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听懂肖邦的夜曲?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帮到你~ 降b小调夜曲Op.9-1 作品九号中有三首夜曲,这是肖邦最初出版的夜曲,因此人们常把它拿来与菲尔德的作品相比较。出版后的次年即1833年,德国著名的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指责说:“肖邦虽然不是直接借自菲尔德,却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法”。对此尼克斯做了反驳:“这批评虽然有些正确,但是说‘仿效’是不正确的。何况艺术家受到前辈形式的影响而创作时,即使采用了前辈的方法,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类似并非特殊的现象,只是一般说来都是如此罢了。正如作品的内容,肖邦充分地要求着他自己的独创性。他那最初的夜曲第一、第二首(尤其是第二首)中隐现出菲尔德痕迹,到了以后的同类作品,形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首夜曲虽然是肖邦最初发表的,但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尼克斯说:“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从这些产生出来的,统统给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为甚缓板,三部曲式。中段由八度奏出的降D大调旋律非常甜蜜,此曲的魅力也在于此。 降E大调夜曲Op.9-2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B大调夜曲Op.9-3 稍快板,三部曲式。从速度标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首梦一般的夜曲,而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第一段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从B大调转至升F大调再转回B大调。中段转到b小调,速度变为'急促地',加进了激烈的戏剧性情绪。在b小调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出现之后,由升f小调的新旋律接续。当第一段缩短再现后进入非常优美的、充满魅力的尾声。 F大调夜曲Op.15-1 作品十五号有三首乐曲,其情绪的真挚、旋律的优美、构成的巧妙,都超越了作品第九号。这首夜曲采用行板,三部曲式。开始是清朗典雅的行板主题,其旋律中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构成的转交尤其醒目,这个雅致的旋律非常具有魅力。中部是有魄力、近似暴风雨的激情部分。当它结束时,一切又回复到开始时优雅的情绪。 升F大调夜曲Op.15-2 g小调夜曲Op.15-3 肖邦曾在本曲的草稿上写道:“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后”。而在经过思考之后,他又抹掉了这句话,改写:“不!还是任意地去想像较好”。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肖邦作曲时的灵感有些是得自于诗句。这首夜曲,受到《哈姆雷特》的影响有多大,那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不过,那部富于深刻的哲理及心理的悲剧《哈姆雷特》,曾给予肖邦深刻的印象,使他在创作的发展上,寄予很大的希望是无庸置疑的。乐曲采用慢板,二部曲式。第一主题在呻吟、悲叹、啜泣中带有反抗。直到顶点,音乐才渐渐地平静下来,在优美的转折后,成为幽静的钟声,然后出现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 升c小调夜曲Op.27-1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哈涅卡曾说:“中段有着贝多芬的风格”。乐曲虽然短小,却充满了肖邦的天份,可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顶峰时期的杰作。库勒普斯基说:“在此我们的肖邦完全脱离了菲尔德风格,肖邦的诗情穿上了厚厚的魔术外衣。”乐曲是甚慢板。在六连音的伴奏下右手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这段旋律经过种种转调,不安之情愈来愈剧烈。一进入速度转快的中段,当即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逐渐获得力与热而转变为憧憬的明亮世界。 