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长寿:定慧寺 历史揭秘

 璇琮坑 2015-06-25

定慧寺历史揭秘

(2015-06-23 15:38:29)
 
文/李永明
古刹巍巍,钟声悠悠,空谷传响,余韵徐歇。
“定慧鸣钟响万里”的诗句,让青龙岭上的定慧寺,成为长寿人世代相传的永久记忆。
奔泻而来的长江,突遇黄草峡阳关天险,万流顿成一束,水流放慢回旋,在凤山脚下形成水面开敞的回水沱和宽阔平坦的河沙坝。
在黄草峡阳关天险上游不远处,蜿蜒曲折的龙溪河和飞瀑成串的桃花溪,清波荡漾,缓缓而流,在相距一公里之处,静静汇入长江。
于是,在龙溪河与桃花溪之间,形成一个柳叶形的狭长半岛。半岛山峦起伏,树林葱茏,仿佛盘曲奔跃的青龙,与正对的凤山形成龙凤呈祥之势,人称青龙岭。
青龙岭的最高处,山峰高耸,下瞰长江,远远望去,俨然青龙张口,饮水于长江之中,于是名为青龙嘴。青龙嘴的悬崖峭壁之下,一条斜长的岩石,直端端插入江水之中,成为龙石梁,形成了“龙舌舔水”的胜概。
定慧寺,就高踞于青龙岭的最高处青龙嘴上,观江涛而息心涛,闻天风而畅禅风,定心而发慧,弘法以济世,成为冠于长寿、闻于巴渝的佛教圣地。
虽然,人们对定慧寺耳熟能详,对定慧鸣钟更是津津乐道,然而,由于年代邈远,史籍乏载,定慧寺因何而建,何时创始,有何故事,如何变迁等,人们已经无从知晓,时常引为憾事。为此,本文拟于各种史籍之原始记载的梳理之中,去接通一条时光隧道,让人们了解定慧寺的前世今生。
定慧寺与柳宗元
定慧寺,旧名定慧院。大致以明朝初年为界,之前叫定慧院,后来叫定慧寺。
人们很难想象,长寿定慧寺的兴建,会与唐代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有某种联系。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生活于中唐时代,位居中国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与韩愈并称“韩柳”。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初,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永州司马达十年之久的柳宗元,再次受到排挤,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
柳宗元到任后,发现当地百姓有病不医而迷信鬼神、巫术,滥杀禽畜,致使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禽畜难以繁殖。柳宗元在《柳州复大云寺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曰“神不置我矣”,因不食,蔽面死。以故户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
针对这种愚昧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主持修复了被焚毁约百年的大云佛寺,利用佛教戒杀的主张和讲究大中之道的教义,引导百姓去掉滥杀牲口的陋习,结果,“人始复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
虽然,这是以佛教替代原始宗教的教化手段,但佛教的教义不像原始宗教那么愚昧无知,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时的长寿,名叫乐温,也有柳州这种信鬼不信医的陋习和引起的相同社会问题。长寿的地方官,为此很是犯愁,但又不知所措。正是受到柳宗元治理柳州的启发,长寿才以兴建定慧院为契机,实行了一场“以佛易鬼”的移风易俗。
晁公遡《定慧院记》,对定慧院兴建的缘由做了明确记载:
硖中之郡,十有三晋尚鬼而淫祀。若施与黔其尤焉。而涪于二邦为近,故其俗延及于外之属邑,乐温亦然。有疾则谢医却药,召巫师刲羊豕以请于神,甚者用人为牲以祭,不可,则云神所谴,弗置也,即卧不食,俟期以死。世祖传为常,不之怪,而吏亦不能禁。是以一方大蒙其害,民用鲜少,生字不蕃,长吏以下惧焉,夙夜思念所以佐天子理元元之意。因见唐柳州其俗大抵类此,赖刺史柳宗元至,知其民顽,难以训告,因修郡之大云佛祠,设浮图氏之法以竦动之,由是其俗去鬼息杀而稍迁焉。意者浮图氏之法,果可以佐教化也。
原来,长寿老百姓有病则信奉鬼神,“谢医却药”,这种陋习与柳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盛行滥杀牲畜之风,而且“用人为牲以祭”,以致当地“大蒙其害,民用鲜少,生字不蕃”。在今天看来,这种陋习可以说愚昧至极,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长寿,却十分盛行,屡禁不止。
柳宗元“因修郡之大云佛祠”而使柳州民风一变,给长寿的地方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于是长寿也效法柳州的做法,采取“以佛易鬼”的有效措施,兴建寺庙,用佛教的义理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推进社会进步。
