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这话让地道的上海人听了一定会认为你是个疯子,上海话叫杠笃。可是我还是这样认为的。昨天,就是2015年6月15日开始,上海宣布正式“入梅”。
“入梅”亦称"入霉"、"进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进入梅雨期。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凭日历上的入梅、出梅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而要听取气象台发表的梅雨预报。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民间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春水铺,夏水枯、"行得春风,必有夏雨、"小满不满,黄梅不管"。 古人关于黄梅的诗句也不少。 唐 柳宗元《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白居易 浪淘沙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宋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一是享受舒服的温度。我生长在东北,喜欢冬天,尽管在夏季也是清凉得很。梅季温度不超24度,有雨便有风,清凉凉,很舒适。
二是享受断断续续的雨和风。南国的雨和北国的雪都是天地造化。雨润万物。坐在室内,推开窗户,听稀拉拉的雨声,很安静,很入神。时而雨声阵阵,时而云层打开露出一块白色的光影。
三是享受清新的空气。现今的人们更加注重空气质量,离开北京一年半了,上海的空气要远远好于北京。空气清新的可以用鼻子嗅出花香和土香。 这是我喜欢这个季节的理由。当然,你看到“入霉”这个字眼,也是很恐怖的。潮湿自然是梅季最大的弊端。主要是衣服洗了,见不着太阳,一连几天也不容易干透。如今绝大多数的
人们生活条件都改善了,住在高楼大厦里,有空调、烘干机、电热器等等,可以自主创造舒适的生活。 第一次穿体恤是在四十年前,大哥从南京回来,送给我一件印有外滩图案的白色体恤。那时知道有个大城市叫上海,上海有个有名的外滩。第一次来到上海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差住在酒店里,尽管是七月份,天很热,但感受不到艰难。王承义总经理问我上海印象,我说真好。他笑了,说,你是住在酒店里,要是住在石库门老房子里就不会这样说了。石库门老房子,夫人的老家就在泰兴路上,前些年我们回来后去过多次,很快拆迁了。是啊,当我站在小小的老屋里,一步步爬到楼上,那个窄小,那个昏暗,还有老屋周围的环境,不禁仰天长叹,人真得了不起。每每听夫人讲起一座房、一段路、一所学校曾经的往事,仿佛置身其中,津津入味,回味良久。
窗外的雨声骤然大了起来,大雨开始落下,视线里满是灰朦朦的,仿佛在雾中一般。几分钟过后,一切又趋于安静。
今天是梅季的第二天。风疾吹雨落,应是梅熟时。连绵丝丝意,悟净清清心。卌年外滩印,温故思兄亲。崇高励志远,风雨路归人。这是我的《梅雨》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