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型与步法不同。步型是下肢固定的姿势,步法是下肢变化的动作。步型与步法有规律,步型是五行步法演练出来的定势。如:弓步,骑马步,前虚步(丁字步),后虚步(仆步),交叉步(坐盘势),独立步,跌叉步。 只有深刻认识步型和步法的规律,练步成规,才能在交手时得机得势,以巧破拙,攻击四面八方的来力。 步型与步法练习要注意两点: 一、 要注意求面积,降中心。 弓步要是用两脚踩在川字两端。直横面积兼顾,加大运动量者,要上下肢都需贯劲。源腰脊劲贯四梢,步要开大些,以曲膝90度为宜,要曲膝、开胯、圆裆。骶骨用力下沉,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因躯干和上肢放松的重量下沉,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之劲似大树之根,缠绕入地下,有盘根错节之意。虚步要注意松腰,胯、膝、脚踝,都要屈折,重心落在足跟,另一腿随势弓屈,虽不放重心,但必须贯劲,有待发之意。有根才有扌朋,有扌朋才能易变。不论引化或进逼,都能巧占面积,克敌制胜。 二、 要练习立地生根及灵敏 拳论曰: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左实则右虚。前进后退时,体松转腰,随步灵变,出步如试冰,落步要稳健,重心移过后,用意贯劲扎根。动步练习,要追求随平隅面积步法。像碾地石磙,不论碾在何方,都使重心平稳。下盘练习变换重心,掌握平衡。支撑上肢的活动。 前进步法:有直线出腿和斜出腿两种,直上开步法,如前趟腿练习法,玉女穿梭上步七星,小擒打等动作。斜出开步、野马分鬃、斜行搂膝、掩手肱捶等。 前进时要注意,“上下相随”的原则,迈步时先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重心所在的腹部要充实,坐稳在腿上,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自然下垂,再由屈而伸。此时,足尖由下垂而变为上翘,内劲贯注用脚后跟铲向目标地徐徐迈出。足掌,足尖要全面落实。落脚时要注意方向,角度。身体转向何方,足尖应先向何方,旋转时要以足跟为轴心,如旋风脚、全扫堂腿。足尖外撇、内扣,根据进攻目的不同而定。 虚实分清是相对而言。还要注意虚实辩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渗透,变化灵活,才是太极的五行步。重心要渐变,求运动无微不到的细密的动作。重量轮流承担,加上太极拳演练拳架宜慢,这样重压时间较长,逐渐增强腿部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 后退步法:如倒撵猴、退步跨虎、三通背、白鹤亮翅等。这些动作一般是防御性的。对方进攻来势凶猛,我要扌朋退引化,与对方合力,使对方有进在愈长之感。 凡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缓缓后伸。还要注意脚跟向后用力出去,先落足尖,后足掌,脚跟全面落实。 左顾步法:如单鞭、云手等。 右盼步法:如懒扎衣、右分脚、撇身捶、捣岔(一)、顺拦肘等势。 左右出腿的动作与前腿的动作说明相同,关键是出腿的方向要横着开步。 交叉步法:不论是前交叉,或后交叉步法受限要稳定一腿的中心,然后提起另一腿,要蓄劲于膝。前交叉的脚抬时脚的内侧用力,落下是劲贯涌泉,应全脚落实。后交叉步,应当脚尖着地贯劲。中心交换后另一脚足尖着地,虚步的膝盖要过中心的膝盖,交叉后中心在中间。这样两腿才能如古树盘根,支撑八面。 中定步法:如起式与收式,每式的定势,都为中定步法。这种步法是以静制动,只有守静,才能引诱对方出招进攻丢空,也只有随机用走化劲,使对方露出破绽,我才能得机而进攻之。 总之,学拳者须明道理,勇于实践,从单式练习到综合练架,从练架到推手应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逐渐达到下盘静者,稳如泰山,不可动摇;动者,敏捷如捕鼠之猫,功久才能得势,随心所欲,利于不败之地。 发表在《中华武术》97年第五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