因受柳宗元的启发,兴寺庙以疗人心,借教化而正风俗,这就是定慧寺兴建的历史因缘。
曾经的律宗寺庙
人所共知,很长时间以来,定慧寺是传承禅宗的寺庙。可是,南宋之前,定慧寺却是一个传承律宗的寺庙。
揭示出这段历史的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晁公遡。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客居夔州路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的晁公遡刚中进士,就写下了《定慧院记》一文。文中交待:“今乐温有浮图祠曰定慧,其见以律自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融合,开始演绎为中国化的佛教。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形成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道宣律师(公元596—667年)创立于西安终南山的净业寺。道宣认为,小乘佛教的《四分律》最适合中国国情,遂以大乘教义来解释小乘律典,明其戒体,立其戒相,使律藏得以一统,并为佛教徒生活奠定了规约仪范。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律宗,是讲究修身做人的宗派。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律宗的观点,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修身完成了,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戒生定,以定发慧”。这是律宗给予人们的指示,因而也有“修身律”之说。
作为一个重要的佛教宗派,历史上律宗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除了唐朝的道宣律师、秀律师,宋朝的允堪律师、元照律师之外,唐朝书僧怀素、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明末的云栖袾宏、蕅益智旭,民国初年的弘一法师,都是精研律宗的著名佛学领袖。
唐朝以来的巴蜀地区,是律宗重要的传播区域。隋朝末年战乱、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北方人士纷纷逃往相对安定的巴蜀避难,给巴蜀地区的佛教繁荣创造了绝好机遇。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年满二十之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研究律学,“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玄奘的弟子怀素,不仅以书法狂草出名,而且开创了新的律学,后人称为东塔学,成为中国律宗三大门派之一。怀素晚年,就居住于四川成都的宝国寺。被胡适喻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的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年),虽然出生于成都什邡,却受具足戒于渝州(今重庆市)圆律师。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巴蜀,律宗的发达程度确实非同一般。
宋代,律宗有了新的发展。宋代佛教,诸宗融合,倡导禅净合一、净律合一,且佛教戒律出现儒学伦理化倾向。宋真宗赐太平兴国寺“奉先甘露戒坛”的匾额,并立甘露戒坛。随后命天下各寺,广置戒坛,在京师和各路设置戒坛七十二座。在南方,戒坛也兴盛进来。北宋中期以后,律宗的首善之地在汴梁(开封),但律学事实上的中心仍然在南方的吴越钱塘一带,巴蜀地区的律宗也十分发达。如著名的柳律师,持律苦行,就居于重庆开县的大觉寺。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确为律宗的重要传播区域,南宋之前,长寿定慧寺修行律宗,看来不是个别现象,而应当是巴蜀地区律宗发达的众多例证之一。
律改禅的大变革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慧寺发生了有史以来的一件大事:革律改禅。从此,定慧寺从弘扬律宗改为传承禅宗。
关于这次重大变革,历代《长寿县志》只字未提,仿佛压根就没有发生过此事。对此,晁公遡《嵩山集》卷五十《定慧院记》,有这样一段记述:
用此以却四方之士,而保其环庐之田,以庇其室,至于长子孙而袭居焉,非徒不能化其民而又甚之也。异时尝见东南持禅那者,为严不与律等。今若易律而禅,求具名德者,令说法齐众以表率之,其于佐教化者宜易也,而涪之民当有劝焉。于是上之即位十二年,郡守得请于朝,命吉祥寺僧了鉴统其徒。
这段十分珍稀的文字,讲述了三层意思。
