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论语》子罕第九 日常修为中必须关注的几点

 大山860 2015-06-17

日常修为中必须关注的几点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一则非常重要,为我们指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工作方法和自身修养所应达到的境界。大家可以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思维习惯、性格结构等等是否能做得到这四条。

“毋意”,“意”,即臆想,就是主观性,自己想当然的一些东西。我经常都对朋友说,平常当我们面对人和事的时候,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自己的心里面都在忙些什么?大多数人的心,就如同有很多虱子一样,到处钻到处咬,总是有很多的想法冒出来,一天到晚都爱胡思乱想,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打妄想,莫名其妙地想。这些想法和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没有!那和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关系?还是没有!既然没有任何关系,那有必要让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纠缠在自己的心头吗?有人说自己是搞文学创作的,需要经常在头脑中构思小说的情节;有的人说自己是老板,需要经常考虑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的工作范围,需要如此思考,如此去想。然而我们平常是不是都只是围绕工作在想呢?其实一般人心里大多数时候都是东一下西一下,有着太多的私心杂念,这一切非常严重地浪费了我们的精神和时间。如果把这些主观的臆想、莫名其妙的想法直接用到工作和生活上,那不知会惹来多少的是非和麻烦。对此,孔夫子强调要“绝”,要毫不客气地把这套不良的心理程序、精神内容全部删除掉。

“毋必”,“必”,武断。有些人想干啥就干啥,根本就不考虑前因后果,意气一来,什么都不管,不分析因果,不看环境,完全凭自己的喜好行事,于是经常会干一些不应当做的事情,或者不必干的事情,总之是任性妄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有没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有,就要毫不犹豫的将其删除。

“毋固”,“”固,固执。遇到某些事,一个心结或疙瘩,一辈子都放不下,打不开,去不掉,不知道绕道而行,不知道变通,教条主义等等。固执,一方面是性格上的,一方面是思维上、知识上的一些习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经常都会受到知识、经验的束缚,于是造成相应的束缚性、片面性。在孔夫子眼里,这也是应该删除的对象。

“毋我”,“我”,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为判断,自以为是,主观主义等等。

对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加以详细的诠解,并给予充分的发挥,就会发现这八个字涉及到了我们精神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精神、思想和性格结构中有“意、必、固、我”这样的负担,那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麻烦,会使我们的工作造成多么大的失误。这几句话放在道教里面,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怎么理解,就是要放弃自己的主观性、片面性,把这些东西删除了以后,才能做到无不为。在佛教禅宗里面,经常都会提到“放下”,这样要放下,那样也要放下,实际上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孔夫子这里所说的“绝四”。

如果我们能够在精神上、思想上、性格之中把这四个弱点去掉,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精神的强者,就可以轻装上阵,不会有什么负担,也不会有什么拖累。大家可以仔细地盘算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同时也可以观察周围的人,看看他们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毛病?通过观察彼此在毛病上的轻重程度,再结合由此所带来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必然,或者对命运所造成的后果,程度轻的人,其命运如何?环境如何?程度重的人,命运又如何?环境又如何?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比较,不断地分析,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可以非常明确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

因此这四点看似简单,却是我们日常修为中必须关注的几点。如果做到这四点,那么其他的都会相对好办起来,甚至能够迎刃而解。儒家经常都在强调“正心诚意”,那如何来衡量?还有“慎独”,又该以什么作为评判的标准?就是用孔夫子这里所说“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来作为衡量修为的标准,来作为自我检验的标准。自己的修为达到了什么样的火候?自己的修为还有那些不足?都可以通过“绝四”来进行检验。一个勇于自新、精进、发奋的人,他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有这几个弱点、毛病,他敢于、勇于和这些弱点、毛病作斗争;就如同肠内有了蛔虫,就要借助药物坚决地把它打掉。

敢于承载文化使命的毅力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里面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自信心,对文化使命的承载感,敢于承载的毅力。孔夫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过匡地,因为匡的老百姓曾受到鲁国当权者阳虎的欺凌掠夺和残杀。阳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春秋时期政界里面有这样一种怪现象,鲁国的君主没有实权,执政的是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首席执政大臣是季孙氏,但季孙氏的权力又被其家臣阳虎所掌握,可以说阳虎相当于首席执政大臣的秘书长,他掌握了首席执政大臣的权力,实际上也就间接掌握了鲁国的实权。

孔夫子的外貌和阳虎有些相像,孔夫子形象高大,阳虎也是如此,于是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虎路过,当看到孔夫子一行驾着数辆马车,还有几十个学生步行跟随从匡地路过,匡人纷纷拿起弯刀、锄头将孔夫子围住。虽然匡人并没有对孔夫子动手,但是却将其团团困住,不准出入,使得孔夫子和学生们连续五天都没有饭吃,弄得很是狼狈。孔子的学生宁武子在卫国去当干部,由卫国派人向匡人解释:“此人不是阳虎而是孔夫子。”这样匡人才解围,将孔夫子等人放行了。

“子畏于匡”。“畏”,围困,表明孔夫子被围困于匡。当时的情况还是非常危急的,但是孔夫子在这种情况下,就说出这句令人振奋的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周文王距今已差不多有五百多年了,那么周朝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哪里?难道不是在我这儿吗?如果老天爷要让从尧、舜到周文王、周武王传承下来的这么一套文化法统、道统断绝,那老天爷生我来干吗?如果今天我死在这儿,我就不可能得到从尧、舜到周文王、周武王延续下来的这么一套政治、礼乐、道统、法统。既然上天已经把这个文化使命赋予我了,那么我就绝不会死在这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非常有信心,有非常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不像有些人一遇到困难艰险,就垂头丧气,怨天恨地。后来孔夫子去楚国时,被困于陈蔡,因绝粮,连续七日未能进食,跟随之人也大部分病倒了,然而孔夫子依然坚持讲经抚琴,“弦歌之声不绝”,见此情景,学生之中最为勇武的子路大为光火,指责孔夫子太迂腐了,孔夫子则说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面对穷途末路,君子既不会害怕,也不会真正困住,而小人在面对这种困境时,就会胡作非为,破罐破摔。既然老天爷不打算把从尧、舜到文、武这么一个文化法统、道统收回去,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仍然在我身上,那么匡人也就不可能把我怎么样。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和混乱,于是有不少学生都走散了。在孔子被围困到匡这个地方后,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颜渊才寻觅而至,孔子很高兴,拉着颜渊的手说:“吾以为汝死矣。”孔夫子以为颜渊死了。颜渊回答得也很精彩:“子在,回何敢死。”老师你都还在,我们这些后生怎么敢死在你的前面呢?从这里一方面可以看他们师生之间非常感人的情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师生二人意志都非常坚强的,都是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