢了戏而已。内心充满文青情怀的蔡骏,显然不满足于仅仅雕琢一个悬疑故事,他有所寄托,也即本小说的真意在于缅怀岁月,是一个走过而立之年、内心藏着文艺情怀的男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怀。这是一部忧伤的小说。  


  走过青春的人才能体会时间的残酷性,十年,二十年,就那么悄然而过。仅当悬疑来读这本小说,确实有点暴殄天物,也会不过瘾。就像小说中的秋收,花了十年时间寻找仇人,又在复仇成功后,再花了十年等待小麦,前后去了二十年。一般的悬疑小说到此就结束了,仇已报,情已圆,该马放南山,泛舟江湖了。但蔡骏没有停手,他追问,即使你报仇了,又能如何?你花十年的青春时光去寻找仇人,最后终于探索到了真相,也复了仇,但这样的结局在消逝的时光面前,又算得了什么?那么多年,那么多事情,都已被时间谋杀了。时间才是我们生命最大的凶手,慢慢地将你我送入归途。与时间周旋到最后,败下阵来的总是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过好每一天,诚如海子说的,从明天起,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些感悟不就是文学性的载体么?  


  蔡骏的努力需要肯定,至少他在尝试让类型小说的文学性变强,这也是对那些贬斥类型小说不是文学的有力回击。虽说文学性与市场不成正比,那也并不意味着卖得越少就越有文学性。(李伟长)

编辑:刘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