一则,批评定慧寺借修行戒律标榜自己,有意用严苛戒律把众多信众拒之门外,而寺庙保有众多田产,僧侣因拥有财产而娶妻生子,并世代继承庙产。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发挥寺庙教化民众的作用,而且比不教化民众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则,称赞长江中下游一带修行禅宗的寺庙,戒律没有律宗那么严苛,因而参与修持者更多。如果将定慧寺革律改禅,延请道德高尚、精通佛典的住持其间,让其向大众说法,并从行动上率先垂范,这就很容易起到辅佐国家教化民众的作用,对于长寿的民众而言,肯定会有很好的鼓励作用。
三则,定慧寺革律改禅的建议,得到涪州知州孙仁宅的赞同,并上奏朝廷,最终获得宋高宗的朱批,于是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起,定慧寺由律改禅,并指定吉祥寺住持了鉴禅师,统管定慧寺的僧人,接管定慧寺的佛教事务。
定慧寺的律改禅,其实是唐末以来禅律相分、禅律相攻、革律为禅这一历史大背景的一个缩影。
中国禅宗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唐初佛教虽然号称八大宗派,但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后,真正最有生命力的是禅宗。禅宗从菩提达摩滥觞,到唐初因六祖慧能大师而最终创立,于是凭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无相戒”的戒律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其学说之诱人,赢得了众多信众的拥戴,其声势之浩大,很快演化为五宗七家,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占据了中国佛教的主流。
律之为用,禅教共持,修行不同,取舍各异,而禅者对传统戒律的态度和认识,与律师的主张迥异。在禅宗看来,佛教戒律不是修禅者必要的或根本的制度,没有必要实行那么严苛的仪轨,这就逐渐形成“禅律相分”的格局。
到了宋代,禅者往往强调直取佛境,直了成佛,“禅律相分”的思想更为突出,转而发展为“禅律相攻”,即在戒律思想和持守理念上的相互攻讦抵制。最终,上升为“革律为禅”,即在寺庙资源的争夺上,禅宗日趋占据上风,把众多律院改为禅院。
定慧寺的由律改禅,是大趋势的直接产物,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次变革,对定慧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厚重的千年古刹
关于定慧寺的创建时间,历代《长寿县志》均有准确的记载。
迄今最古老的长寿史志明朝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记载:
定慧寺,在县东一里,宋绍兴间建,洪武间重修。
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载:
定慧寺,治东。宋绍兴中建,明洪武中重修。甲申之乱毁,康熙七年重建。
光绪元年《长寿县志》载:
定慧寺,县东南五里,宋绍兴中建,明洪武时重修。
这三则记载,均言定慧寺始建于南宋高宗之绍兴年间。
历代《长寿县志》关于定慧寺创建时间的记载,不仅影响了长寿,而且也影响了全国。
《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九载:
定慧寺,在长寿县治东,宋绍兴间建,俱本朝洪武间重修。
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八十八载:
定慧寺,在长寿县东,宋绍兴中建。
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载:
定慧寺,在(长寿)县东,宋绍兴中建,明洪武间重修。
因为这些颇具权威性的记载,在很多人看来,定慧寺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然而,新近发现的证据,不能不让人对这个众口一词的结论提出质疑:定慧寺创立的时间,应当在南宋绍兴之前。
这个证据,就是晁公遡的《定慧院记》。该文在记述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宋高宗下诏同意定慧寺革律改禅、由吉祥寺住持了鉴接管定慧寺时,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越明年,而寺之榱桷板槛之腐挠者,盖甓级砖之夷圮者,鉴皆易治之,其宇日以严饬,其俗有革于旧。
可见,了鉴在接管定慧寺革律改禅的同时,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对定慧寺进行了一次大维修,对已经毁坏的设施设备进行了翻修整治,并大力弘扬禅宗的宗风,广泛吸纳信众,庙宇为之一新,修行律宗时的弊病,也随之革除。
