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惩罚之后

 小应子、 2015-06-21
惩罚之后





那一天,学校要举行“颂祖国60华诞”比赛。我花了不少功夫,暗以为我班必赢。没曾想中午接到通知——因场地原因,每班站成四行。天啊,为了追求舞台效果,我特别编排三个方阵。现在说变就变,几十个学生怎么调整啊!



下午,我早早守在教室门口,等学生到齐,马上变更队形。孩子们很配合,悟性也高,10分钟完成了变更,然后就被催场员催促入场。我捏了一手心的汗,希望孩子们找到感觉。这帮孩子确实顶用,登台之后,毫无慌色。无论情感的拿捏,还是技巧的展示,都超出平时的水准,赢得在场师生长时间的掌声。



下来后,我独自亢奋,被他们的应变能力感动着。亢奋中,竟然忘记布置家庭作业。好在中国移动家校平台可以补发,我连忙通过平台补发作业,之后打通了语文科代表的电话。“胡明允,老师今天忘记布置作业,你怎么不提醒呀?”“我准备找你的,可同学们把我挡在了门口。”“谁呢?”“很多人。他们挡的挡,拽的拽,还说我傻。”“哦!最近我们在学伽利略,伽利略勇敢地坚持真理。你遇到一点阻力,就退缩了?”“嘻嘻……嘻嘻……我被成功阻挡后,全班击掌庆贺……”



这大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我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当时的场景。一时间,百种情感心头挤。一会儿心疼孩子,现在的孩子太累了,一天没作业,好似过年真开心:一会儿又责备自己,从不忘事的我也开始忘事了,老之将来终难掩。于是,提笔疾书,写诗一首《叹人老》:“生源齐,为师暗欢喜。孩童击掌个个笑,先生忘事人人欺,能不泪沾襟?”



第二天,重提昨日阻挡科代表一事,50个孩子漾开笑脸一片。我话锋一转:“可知我的心情?”于是我将《叹人老》写在了黑板上,并罚孩子们回诗一首。听到“啊——啊——”的叫唤声,我独自开心。渐渐地,叫声停止,诗作陆续交来。陈斯淇《赠老师》:“孩童未解情,为师泪湿襟。但愿为师忘气愤,永远笑嘻嘻。”胡明允《无作业》:“先生忘事孩童戏,个个击掌笑嘻嘻。先生泣,孩童乐,但愿先生永不记。”真的,懂事的孩子如烫斗,抚平内心之皱褶。龙腾磨磨蹭蹭送上来,我一看,换主题了。大大的纸上写着《叹课多》:“课程多,学生暗忧愁。天天上课没完了,月月听着老师叨,能不汗沾衣?”陈嘉欣和张绍鸿的《叹学难》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陈嘉欣:“先生忘事人人欢,晚发短信个个愁。作业之多何人知,也望先生知人忧。”张绍鸿:“学习难,难于登高山。多又多,难又难,每天做到九点半,怎不哀又叹?”读着读着,对说真话的孩子不由产生了敬意,一敬才情,二敬胆量。“孩儿啊,为师何尝不知孩童苦,应试教育又奈何,空对天花笑!”一低头,又一个大个走上来。当读到苏伟鸿的《愧对师》,我真的泪沾襟了。诗中写道:“昨日无意欺吾师,今日受罚苦吞声。怨吾坏,怨吾懒,求师原谅大声恳。”哪里需要大声恳,为师早已心沉沉!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是惩罚吗,是心对心的耳语吧?这样的方式为什么不常用呢?还有,怎么做才能解救应试中的孩子?



如果说惩罚之初是快意,那么,这场惩罚的结尾则是心沉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