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步的10大特点

 CeizhuPan 2017-12-10

太极拳的步法称为“太极步”,人们常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猫步”,如同猫或老虎走近猎物时的走法。“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猫步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太极拳要走“猫步”呢?这是因为“猫步”最符合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要求动作沉稳、松活、轻灵、协调、均匀、连贯、柔和、缓慢等等,猫步最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太极拳

要走好“猫步”,重要一点是要与平时走路区别开。两者既相通,又有不同。两者都是“走”,所以基本特点是一致的。但“猫步”是一种特殊的武术步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又截然不同,绝不能用平时走路的方式去走太极步。但是我们看到,在目前太极拳习练者中,还有不少人不会走“猫步”,不能把太极步与平时走路区别开,他们的步法体现不出太极步法的特点,也就影响了健身效果。可以说步法是当前太极拳习练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与平时走路相比,太极猫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导在腰

“腰为主宰”,“腰为轴,四肢为轮”。太极步要求双腿、双脚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也必须在腰的旋转带动下运行。腰不动,腿脚都不能自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例如由弓步后坐成虚步,提起脚尖,是在腰左右旋转带动下完成的;向外摆脚,也是首先转腰,脚随腰外摆。其他提步、上步、撤步等都是如此。“进退必有顾盼”,“顾盼”就是左右转腰。

平时走路也要转腰,但腰的主导作用不如太极拳这样明显,主要是腿的自主运动。

2.分清虚实

这是太极拳要领中另一重要原则,其重点又在两腿的分清虚实。任何步法都是虚实转换的过程,右实则左虚,左实则右虚。虽说虚实不是绝对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但实就要确实实,沉稳扎实,虚就要确实虚,灵活自如。实腿主稳定,虚腿主轻灵,只有这样才能虚实分明、自由运转,使两腿轮流得到放松休息。

平时走路也分虚实,但远不如太极拳这样虚实分明。

3.渐变式运行

动作缓慢、均匀、渐变是太极拳又一特点。步法中无论转腰、收腿、出腿、提脚、摆脚都是在逐渐变化中运行,似停非停,似行非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续不断如行云流水。“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进退都是在克服阻力中进行,不能有明显的停顿、断劲,运行速度要与整套拳保持一致,这个速度是在起式中就决定了的。

平时走路虽然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速度比太极步快得多。

4.双腿始终屈膝

弓状是太极拳的基本形态,体现在步法上就是屈膝。双腿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始终保持一定角度,曲蓄有余,这就是双腿的拥劲。在步法运作中,腿要水平移动,不能有明显起伏。双腿的弯曲深度视身体条件与功夫深浅而定,有高架、中架、低架三种,但高不可完全直立,低大腿不可低于水平。这个高度也是在起式时就决定了的。

平时走路两腿虽也有弯曲,但角度要大得多,腿基本上是直立的。

5.把握好转移重心

重心转移是步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进退转换就是在不断转移重心中完成的。太极步移动重心要与提腿、出腿交错进行。如要提后腿时,先渐渐把重心前移,随后提起后脚后腿;向前上步时,重心先在后腿上,前脚脚跟轻轻落地后再前移重心。注意重心前移成弓步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重心后移成坐步时臀部不能超过脚跟,即重心垂直线总在支撑面之内,以保证重心稳定。

平时走路,腿向前迈,重心同时前移,迈步与移重心几乎是同步的。

太极拳

6.两腿按“三节律”圆活运作

“三节律”是太极拳基本规则之一,即身体各部分都分为根节、中节、梢节。动作时,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梢节领中节,中节领根节,节节贯穿。双腿以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以上步为例,提脚之后,胯催动膝盖,膝盖催动脚,或者说脚前领膝盖,膝盖引领胯,以膝盖为轴做一个上下圆转动作,最后脚跟轻轻落地。在这个过程中,重心一直在支撑腿上,以保证重心稳定、上步轻灵、落地无声。这是猫步的主要特征,也是太极步最有特色的地方。脚掌的起落也有三节,脚跟为根节,脚心为中节,脚趾为梢节,运作规律同上。