由此说明,定慧寺不是始建于绍兴年间,而是大修于绍兴年间。从定慧寺“榱桷板槛之腐挠者,盖甓级砖之夷圮者”,经过一年之久才得以修复的情况看,当时定慧寺毁损的严重程度,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累积起来的,因此,定慧寺不大可能始建于绍兴初年,而应当在宋室南渡之前。
那么,定慧寺到底始建于何时呢?
从晁公遡《定慧院记》关于定慧寺始建直接受柳宗元治理柳州之启示的记载看,定慧寺的始建时间,肯定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公元819年)之后。
结合晁公遡《定慧院记》关于律宗僧侣“保其环庐之田,以庇其室,至于长子孙而袭居焉”的记载看,直到南宋绍兴初年革律改禅为止,定慧寺修行律宗应该有相当长的时间段。
再从中国寺庙建设历史看,律宗有寺庙,应该早于禅宗。禅宗创立初期约250年间,禅僧本无定居,有的穴居野外,有的寄住律寺。唐德宗、宪宗时,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始建禅居,因为当时江西洪州百丈山禅客云集,怀海专立禅院。《景德传灯录》卷六有这样一段记载:“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从唐宋时期律宗发展的历史考察,巴蜀地区是律宗的发达之地。长寿地处交通大动脉长江之滨,是西蜀到东川的必经之地,文化发展往往得风气之先,定慧寺成为律宗寺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综合各种因素,定慧寺的创始时间,应该在晚唐到北宋之间,至今应当在1000年左右,称之千年古刹,当属名符其实。
习仪朝贺之所
作为宗教场所,定慧寺的主要功能当然是宗教活动,但并不尽然。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寺观》在记述定慧寺时,特别记下了一句话:“为本县习仪朝贺之所。”
习仪朝贺,究竟何指?对于定慧寺而言,意味着什么?简单地讲,习仪,是学习训练礼仪;朝贺,指各种朝拜庆贺活动。习仪朝贺,是指为完成各种朝拜庆贺活动而学习练习相应的礼仪。
中国是一个重礼的国度,各种朝拜庆贺,都必须有相应的礼仪。礼仪是朝贺的仪式,朝贺是礼仪的归依。朝贺,其实是一种政治活动,表现的是臣民、下级对皇权和上级的服从敬重,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凝聚力,极大地巩固了社会统治秩序。
中国的朝贺制度起源甚早。相传,尧舜时已有外族来朝。殷商时期,朝贡制度渐具雏形。周初,形成了以五服制为标志的朝贡义务制度。到秦始皇时,首次使用“朝贺”二字,规定“朝贺皆自十月朔”。
汉代,朝贺制度趋于成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朝贺礼仪,对朝贺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都有明确的规定。晋代,节日朝贺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仪式比汉代更为复杂。
开元十七年,唐玄宗首开将皇帝诞辰列为节日的先例,此后,唐代皇帝基本都会在生辰这一天接受群臣朝贺。以皇帝生日为节日,行朝贺礼,是节日朝贺制度的重大进展,标志着节日朝贺制度已基本成熟。
宋元时期,节日朝贺制度得到继续发展。
明朝,朝贺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达到高度完备阶段。开国君主朱元璋非常重视礼乐制度,“首开礼、乐二局”。独创了圣贤后裔朝贺制度,并用宾礼相待,体现出明朝尊儒崇教的治国思想。朝贺礼仪有了丰富和提升,洪武时制定了配套的朝贺乐、朝贺表笺式和大宴仪。
清朝继承了明朝以来的朝贺制度,到了晚清才逐渐衰落下去。
古代的朝贺活动,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以皇帝接受朝贺为核心,活动主要有大朝会、大宴会和赏赐;地方上王国、司府州县包括藩属国,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 
朝拜庆贺活动离不开礼仪。为确保朝贺活动的庄严隆重,必须配套相应的礼仪,于是,学习训练朝贺礼仪,成为提升政治修养、适应政治生活的必修课。以明朝为例,明初洪武年间,在南京朝天宫内建有习仪亭,作为三大节(春节、冬至、皇帝诞辰)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礼仪的场所,有时也作为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观礼仪的地方。除了京城有习仪场所外,各个地方也有相应的习仪场所。如陕西安康的报国寺,就是“昔人朝贺习仪之所。”
定慧寺被确定“为本县习仪朝贺之所”,可见其已经具备了某种政治属性,其社会地位之高,远非长寿其它寺庙可以比肩。
长寿佛教的中枢
作为千年古刹,定慧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来是长寿佛教管理中枢的所在地,其地位之显要不言而喻。
