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中国香学文化的重镇

 红豆居士 2015-06-20
扬州,中国香学文化的重镇

    见证 扬州熏香兴盛于西汉

    西汉和东汉是中国香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扬州出土的大量两汉时期的香器文物,印证了这一时期扬州熏香的繁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塘汉墓出土的西汉“博山形铜香熏”和荷叶张庄出土的西汉“博山形羽人铜香熏”,这两款香熏炉器目前均为扬州博物馆收藏;还有一款博山炉是出土于扬州甘泉二号汉墓的“青铜鎏金博山炉”,经鉴定是东汉永平十年的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到这一年佛教才传入中国,可见中国早期发展熏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礼佛。

    扬州出土的各种博山炉外形类似战国时期的青铜豆,材质多为青铜。博山炉被称为香炉之祖,它由山形镂空的炉盖、豆形的炉身、圆盘形的炉托三个部分组成,工艺繁琐程度远超后世各类香炉。炉身配上镂空的炉盖,既可以延长香料的燃烧时间,又可以控制炉烟,这就大大提高了熏香品质。

    需要特别说明的另一款铜质香熏炉是“辟邪踏蛇铜香熏炉”,出土于扬州西湖农场的西汉墓,以兽首为盖,兽口张开用以吐烟,兽身为炉,兽首与兽身以铰链相连,开合使用非常方便。这款香熏炉器型小巧精致,最宽处不足15厘米,完全是桌几案头使用的熏香炉具,不同于两汉常见的用作熏衣熏被、空间祛秽用途的大型香器。此炉的焚烧香料不适合早期常用的花草类,更适合密实精细的香料如麝香、苏和香、龙脑香等或此类香料的组合香,即“合香”的雏形。“合香”的产生对熏香在中医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香道发展过程中用香的最终追求。

    扬州出土的这一系列两汉不同时期的熏香炉具,主要为宫廷和贵族阶层所用。随着汉朝疆域的扩大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边陲及域外的各种香料开始大量进入内陆,同时熏香养生的功效开始被认可,已逐渐被纳入到了中医的范畴,奠定了扬州用香文化在后世有所建树的基础。

    流布 鉴真将焚香文化及香方传播海外

    鉴真是唐朝扬州人,律宗南山宗的传人,同时还是一位医家,“晓医学、通本草”。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师祖,他们师徒对中国的盛唐文化进行了多方位传播,其中就包括用香之学。根据日本文学家真人元开依据鉴真随行弟子思托记述所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历次东渡都准备了数量可观的香料和香药。比如第二次东渡时,采购了“麝香廿脐,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陆香都有六百余斤”。

    这些采购的香料和香药就是以现在的条件来看依然非常稀缺,采购清单涵盖了焚香所用香料的主要种类。其中有直接拿来上炉品闻的,如沉香、栈香;有“香引”类的,类似中医的药引,如麝香;还有各种“配香”,如花草类的零陵香、树脂类的安息香、龙脑香(冰片)、薰陆香(乳香)、根干类的甘松香等。此时对香料和香材的使用已经非常精细化。其实在西晋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记载:“木心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其根为黄熟香;其干为栈香…”可见沉香与栈香是沉香木不同部位结出的香,香味品级也有所不同,采购清单将沉香与栈香单独列出,说明当时中国对香料品性的掌握已经非常全面。

    熏香发展到唐朝已经和中医完全结合起来了,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唐朝药典《唐本草》都已经将安息香、龙脑等香材收录为中药材,即为药香。药香在使用时一般制成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然后借助炭火加热出香,而不是直接点燃,这种用香方法就是焚香。鉴真师徒传授到日本的唐朝焚香文化就包含合香之法,也就是根据中医“君臣佐辅”将各种香料根据养身养性目的配伍成香品(合香)的方法。合香不但扩香空间大,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用香效果更明显,通过焚香可以达到行气、发散、松肌等保健养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到唐朝时焚香的功能不仅是在养生层面了,还发展到注重怡情养性的美学追求。

    在成书于日本11世纪初期的《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唐风焚香场景的描写,甚至当时每个贵族家庭都有自己专属的药香方子。可见唐朝的焚香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和贵族生活,为日本后世本土香道的形成起到了正源和启蒙的作用。

    典范 周嘉胄《香乘》集中国香学文化之大成

    周嘉胄,明末扬州人,字江左。著《香乘》一书,是中国香学文化之集大成者。在《香乘》自序中,周嘉胄自称“嗜香成癖”,以“枕上黑甜”为贵,以“炉中碧篆”为乐。如此痴迷于用香之道,史上只有北宋自称“香癖”的黄庭坚可与之比肩。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明末“梨枣重灾”中,倾尽心血撰成此典籍的原因。

    《香乘》的“乘”字,读音为sheng,是历史、史书的意思。香道文化拥有一个庞大而精细的体系,要研究整理香道,不仅要熟悉香料的配伍、使用和品评,还要了解通透中国的历史、诗歌、书画、音乐、工艺、宗教等诸多方面。周嘉胄以二十多年之力,对香品香事、修合香方再到鉴赏诸法,都做到“旁征博引,累累记载”。在乾隆版《香乘》提要中,纪晓岚等题有“自有香谦以来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香严三昧》十卷篇帙最富。嘉胄此集乃几于三倍之谈。香事者固莫详备于斯矣”。这算是对此典籍最好的注脚了。

    《香乘》成书于明朝末年,清朝乾隆年间被收录到《四库全书》子部,同《四库全书》一起分藏于全国南北七阁中。扬州的文汇阁就是作为“南三阁”之一的藏书所。可惜文汇阁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目前存世版本中,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本是“原架、原函、原书”。

    根据文津阁版本,《香乘》全书共二十八卷,其中香品五卷,佛藏诸香一卷,宫掖诸香一卷,香异一卷,香事分类二卷,香事别录二卷,香绪余一卷,法和众妙香四卷,凝合花香一卷,薰佩之香、涂傅之香共一卷,香属一卷,印香方一卷,印香图一卷,晦斋香谱一卷,墨娥小录香谱一卷,猎香新谱一卷,香炉类一卷,香诗汇一卷,香文汇一卷。中国香文化在明朝才真正成熟为以香席为形式的香道,《香乘》正是集中国香道近两千年发展成果之大成。

    因鉴真和周嘉胄两位香学大家,使得扬州自两汉起在中国香道的发展和传承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王其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