平时走路时膝盖也要转动,但不像太极步那样圆活,也不用多加控制。

7.落脚点要准确

落脚的位置涉及步法中的两脚横向与纵向距离。练太极拳时,以弓步为例,两脚的横向距离即左右距离,一般是两拳或一脚,大致是30度方向出脚。这样两脚间就不是一条线,而是形成一个面,有一定的底面积,这是身体稳定的三个条件之一。(另两个条件一是重心低,二是垂心线不超过支撑面。)虚步、扑步、后退(撤)步两脚间也都要有一个角度,都不能在一条直线上。拗步的角度可比顺步大些。

纵向距离指两脚的前后距离。练太极拳时如弓步两脚的前后距离一般应为3~4脚。距离小了,后腿蹬不展,出不来蹬劲,如用力前腿膝盖就会超过脚尖,造成失重。距离过大,重心前移困难,造成运转不灵。两脚距离要适度,脚落在准确位置上。

平时走路时虽然两脚之间也有角度,但基本上是直线行走;步幅一般是1~2脚,比太极步要小得多。

8.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

这是对提脚与落脚的要求。“点”指脚跟或前脚掌(不是脚尖)。提脚时一般都是先提脚跟,再提前脚掌;落脚时,向前走时先落脚跟,向后和侧行时都是先落前脚掌(先落脚掌内侧,后落脚掌外侧)。无论提脚、落脚,都不是全脚同时起落。起落时动作越轻越好,如落羽,如落尘,“落地无声”。两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带有试探性,随时可以伸出或收回。

平时走路时,提脚是先提脚跟,落脚是先落脚跟,但这些先后都不分明,脚的动作近乎于全脚掌同时起落,而且速度快、脚步重。

9.摆脚、扣脚与碾脚

走太极步,要不断调整脚的角度,使脚尖与膝盖保持同一方向,保持全身协调一致,这样可以保护膝盖不致扭伤。太极步调整方向有三种方式:以脚跟为轴,脚尖由外向内转,为扣脚;由内向外转,为摆脚;以前脚掌为轴摆脚跟,为碾脚。脚步角度大小随腰的转动幅度而定,大多为45°。这种脚的碾转会在地上留下清晰的脚窝,弓步、坐步完成时,前脚尖的方向都要向前。

平时走路时脚尖都是向前的,一般不用改变角度。

10.先提脚后运作

太极步每一步都要先把脚轻轻提起,离开地面稍作停顿,待重心转移站稳后再继续运行。这也是举步轻灵的需要。上步时脚的高度可控制在稍离地面,退步时脚可稍高,即所谓“前低后高”,但高时大腿不能高过水平,低时脚不能拖地,地上应没有脚的划痕。总之腿的动作都不是由原来的步形直接出腿的,而是先提起来再动作。

平时走路时是提起脚来马上运行,没有明显的提脚过程。

综上所述,如以左弓步转换为上右步成右弓步为例,把整个过程分解开,就可以分为8个动作(以面向东为例)。

准备阶段有2个动作。①右转腰带动身体后坐成虚步,拉起左脚尖,面向东偏南;②左转腰,带动左脚尖外摆45°,面向东偏北。下面提腿上步。

第一阶段是提腿,可分3个动作。①在左转腰带动下重心向前移,提起后脚跟;②重心继续前移,在后脚掌拧转中提起全脚;③重心完全移到左腿,把后腿提到左腿侧。这个过程完全是在左转腰的带动下进行的,面向东北。

第二阶段上步,也分3个动作。①向右微转腰;②在转腰带动下圆活地向前30度出右腿,脚跟着地;③重心前移,全脚着地,成右弓步。第二阶段基本面向东。

统计全过程,共有腰转动4次:右转、左转、右转、前送。腰的动作有3种形式:左右转动、前后位移、上下起落。但都离不开旋转。重心移动3次:向后一次,向前两次。腿运行2次:一收一出,走一个弧线。提脚2次:前脚掌先起一次,后脚跟先起一次。碾脚2次:前脚跟一次,后脚掌一次。方向改变3次:正东转偏南、转东北、转正东。

文/王本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