明朝成化《重庆府志·长寿县》,在记述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定慧寺时,特别提到“僧会司在焉。”
僧会司,是掌管一县僧尼事务的官设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宗教事务局或佛教协会。设僧会一人,选拔精通佛典、戒行端洁者为之,作为管理一县僧尼事务的僧官。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生活,国家开始设置专门机构管理佛教事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发生了中国第一次毁佛法难,继立的文成帝则于兴安元年(公元452年)下诏复兴佛教,同时设置监福曹为中央僧官机构,成为中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后改为昭玄寺,统摄诸州的沙门曹与州统、郡统、县统等,并裁决杀人罪以下之僧尼罪犯。 
南朝则设僧正、僧主、法主等僧官。隋代改昭玄寺为崇玄署,唐代仍设崇玄署。后改高左右街大功德使、左右街僧录司。宋代鸿胪寺所属有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始置僧录司,掌释教之事。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设僧正一人;县属置僧会司,设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由此看来,长寿定慧寺的僧会司,设置时间为明朝初期的洪武十五年。
清朝的佛教政策几乎完全继承明代,并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
建立民国后,中国佛教总会于1912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主的佛教组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领导人有敬安、欧阳渐、谢元量等。中国佛教总会提出了“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口号,并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承认。袁世凯以大总统教令形式,颁布《中国佛教总会章程》,并出版《佛教日报》。
随后,各个地方也相继成立了自主的佛教组织。民国二年(1913年),长寿县佛教会成立,设立于定慧寺。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长寿县志》记载,当时长寿有佛教寺庙240座,庙产田土2741.5亩,和尚1158人,尼姑434人。寺庙和僧尼总数,在重庆居于前列。后来,长寿县佛教会迁移到城内的石佛寺,再迁至北真观,最后迁移到菩提山的金容寺(菩提寺)。
可见,从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定慧寺设立僧会司,到民国二年(1913年)在定慧寺设立长寿县佛教会,至少有500多年时间,定慧寺都是长寿佛教事务的管理中心,承担着长寿佛教发展与管理的重要职能,对长寿佛教事业发展功不可没,堪称长寿第一寺。
定慧寺之所以在至少长达500多年时间里,成为长寿佛教的中枢,与定慧寺的悠久历史和特殊位置,可以说密不可分。既是千年古刹,又是习仪朝贺场所,特别是扼守长江门户,与长寿老县城和商业中心河街只有一溪之隔,定慧寺的这些综合优势,周边的西崖寺、吉祥寺,都是不可比拟的。后来,随着长寿县城由河街迁到凤山,河街的行政、商业功能受到削弱,定慧寺的佛教中枢作用才随之减弱。
庙产兴学的冲击
从以佛代鬼与律宗修行,到绍兴改禅与寺院大修,从宋蒙之战与洪武重修,到甲申之乱与康熙重建,回顾定慧寺的千年历程,可以说历经沧桑。
目前保留下来的定慧寺,主体建筑乃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迄今已经接近350年历史。
几乎从民国建立不久起,定慧寺就从香火兴旺而变得日渐冷清。今天的定慧寺,更是山门损毁,殿宇倾颓,门窗破旧,佛像遗弃,匾联残缺,碑碣残断,香火不再,钟声久绝,荒草苔藓满地,民居错杂其间,全无庄严气象,只有冷清萧条,令人不禁嘘唏,顿生兴废之叹。
作为长寿佛教中枢的千年古刹定慧寺,到底何以沦落至此?
清末民初的两次“庙产兴学”风潮,是导致定慧寺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所谓“庙产兴学”,是清末民初形成的勒令僧人还俗、用寺庙产业办学的风潮。清末民初之际,由于部分知识分子及政府官员对佛教缺乏了解,以及土豪劣绅等野心分子觊觎庙产,乃借兴办新学之名,行吞并寺产之实,造成寺庙财产被损毁、侵占,僧尼被勒令还俗等迫害佛教的不良后果。
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以1898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标志。