降D大调夜曲Op.27-2 是与第二首(Op.9-2)、第五首(Op.15-2)同样著名的夜曲,要求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全曲由两个主题及其两次再现组成。第一主题柔美而略带伤感,具有夜曲典型的深思而又抒情的特点。第二主题用平行三度、平行六度等音程装饰,凝练而优雅。第一主题再现时较完整。第二主题再现时虽保持用双音装饰的特点,但变化甚多,忧郁的情调在展开过程中有时变得热情洋溢。 B大调夜曲Op.32-1 作品三十二号包括两首夜曲,被演奏的机会较少,原因是它们欠缺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乐曲那种甜美的旋律,也没有戏剧性的效果。不过它们有着温雅的情绪和亲切的感觉。尤其是第一首B大调,可以看出它的优美、梦一般的单纯的风格。库勒普斯基曾说:“此曲要像莫扎特的咏叹调般简朴地,差不多全不用踏板地演奏”。它在音乐上的特征是旋律经常中断,突然地插入延长记号,然后是优美的装饰乐句而终了。最后的尾声,以非常剧烈的姿态及强烈的热情兴起,这也是此曲最有价值的地方。自始至终用行板。 降A大调夜曲Op.32-2 慢板,三部曲式。在第二主题出现的同时,先前沉静的气氛完全改变,成为暴风雨似的热情。当这种激动结束后,第一主题再现。 g小调夜曲Op.37-1 G大调夜曲Op.37-2 c小调夜曲Op.48-1 作品四十八号的两首夜曲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尤其这首c小调夜曲是他夜曲中最壮大的一首,脱离了伤感,充满了高贵的情绪,让我们看到的是伟大的、男性的肖邦。乐曲采用慢板,三部曲式。 升f小调夜曲Op.48-2 这首夜曲的序奏与最初的主题有着挽歌式的情绪,尼克斯说:“有着令人不禁落泪的甜美”。小行板,三部曲式。乐曲的开始主题经两次反复后,转为全然不同性格的甚慢板中段。肖邦的学生格德曼说,当肖邦教他弹这首夜曲时,曾指示中段的右手要用宣叙调来表现,而且“最初的两个和弦要像暴君的命令一般,其余部分则以怜悯的感情来弹奏”。 f小调夜曲Op.55-1 这首夜曲比较容易演奏,因此为许多人所爱。音乐评论家们说此曲内容阴郁、充满伤感。库勒普斯基说:“悲伤逐渐筑高,成为失望的叫喊。随后因希望而缓和”。克拉克表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的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地、悲伤地在旅途上的游泳者。中段是进行曲风格,犹如在说,前方需要鼓起更大的勇气,也更富于热情。尾声是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感恩心情”。这两首夜曲都题献给曾经鼎力援助过肖邦后期生活的高贵女友,苏格兰的珍妮·史达林克小姐。乐曲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从f小调开始,转为降B大调,再转回f小调。中段情绪转为激情,速度也逐渐加快,经各种转调后再现第一段进入尾声。 降E大调夜曲Op.55-2 B大调夜曲OP.62-1 E大调夜曲Op.62-2 卡拉索夫斯基说:“肖邦在去世前三年所作的这首夜曲,其洗练的和声及甜美的旋律,犹如梦幻一般”。第一主题之后经间奏进入第二主题,克拉克说:“这里有激烈的性格。”高音部与低音形成激烈的敌对式的对话,采取反复进行的方式处理,这首夜曲比同类作品中的任何一首的旋律及和声部分都要丰富。 e小调夜曲Op.72 这首夜曲是肖邦十七岁时,也就是华沙中学毕业那年的作品。乐曲构成比较简单朴素,伴奏音型始终相同。采用行板,三部曲式。第一段的主旋律到中间转调,出现新旋律。在重现第一段后,进入尾声而结束。 升c小调夜曲 此曲目前一般都称为《夜曲》。可是1875年,赖特格贝尔把另三首玛祖卡舞曲与此曲合辑初版时,标题为'慢板',并另加“表情丰富的缓板”的字样。后来,勃拉姆斯手抄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标题的“慢板”字样删掉,所以当它被收录在普莱持科布社出版时全集里时,曲名就叫“表情丰富的缓板”了。这首曲子计有四种不同的手稿,其中现存的有三种,彼此的细微末节迥异。最初赖特格贝尔以'慢板'之名出版时,乐谱开头的地方另写了'姐姐鲁德伊卡为了练习我的第二号协奏曲之前要弹的'字样。这是肖邦于1830年自维也纳寄给家人的信里,在此曲的抄本上草草地写下这些字的,所以此曲可能是为他姐姐鲁德伊卡而写的。由于这封信后来佚失,以致无法确定这件事。不过这封信在散佚之前,鲁德伊卡抄了下来,所以成了赖特格贝尔出版时的凭证。这份手抄谱在萧邦去世之后,在他的遗稿中被找了出来,发现跟他的亲笔稿有异,所以推测是根据修订过的“原稿”抄过来的。 c小调夜曲(无作品编号) 这首夜曲只有四十五小节,曾与降E大调“最缓板”合辑,由鲁德易·布洛美斯基编辑后于1838年在华沙出版,后来被埋没。到了本世纪1937年再版之后,才引人注目。此后亦经由法国著名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柯尔托之手再版。 |
|
来自: Apersons狂欢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