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期】这样的教育观念,也该问个是非了(之一)

 心上耕田 2015-06-19

 

 




这样煞费苦心给面子,就算尊重学生?


某教师上课,让学生在班级诵读自己的习作。不想有同学爆料,说文章是抄袭的,一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此时此刻,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穷追猛打问清原委?经验丰富的老师急中生智,用一句“感谢某某同学给我们推荐了一篇好文章”,把事情给遮掩过去了。用“推荐”代替“抄袭”,既照顾了当事学生的情面,又给了爆料人一个说法,一个暧昧的智慧,化解了众人的尴尬。   


这是一个知名特级教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许多专家作为典型案例,告诉老师要尊重孩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颇值得推敲。因为这位老师犯了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错误,那就是用“语言转换”来掩盖事情真相,通过“偷换概念”来回避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事实。


抄袭与推荐,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间的差别不言而喻。两个词儿这样一换,一个本来很严重的错误,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故事中,当事学生十分感激教师,说自己“恨不得钻进地缝的时候,教师的话让我如释重负”。在专家们看来,这种感激也成了老师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佐证。我想,专家们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去问问那位“揭发”了抄袭事实的同学,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他的想法更值得我们深思。  

读过《孔乙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孔乙己的长衫和他那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书是件丢人的事情,孔乙己对此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窘得满脸青筋。情急之下,他便使出了读书人的拿手好戏,在“窃”与“偷”之间转换概念,希望以“书”的神圣来掩盖“偷”的可耻。只是可惜了孔乙己,那些短衣帮们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升,只晓得认死理,哪里会上孔乙己的当?结果还是满堂哄笑。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说不清。   


面对前述“抄袭”与“推荐”的偷换,我要问的是:对面子的维护是不是要以掩盖真相为代价?中国人爱面子,也讲究保全别人的面子,这是件好事,但为了面子而说假话,为了保全面子而不顾事实甚至混淆事实,这样的面子就要过头了。


可以设想,那个抄袭的学生看起来是保全了面子,但会不会也因此失去了一次直面错误的机会?虽然他当时“恨不得钻进地缝里”,但毕竟只是虚惊一场,还那么轻易地得到谅解,甚至是美化。而那位脱口说出抄袭真相的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会不会由此学会了敷衍世事的技巧?考虑到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考虑到教师角色的特殊性,这样的想法并不算离谱。


再进一步,如果这位教师在确认了抄袭事实之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是不是就算是践踏了学生的面子?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天经地义。但什么才算是尊重与爱护呢?是不是变着法子袒护和表扬学生才算是尊重和爱护呢?学生是需要肯定和赞美的,但我们的肯定和赞美不能因此而贬值。很多时候,我们给学生的赞美太廉价了。有老师上课,赞扬学生用的都是诸如“小天才”、“你太有思想了”、“很深刻”这样的语言;而对学生的失误,用的多是“虽然你错了,但是……”这样的句式,美其名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述的抄袭行为,也被转换为“你虽然抄袭了,却也给我们推荐了一篇好文章”的赞美。总之,赞扬起来没完没了夸大其词,批评起来则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   


这让我想到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苏格拉底以其特有的“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引导弟子们去发现他们知识上的漏洞与人格上的缺陷,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教育手段。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正好相反,我们致力于掩盖这些漏洞,稀释这些缺陷。


都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姑且不论这个断定是否合乎事实,我们可以思考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只有肯定与赞美,而缺乏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该对此负责呢?我们的教育终于走出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误区,却又陷进了“糖衣炮弹”的迷雾,这值得教师和家长们深思。


没有惩罚与批评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






请关注“批判性思维”——如果要罗列代表人类文明的10个伟大词汇,批判性思维无疑当仁不让;如果要列举能够表征个人成长的5个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无疑位居其一;如果要提高语文读写能力,批判性思维让你事半功倍。让批判性思维点燃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读写能力。


请关注“思辨读写”微信号——本号发表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习的相关文章、教学案例、作文评改,并将适时推出以”批判性思维”阅读经典名著的教学视频。


欢迎各位同行与家长、学生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