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一体化的临界点|时事话题

 yhjhhjj 2015-06-24

希腊银行最终还是扛不住了,非正式地限制取款,储户最多可以提现3000欧元,在过去的一周里,希腊银行业损失了60亿欧元存款,而欧洲央行也是罕见地在一周内四次提高对希腊的紧急流动性援助。如果希腊与国际债权人之间不能达成妥协,资本管制将不可避免,希腊也将成为欧元区内的一座孤岛。

自齐普拉斯政府执政以来,希腊与欧元区的博弈比肥皂剧还要荡气回肠,在一次次的“底线突破”中,逐渐走到了欧洲一体化的临界点。希腊的违约和退欧,即便在技术上可行,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框定了欧洲一体化的边界,也昭示着欧洲最大的危机来自内部,欧盟可能会被撑破。

希腊与债权人之间的谈判,也是在希望中不断走向失望,所谓的“底线”都在齐普拉斯及其小伙伴“非一般”的套路中被突破。三驾马车和德国对齐普拉斯的各种伎俩越来越难以容忍,“退欧”的说法也从禁忌变成了未来可能的脱困手段。就像一场婚姻,双方已经毫无感情,而是恶言相向,只是因为“离婚”的冲击太大而勉强维系。欠债还钱,也是天经地义,在舆论和道德上希腊并不占据上风,但是齐普拉斯也是左右为难,当初以终结紧缩赢得大选,现在如果食言,不仅可能输掉执政地位,而且可能连老婆都丢了。

齐普拉斯“怪招频出”,既要求德国赔偿二战期间的损失,又希望拉拢俄罗斯在欧俄之间居间平衡,根源就在于希腊根本没有还钱的能力。对希腊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赖债不还,至少要重组债务,赖掉一部分,结束紧缩政策,恢复经济增长。以政治谈判的方式赖债,齐普拉斯可谓“大师”。

三驾马车为了援助希腊已经拿出了2000多亿欧元,为什么在最后的72亿欧元上如此悭吝?因为三驾马车越来越不确定希腊能够按照协议还钱,援助不是慈善,尤其是IM F,如果在希腊形成坏账,非但影响其信贷能力,对其国际声誉也是重创。想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IM F也是要求受援国厉行紧缩和私有化,为什么在希腊不能推行下去呢?当初欧洲央行之所以引入IM F,也是怕欧盟对希腊过于“宽容”,不利于希腊的改革以及还债。希腊在本月要还16亿欧元的债务,如果三驾马车把剩余的72亿欧元给希腊,也就没有这场无休无止的口水仗了。为什么双方闹到不可开交,非要举行紧急会议来解决这样一个“小问题”?

希腊和三驾马车的关系到了临界点,彼此已经积聚了难以消解的怨怒。三驾马车无法理解希腊的赖债意图,之前已经为希腊免掉了一半的债务,而援助协议经过几次修改后,希腊在2023年之前并没有太多债务需要偿还,如果按既定方案执行,希腊是有时间和空间慢慢走出困境的。但对希腊来说,持续五年多的债务危机已经让民众对德国主导的紧缩政策厌倦透顶,50%以上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经济大幅缩水,紧缩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加上民粹主义政客的鼓动,越来越多的希腊人将债务危机及其后果归咎于国际债权人。极左政党的上台本身就是这种民意的反映,这也是齐普拉斯不断挑战国际债权人底线的底气所在。现在来看,齐普拉斯在情感上也与欧元区、欧盟拉开了距离。欧元这一具有创举的货币试验,最终还是遭遇了“多样欧洲”的挑战。

欧元是欧洲一体化到目前为止的最高水准,在一个地区内,没有经过战争和征服而使用一种货币,的确是创举。没有统一的财政部、没有统一的债券市场,欧元背后的信用是破碎的,当欧元区经济繁荣的时候,投资者不会在乎希腊债券和德国债券之间的差别,危机来临的时候,“统一”幻象被撕裂了,德国债券和希腊债券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欧洲真的是一个大家庭,德国应该愿意为希腊买单,事实并非如此,希腊既要接受紧缩政策,又无法以货币政策赢得回旋空间,货币主权和财政主权大打折扣,这是让希腊恼火的地方。欧元区不是联邦,没有统一财政的纽带,大难来临各自飞,这是希腊困局的本质所在。

为什么德国不愿意真正对希腊施以援手,而是斤斤计较?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家人。从历史上看,欧洲,就是拉丁基督教欧洲,欧洲的边界在易北河,而不是乌拉尔山。欧洲一体化在冷战结束之后快速东扩,地理意义上的欧洲遮蔽了历史意义上的欧洲。欧元没有消弭拉丁欧洲、条顿欧洲、东正教欧洲之间的隔阂,相反,这些隔阂撕扯着欧元。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联邦主义一直是个理想,越来越多的权力集中到了布鲁塞尔,但是,对联邦主义的抗拒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欧洲的多样性是其活力所在,而欧元代表着一种统一的力量,在欧洲大国没有做好构建一个欧洲合众国的准备之前,欧元的这种“统一”与欧洲历史内在的“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会一直持续下去。齐普拉斯的“出格”言行,不过是这两种逻辑博弈的表象,也在警示着欧洲不能无限东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