甲午战争失败后,割地赔款,国事日非。为了抵御列强,必须改造教育体系以增强国力,天下需设学堂约万数,但朝廷无此财力。于是,张之洞作《劝学篇》,并上奏朝廷,提出寺庙“其物业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张之洞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一县的寺观,取十之七以改学堂,留十之三以处僧道;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七,僧道仍食其三。在张之洞上《劝学篇》之前一个多月,康有为也向光绪帝建议,把佛寺和道观改建成现代学校。1898年7月10日,光绪皇帝下旨各地,除用于祭祖仪式之外,寺庙悉数改成学堂。这道圣旨,在一些地方得到迅速执行。
第二次“庙产兴学”风潮,以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的“庙产兴学促进会”和内政部长薛笃弼主持制定的《寺庙管理条例》二十一条为标志。
1928年5月,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上,领衔发表《庙产兴学运动宣言》,主张“打倒一切罪恶之本的特殊阶级僧阀;解放在僧阀之下受苦的僧众;没收僧阀所有的庙产,以此充作教育事业经费。”这项议案不仅赢得与会者的赞同,而且得到内政部长薛笃弼的首肯。1929年 1月25日,内政部公布了《寺庙管理条例》二十一条,庙产兴学风潮有了政府的法令依据。1930年12月,邰爽秋成立“庙产兴学促进会”,再次煽动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寺院财产。
与此同时,许多人将反迷信与反佛教简单地等同起来。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广东、贵州、察哈尔、陕西、甘肃等地皆兴起了一股没收寺产的浪潮。
当时,学堂的办理成效与地方官员的政绩相关,官员兴办学堂的数量,已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是当时全国毁寺庙办新学最多的省份之一,长寿县更是四川省的办学先进县。长寿县知县唐我圻,上任不到一年,便筹款80余串,设立蒙学80余处,因为“庙产兴学”成绩优异而连续获记三次大功,被作为办学典型而受到《东方杂志》的报道宣传。当然,唐我圻之所以拼命推动“庙产兴学”,除了政绩考核的因素外,还与张之洞的私人亲情有关。因为,张之洞是唐我圻的亲姑父,唐我圻是张之洞的亲内侄。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长寿县有小学堂115所,这些学堂绝大多数都是设于寺庙。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街、双龙、太平、石堰、万顺等乡镇,都设有高小、初小班。民国十九年(1930年),增设鹿坪、晏家2所高等小学,全县另有初小学校88所。1949年12月长寿解放后,几乎所有小学仍是利用寺庙房屋作为校舍使用。
定慧寺在两度“庙产兴学”风潮中,被迫减少佛事,转而办学。从民国二年(1913年)“长寿县佛教会”设立于定慧寺的情况看,第一次“庙产兴学”风潮,对定慧寺的冲击,似乎不及第二次“庙产兴学”风潮严重。据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学校》记载:1929年,河街共有七所初级小学校,定慧寺是其中之一。到1931年,将七校并为一校,办学地点仍在定慧寺。1947年,河街镇在定慧寺设立保校(全称保国民学校。保为乡镇之下的行政机构,相当于村,校长由保长兼任。解放前,河街镇、城内镇共同八保,定慧寺所在的东街,属于第一保),学生达150多人。
有专家研究,清末民初的两次“庙产兴学”风潮,引发了逐僧毁寺的汹涌狂潮,对于佛教的毁灭性打击,远远超过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
固然,对于“庙产兴学”风潮的利弊得失,可以任人评说。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摧残,定慧寺断然不至于沦落成现在的残破和萧条,响彻万里的定慧鸣钟,也不会成为长寿人挥之不去的遗憾记忆。

                           2015年6月20日星期六

 

重庆,长寿。

关于“定慧鸣钟响万里,桃园三洞出仙家”诗句,是我在长寿读中学时就知道了的。

但是对定慧寺,却并不是了解,只是这一次无意走到了那里,才注意上了它。

定慧寺,位于长江与桃花溪汇合处的小岩子码头之上,据说建于宋朝时期,但现在寺庙早已经没有了。

它成为了一个街道的名字,就在桃花新桥旁,通过新桥连接了河街、三倒拐以及关口。

现在,这里似乎也将成为旧城改造的地方了。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重庆长寿·小岩子码头上的定慧寺(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